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实名制应当缓行(2)
张祖乔 李娟
三、反对理由分析
“网络实名制”在中国的蹒跚前行中,反对者的声音深深掩盖了支持者的语言。反对的理由主要如下:
(一)侵犯私权
一项新制度的推行,可能起点是好的,最后却由于缺失第三方的制衡力量,而沦为暴政的工具。实行网络实名制,网络用户的个人数据将容易被政府机关或商业机构所利用,由于公民难以监督这种权力的使用,可能导致广大公民合法权利严重受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是公共权力与私人领域的中间地带,从形式上讲属于公共领域。网络舆论的兴起反映了我国公共领域存在空白。公共领域是介乎于国家与社会(即国家所不能触及的私人或民间活动范围)之间、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地方,它凸显了公民在政治过程中的互动。正是人民大众不断参与政治活动以及这种参与的程度不断提高,构成了人类迈进现代文明社会的推动力。
虚拟的网络世界带给了人们一种不同于过去现实社会中的新内涵、新规则、新成分。如果说在互联网出现之前, 人们更为强调的是共性和凝聚,而在网络出现之后, 它就为人们个性化的追求提供了可能性。网络具有更低的参与门槛、更多的虚拟人际平等、更高的自由度。这是非常珍贵的。
但网民不是虚幻的人,网民的权利同样是实在的,一旦失去同样是对民众的打击。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的同构性,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受到更谨慎的对待,并在执法程序上获得应有的尊重。况且网络具有匿名制的传统,欧洲有些国家也曾提议实行网络实名制,但最终未获国会通过而不了了之。
(二)个人信息泄露风险增大
人们牺牲部分自由是为了换取更大的自由。当付出的牺牲与所得差距悬殊时,这样的牺牲没有必要。网络实名制需要人们付出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即是相伴而生的牺牲。个人信息不光是商家的资源,也是犯罪分子可利用的工具。
人们为打击网络犯罪而做的牺牲应该同网络犯罪的实际消减效果作比较。通过网络实名制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网民的网上行为规范,但打击网络犯罪的作用微乎其微。实名制在其他领域的实行证明了,犯罪不会因实名制而消灭,犯罪手段很快就可根据实名制的漏洞推陈出新,反过来增大打击难度。值得一提的是,网络实名制其实更具有扩张犯罪的可能,特别是在配套设施、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贸然上马,无异于是向犯罪者提供了窃取个人信息的绝好契机,这甚至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影响。个人数据保护问题在全球范围内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我们不能脱离了这一问题来进行网络身份管理。
(三)缩小互联网的普及空间
实行网络实名制,不可避免地就要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人口普查似的互联网身份登记,这将极大地影响互联网普及的速度。中国是个幅员辽阔,情形复杂的国家,现代的交通尚不能抵达中国的每一个村落,何况是程序复杂的互联网身份登记。
再者,网络实名制缩小了上网时间与空间的自由度。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稳居世界第一位。虽然我国的上网人数增长极快,网民规模巨大,但是仍有数量庞大的民众从未接触过互联网。连上个网都要实名登录,那等于抛弃一大部分的潜在网民。二十一世纪的文盲是以能否上网为判断标准。国家有义务像以前开展扫盲运动一样,加大措施普及互联网,让更多的中国人学会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我国的互联网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扶植与呵护。
(四)技术难题与成本代价
实名制的实行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和法制化程度分不开。推行实名制,外国有先进的个人诚信记录系统和追踪系统作技术支撑,并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为后盾。反观中国,就算技术这些硬件可以引进,但合理的制度框架不可能一蹴而就。何况规范整个互联网的法律本身尚在摸索中。在这个大前提下,不能一刀切推行网络实名制。
在打击网络犯罪的问题上,我国的网络追踪与网络监督的技术本来就颇有成效。公安部门运用IP地址的测定技术,实现了每一个IP地址的实名可查。管理者总是希望管得越严格, 越省事越好。对管理者而言,实行实名制,的确能节省管理成本,而这种“节约”却建立在公众脆弱的信息保护之上。网络实名制并非是个一劳永逸的好办法,现实中存在比实名制更为有效的技术手段,同样能收到预防犯罪和惩罚罪犯的奇效,而无需为了节省那一点成本,将全体公民绑上有安全隐患的舢板。实名制的实施本身需要很大的监督成本,所以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共管理越来越摒弃这种手段,而把精力放在建立一个完善个人信息体系上。
再者,单方面全方位地实行网络实名制,必然会有一笔昂贵的身份认证费用,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五)扼杀网络舆论
在中国,人们并不习惯在现实生活中发表自己的言论和观点,在对某些事情即使有着自己的看法时,也更多地选择了明哲保身的沉默。人们担心报复,忧虑因言获罪。相反,通过匿名的方式在网络空间上却很活跃地宣扬着自己的言论。这也是互联网成为公民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的原因之一。近几年来网民们都会就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且对问题的讨论比较深入,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来自各网站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影响。
网络文章的特点就是针砭时弊多,赞扬歌声少。网络言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的安全阀, 是政治的晴雨表。网民在网络表达一些不满,对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也有有利的一面。网络舆论是高科技和民主相结合的最丰硕的人类文明的成果。网络媒体打破了话语特权的垄断。
通过公权力的运作对网络话语权进行干涉,必然引起强烈反弹。网络调查显示,超过55%的人认为实名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社会民主环境的缺乏及个人保护的考虑,中国的特殊国情无法硬套国外。
网络世界对民众的意义重大。他们不仅借此娱乐,也借此相对自由地表达。匿名的方式可能更利于真实意见的发表。如果没有这样的渠道的话,政治生活会冷清很多。08年美国40%的新闻的发布者是非专业机构和非专业媒介工作者的公民,是公民记者以自己的这种方式发布出来,而且这种趋势到2010年的时候会增加到70%以上。公民自发行使新闻自由权,参与社会管理已是大势所趋。
四、结语
最近的“艾滋女”闫德利事件和“苹果只能喂猪”事件又引起了网络实名制支持者的兴趣,他们以此为由头,认为“是该实行网络实名制的时候了”,“推行网络实名制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网络实名制还存在诸多争议,强制性一刀切地去推行实施是不适宜的。网络实名制应当缓行。
网络对中国来说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过早过分的干涉会打断它正常的发展。对于互联网的管理,应该认识到保持和发展网络蓬勃生命力的重要意义。
*《网络与信息》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