全国部属高校博士研究生的奖学金,即博士生享受的国家基本补助金标准有望大幅提高。近日,全国部属高校都陆续接到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一则关于提高高校博士生奖学金标准的通知。记者从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了解到,给博士生“加薪”的方案两校已在制定之中,寒假前就会把增发、补发的钱发放完毕。而上海交大等一些外地高校已经公布了博士“加薪”标准:大多从原来的每月300元左右增至1000元左右。(北京青年报1月10日)
给博士加薪,当然是好消息。因为长期以来,困惑我国博士教育的问题之一,就是博士的生活补助金太低,博士在求学期间,有很大的生活压力。在生活压力之下,有的博士期望早一点毕业找工作,于是选择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中完成的课题,做毕业论文;有的博士则花大量时间去打工挣钱,但总难处理好学业和打工的关系,在时断时续的打工与学问中,钱没赚到,学问也没做好;还有的博士则由于被导师吩咐做一些课题,没有时间外出挣钱,也难以做自己的研究,精神十分焦虑,因此有人戏称,博士是学生中最焦虑的群体。
反观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博士基本上都是全额奖学金,在求学期间,根本不用为自己的学费、生活费操心,甚至还可节省下部分费用。由于没有生活压力,因此,博士很是耐心地做自己的学问,追求博士研究的质量,不赶毕业时间,六七年获得博士学位,也很正常。在攻读博士期间,几乎没有博士花时间去打工,而是把所有时间都集中在博士论文的研究中。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是凭当年的博士论文成果问鼎。
我国给博士“加薪”,显然是为了解决博士的生活压力问题。但是,能否解决,能解决到怎样的程度,还存有疑问。其一,学校的补贴、导师的资助会否继续保留,还是会在“加薪”之后,随着国家基本补贴的提高,而减少学校的补贴、导师的资助?在加薪以前,博士的国家基本补助金为三四百元不等,但加上学校的补贴、导师的资助,有的博士还是能拿到1000元左右,现在把国家基本补助金调高到1000元左右,以前一些导师就舍不得出的资助金或可能不保,如此,博士生获得的总待遇,可能并未大幅度提高。“加薪”就成了空欢喜。
其二,就是对博士“加薪”,我国博士的待遇还是太低。离开过一个“体面的生活”,距离甚远。要解决博士待遇的问题,除了增加国家基本补贴,更重要的是改革学术资源配置体系,以及建立真正的导师制。我国的学术资源配置,由于由行政主导,科研经费出现很大的贫富不均,而且,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中,用于设备等硬件的经费远大于用于人员开支的经费,而国外很多科研课题,主要经费集中在博士生培养、访问学者的邀请上,由于有严格的经费管理制度,导师并不能从课题中提成。我国的研究生导师制,也很不完善,由于招生自主权、教育自主权缺失,导师很难对学生负责,因此,在博士的教育管理中,导师也难有资助的积极性。
根据我国2008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每年招收博士生5.98万人,在学博士生达23.66万人,博士培养规模已经世界第一。但世界第一的规模,显然不等于世界第一的质量,与之相反,我国博士培养质量走低,超过半数的博士毕业之后选择进入公务员队伍,北大清华成为美国名校的最大博士输出基地。要提高博士培养质量,改善博士求学期间的生活待遇,是十分紧迫的任务,但愿这次“加薪”不是空欢喜,更希望围绕“加薪”,探索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建立真正的学术管理与导师负责制。
博士“加薪”,会否是空欢喜?
评论
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