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25家上市公司、最具投资价值25家上市公司、中国25家最具投资价值上市公司、最具投资价值上市公司、08年最具投资价值上市公司、最具投资价值25家上市公司、世界经济学人、经济、经济学家
为了能直面海外投资者挑剔的眼光,中国石油在企业内部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制重组。
自1999年起,中国石油连续三年累计减员36万多人,仅此一举,增效就达38亿元。与此同时,将集团内部所有石油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及销售、油气管道运输等优良资产,整体从原企事业单位中分离出来,于1999年11月创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基础上,中国石油又着力对存续公司实施持续重组,财务费用3年内降了近100亿元。然而,此举竟然被一些人戏称为“要将一条恐龙改造成舞蹈家”。前路漫漫,在国际资本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如何保证中国石油这艘巨舰扬帆远航,那就是进行脱胎换骨地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及其核心——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新成立的中国石油股份公司认真履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香港联交所、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要求以及其他监管要求,在推进和改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把核心机构建设引向深入,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规范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以及相应的专门委员会、监事会和总裁领导下的管理层,公司还聘请了独立董事和独立监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国际大石油公司的通行做法,股东大会作为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为保证所有股东享有平等地位并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权利,认真履行决策权,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各司其责。中国石油还建立了一级法人制度,实行“一级法人、两级行政、三级业务”的管理体制,代替了以往计划经济时期的多级法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在决策、资金分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而另一典型的管理变革成果更是引人注目。那就是几年后的今天,中国石油率先成功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2007年7月,中国石油以零缺陷通过内控审计,成为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中率先通过《萨班斯法案》的企业,向着国际化、规范化公司迈进了一大步。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所说:“中国石油海外上市,不仅是为了筹集资金,更重要的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通过规范的公司改革,建立适应社会化生产和市场要求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具有强大实力和发展活力的现代石油企业。”
融入海外资本市场使中国石油发生了脱胎换骨的转变。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洁敏说:“正是因为借力海外资本市场,中国石油从一个传统国有企业转变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在海外资本市场的严格监管下,中国石油通过规范的公司改革,成长为适应市场要求的、符合国际惯例的现代石油企业。”“融入海外资本市场,是中国石油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进程。借力海外资本市场,使中国石油获得了巨大的价值推动力,改变了经济发展方式,这对中国石油来说,是最大的收获。”蒋洁敏这样分析。
借力海外资本市场,中国石油踏上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短短几年中,中国石油遵循“奉献能源、创造和谐”的宗旨,以其稳健、诚信和负责任的工作作风,稳定推进业务发展。在国内,连续实现油气勘探突破,建成六个千万吨级大油气田,利税连年创造新高;中国石油同时肩负着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积极拓展海外油气业务,最大限度地获取海外资源,已在全球主要能源区域形成五大油气合作区。
上市是手段,是契机,重组改制推进发展才是目的。回归A股后,改革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建立、完善规范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仍是中国石油永远的追求。
股价与利润双飞,资本市场
风起云涌,中国石油逆风起航。面对股价已是今非昔比的中国石油,人们几乎已回想不起,它当初境外上市时的举步维艰。到现在,刘女士印象还很深刻:当时,时任中国石油股份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的马富才先生在股票交易所敲锣开盘之后,中国石油的股价就一直哗哗地往下跌。实际上,在2000年时,中国石油利润已经不低,但陌生的中国国有企业面孔,让境外投资者们敬而远之。那时,中国石油的股价就像被钉子牢牢固定在墙角,始终徘徊在每股1.28元~1.40元之间,浮不出水面。要让海外投资者接受企业,企业自身的实力是最好的说服力。中国石油开始苦练内功。2000年,实现净利润552.31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104.6%,盈利在H股公司中“独占鳌头”。终于,独具投资慧眼的“股神”巴菲特,让中国石油的股票“时来运转”。2003年,巴菲特一掷10亿港元,先后4次增持中国石油H股,成为中国石油第三大股东。从未染指中国上市公司的巴菲特先生此举意味深长。
国际投资者的热情瞬间被拉了起来,许多著名机构纷纷购买中国石油股票。2003年之后,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能源商价值倍增,中国石油股票开始一路凯歌。2005年3月21日,H股股价涨到5.1港元/股;而2007年11月2日,H股股价已经涨到19.9港元/股。
也许巴菲特先生的举动曾一度推动中国石油股价上扬,但中国石油股价上扬的长久动力和坚定基础则是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发展所带来的利润。股价与利润双飞的事实活生生地体现在中国石油身上了。
2004年,净利润首次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大关,达到1029.27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度同期大幅增长47.9%,创中国石油上市以来最高水平。2006年,中国石油狂揽净利润1422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比增长6.6%,刷新上市以来盈利纪录。
业绩主要得益于主业的发展,油气业务是中国石油的命脉。作为国内油气勘探与开采的龙头,中国石油2006年的原油储量和产量就占了国内三大石油公司总量的70.8%和66.4%。另外,中国石油的天然气探明储量和产量分别占三大公司这两项业务总量的85.5%和78.5%。翻开中国石油业绩公报,字里行间透射出光荣与辉煌。
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实现利润扶摇攀高。
从上市当年中国石油提出多获得商业储量、搞好资源接替,到2006年提出油气勘探要搞好战略突破、战略展开、战略准备;从上市当年中国石油提出炼油化工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品结构,到2006年炼油化工首次实现原油加工量大于原油商品量;从上市当年中国石油提出着重开拓市场、提高市场份额,到2006年深入开展“销售效益年”活动使得销售质量明显飞升,中国石油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发展之路!
7年终成正果
在海外资本市场大舞台展露辉煌后,中国石油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内地市场是长久之本,只有获得内地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赖和支持,依靠中国经济快速成长的拉动力,中国石油才可能拥有更加灿烂的未来。因此,中国石油把回归A股市场作为长期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头戏。只不过,“回家”之路,一走就是7年。
7年终成正果。国内上市条件具备,公司运作和治理日渐规范,盈利能力逐年增强……一个被国外媒体誉为“现代盈利机器”的股市生力军,在A股市场正抢尽头彩,成为受人追捧的“明星股”!此次,在上证指数位于近6000点的高位之际,中国石油终于回归A股。这对广大投资者来说,兴奋得犹如抱上了“金娃娃”。
中国石油连续几年实现利润位居香港上市公司之首,在由全球领先的财经杂志《巴菲特杂志》、《世界经济学人周刊》和世界权威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联合举办(第五届)“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上市公司”暨“最具投资价值的A股上市公司”、“最具投资价值的海外上市公司”评选活动中,中国石油成为“08年度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25家上市公司”之一,从不被投资者看好的国有企业,到成为受到国际国内投资者广泛认同的跨国石油公司,在国际市场屡获殊荣并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上市公司,这之间只有短短的七年。
蒋洁敏称,中国石油需要让13亿中国人分享成果。中国石油盈利水平一直较好,在市场上中国石油承诺每年分两次红。中国石油不是单纯地从资本市场拿回钱来,而是要通过这种运作,使中国石油发展得更健康。“中国石油这么大的一个企业,该如何回报社会?就是使自身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为财产性收入再分配和消费者获得最大的实惠提供一个渠道和平台。因此,回归一直是我们的强烈愿望,我们已经第四次为回归做出努力,这次终于成功了。”
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25家上市公司销售收入评选请看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25家上市公司网站
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25家上市公司资产总额评选请看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25家上市公司网站
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25家上市公司利润总额评选请看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25家上市公司网站
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25家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评选请看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25家上市公司网站
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25家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评选请看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25家上市公司网站
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25家上市公司从业人数评选请看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25家上市公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