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蒙冤的“最疯狂敛财校长”讨清白
近日,曾被多家网站称为“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的河南省新蔡县弥陀寺乡中心学校校长曹鑫,以网帖内容严重失实、网站拒绝删帖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为由,将发帖人及拒绝删帖的廉政维权网、西部农村网告上法庭,要求其立即删除侵权文章,为他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消除影响,并赔偿各项经济损失5万元。(12日新华网)
尽管教育、纪检部门调查证实,所谓“中国最疯狂敛财的校长”的“劣迹”纯属子虚乌有,然而,几经交涉,指控自己敛财的网帖就是摘不下来,或是此删彼挂,且删且挂,无奈之下只得将相关网站告上法庭。蒙冤曹鑫校长遭遇的尴尬表明,网络维权亟待制度护航。
曹鑫维权,难就难在他的自证清白,很难得到网站的采信,即使是打赢官司,也未必能够彻底洗脱身上的“污点”。如果纪检、司法等有权部门能够及时地对网帖反映的内容进行调查,作出相应的结论,对相关事实予以澄清,并且由他们出面,照会网站做出妥善处理,问题也许就能迎刃而解。
虽然《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内容”,但是,谁来鉴别网帖的真实性、谁有权要求网站删除或屏蔽不实、不良信息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有具体明确的制度来界定。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以及信息的高流量性,给网帖内容真实性的甄别增加了难度,而网络反腐败的特殊功能,决定了网站不可能也不应该将那些带有举报、曝光色彩的网帖随意删除或屏蔽,因而,面对蓬勃发展的互联网,进一步完善、细化监管制度,相关职能部门及时跟进、介入、互动,才能破解曹鑫们的维权困境,更有效地净化网络空间,处理好各种网络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