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的层次


  

  “理解”一词谈起来很平常,但它的份量是很重的。早些年,中国军人一声“理解万岁”曾激动过多少人的心。理解是什么,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渠道,是从此心到彼心的桥梁。人们之间互不理解,就等于隔了一道屏障。理解,有浅层的,也有深层的。浅层的理解是平面的理解,是一条不够畅通的渠道,是一座不够牢固的桥梁;深层的理解是立体的理解,它不受时空影响,不受人或事物发展变化的影响。

  现在,提倡干部密切联系群众。联系群众首先就是要理解群众。“密切”二字,要求我们必须是深层的而不是浅层的理解。譬如,我们有些干部到乡下去,转一转,看一看,了解到农民当前是在搞“双抢”或者排渍或者抗旱,因而获得一个印象:农民很辛苦。这是理解,但这是浅层的理解。如果再深入下去,了解到农民当前的心理状态,农民的具体困难,甚至具体地了解到谁家谁人遇到什么困难,由此体会到个中滋味,这样就是深了一层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与群众息息相通,从而产生同步效应。这种理解,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是激发工作热情的动力。另一方面,干部也需要群众的理解。笔者在来到党政机关工作之前,就常听到人们议论干部,他们对干部的整体印象就是:有着优越条件上,做着悠闲事情,指手划脚的人。自从来到党政机关工作后,才感到这里远不是人们议论的,自己想象的那样一种情况。实际上,我们的干部每天都要处理许多繁杂事务,有时甚至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搭进去了。当然这有可能是干部转变作风的阶段,但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形成那种印象,这里面的原因恐怕是,一是有些干部给群众形成的坏印象一时难以改变;二是对干部的工作情况缺乏具体的了解。这说明干部也需要群众理解,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工作的开展。如何增加干部与群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呢?这就需要我们的干部扎扎实实、坚持不懈地深入到群众中去,为他们排忧解难。从这点来看,廉政建设也好,密切联系群众也好,决不能只是一阵风。否则,我们作出的努力,不仅得不到群众的理解,而且将给群众形成更坏的印象。群众深层理解干部的过程,就是干部自始自终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

  理解,是一种多边关系;理解,只有是深层的,才会产生效力。愿我们在相互理解的气氛中齐心协力,共竟大业。(此文原载1990年8月31日《湖北日报》《大家谈》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