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世界性潮流
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99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阐述了“创业教育”,指出“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也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首次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在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中又进一步指出:“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二、创新创业教育正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领域
伴随创新创业教育的世界性潮流,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也做出了积极回应。1998年12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创新工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1999年6月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国家工商总局也出台了对大学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逐渐活跃。研究队伍正在扩大,内容不断丰富,成果逐年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学术会议逐步展开,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以创业教育类论文为例,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1989~2007年发表在“核心期刊”的“创业教育”论文进行检索,共有311篇(其中2007年为非全年)。1992年以前创业教育研究处于空白阶段;1992~1999年,发表24篇,年均3篇,创业教育研究处于萌芽起步阶段;2000~2007年,共发表287篇,年均40篇,基本呈逐年递增势头,创业教育研究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就刊载的核心期刊而言,1999年以前零落发表在19种教育类核心期刊上。2000年以来,创业教育论文除密集发表在占主导地位的教育类核心期刊外,还散见于一些经济类核心期刊和其他综合类核心期刊上。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增多。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人大、清华等9所高校率先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各高校也纷纷建立开放式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举办创新创业论坛报告会,树立创新创业典型,出台相关鼓励政策等,提高社会对企业家价值的认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形成了一种崭新的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三、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缺憾和发展方向
尽管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成气候,但也存在一些缺憾。一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边缘化。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或是现有的技术经济学科,或是现有的企业管理学科。二是课程的体系化程度有待提升。据对部分理工科为主的学校进行调查,开设创新类课程的学校约占1/3,开设创业类课程的仅约占1/20,将二者结合的更少。三是教学方式上实践教学欠缺。四是教学对象因校而异。一些学校侧重于本科生,一些学校侧重于研究生。五是教学内容因师而异。同样一门课程,不同教师讲授的内容差别较大。六是支撑教学的创新创业学术研究有待系统化和深化。结合创新教育,目前侧重于研究创新的激励机制、突破性创新、新兴技术管理、复杂技术与产品创新、模仿与自主创新、技术导入与技术学习及技术内化、技术战略、创新战略、创新联盟、商业模式创新、产业创新体系等,而还缺少对于企业创新体系、创新流程管理的深入研究。结合创业教育,目前侧重于研究创业活动筹划、新创企业的治理结构、投资者与创业者的信任关系、创投公司的治理结构、投资者的项目与团队选择、连锁经营机制、新创企业风险管理、企业成长性评价等,而还缺少对于社会创业体系、创业流程管理、新创企业成长管理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要提升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一是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尽快明确创新创业的学科地位。诸如在高校明确设立创新创业学科。二是应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将创新创业教育置于与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创新创业是民族兴盛的灵魂,如果缺少对于大学生、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我们的教育无疑是不完整的。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所有本科生、普通研究生的素质教育课程,作为MBA学生的专业课程。三是需要改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我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间不长,教学方式虽有进步,但仍不完善,多数学校仅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必要的案例讨论、师生互动、角色模拟和基地见习。四是鉴于目前各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差异较大、效果不一,故建议教育主管部门能组织专家,分别就普通各校、职业技术学院给出相应的课程体系指导框架和主要课程的教学大纲,以指导各校的创新创业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