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衡针灸学创始人 王文远教授,北京军区总医院
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将平衡针灸为代表的平衡医学临床诊疗技术,确定为首批重点专科项目临床应用单位的推广项目之一,并正式确定推广项目名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平衡针灸项目临床应用单位推广”。这,标志着平衡针灸为代表的平衡医学临床应用的技术转让工作正式启动
平衡医学的临床应用
一.平衡医学
平衡医学是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学理论而形成的融预防保健医学与被动治疗医学为一体的现代中医医学。是生理学、病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多层次、多方位、多学科交*渗透的现代中医学。
平衡医学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对疾病的产生条件、发展过程及防治方法都进行了较为深刻、细致的全面分析和研究。平衡医学揭示了疾病的产生、发展及转归的规律,使传统的阴阳学说、经络学说与现代神经、体液、免疫学说接轨;平衡医学以阴阳学说为基础,以免疫学说为根源,以经络学说为途径,以自身平衡为核心,摄生物全息之法,纳心理疏泄之术,在临床应用上达到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平衡针灸学
1.平衡针灸学定义
平衡针灸学是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针灸学,是以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其特点是突出人体自身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通过针刺机体的信息高速路——神经,实施对能量的再分配、再调整,间接地依*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
2.平衡针灸学的特点
2.1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就是突出人体的自身平衡。这种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这种平衡机制就是大脑高级调控中枢。针灸就是调整、完善、修复这个系统,来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同时,这个平衡系统还具有被动加强的特性,能够接收外界给予的合理的良性刺激。人体出现的生理失调和病理改变,均为人体内平衡调控系统失衡的反应。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去直接治疗病人的疾病,而把针刺作为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通过患者的自身调整达到恢复机体平衡,从而间接依*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的目的。平衡针灸充分发挥了机体自身调节平衡的独立性,将过去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医疗方法,改为头疼医脚,脚疼医手的平衡取穴针刺治疗方法。
2.2充分利用人体信息系统
人体信息系统,在传统医学称之为经络,现代医学称之为神经。这两个信息系统的共同点都是以传递信息为主。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针刺神经干的传导速度为100米/秒,证实了平衡针灸取穴原则是选择最佳途径完成人体内部接受可控、适度的外界良性刺激的科学性
2.3突出单穴疗法
单穴疗法的原则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平衡针灸取穴目前为38个平衡穴位,因为,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直接去治疗患者的疾病,而是利用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间接依*患者自身不断修复,不断完善的功能,恢复患者机体内的平衡,去治疗自身的疾病。
2.4突出快速针刺
快速针刺也称为三刺针法,即进针快、找针感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如果人体解剖层次清楚,针刺穴位准确,不足3秒即可出针。
2.5突出即时效应
一针见效是平衡针灸即时效应的典型。80%以上的病人在3秒钟内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也可在一次治疗时改善症状,通过多次治疗达到治愈目的。
2.6突出针感效应
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因为效应来源于针感,针感产生于效应。不同的穴位有着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产生针感即可产生治疗效果。平衡针灸的针刺手法中不过分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等手法,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通过提插手法将不同的针感扎出来即可。
2.7突出离穴不离经
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而是要求针刺到相应的穴位即神经相应的结段上而产生针感即可。平衡针灸要求针刺的是神经干或神经支。神经分布有着一定的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在实际临床中不可能对每个人的取穴都十分精确,所以针刺穴位的部位准确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2.8突出穴名通俗化
平衡针灸的穴位名称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推广。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穴位,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用就灵。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腰痛穴等。
2.9突出安全无副作用
安全无副作用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在针刺患者时最为常见的副作用是晕针,而平衡针灸治疗,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患者还不及晕针,针体就迅速退出,使患者迅速消除对针刺的紧张害怕心理。针刺过程中常见的医疗事故是刺伤脏器,而平衡针灸的穴位分布均在四肢的安全部位,完全免除刺伤脏器之忧。
2.10突出临床实用性
平衡针灸来源于临床,应用于临床,先有临床实践,后有科学理论,再根据平衡调控理论指导实践。国内对于平衡针灸的实践应用推广,已经多年,国内培训班80余期,6000余名平衡针骨干实施临床应用。这些,证明平衡针灸是一门经得起重复实践考验,深受患者欢迎的实用临床医学。
3.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来源
平衡针灸学理论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另外,平衡针灸学吸纳传统医学阴阳整体学说、现代医学心理平衡学说、生理平衡学说以及环境平衡学说等思想精华,丰富、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并以平衡针灸学为主体的平衡医学体系指导临床医疗实践。
三.平衡针灸对症临床应用举例
1.针刺肩痛穴治疗肩周炎
肩周炎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的慢性疾病,近年来由于生活工作特点导病症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祖国医学称之为漏肩风、冻结肩等,主要认为是正气虚弱受寒邪所致。
在平衡针灸治疗肩周炎进行规范化研究之前,国内外尚无特效疗法。西医主张口服消炎止痛药或局部注射封闭进行治疗,症状严重者需进行手术松解或手术治疗,但临床效果并不理想。中医治疗方法较多,包括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等。
针刺肩痛穴进行肩周炎治疗,与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的显著区别在于:采用快速针刺手法,刺激腓浅神经,对肩周炎所致肩部局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的症状进行治疗。
通过针刺肩痛穴进行肩周炎治疗的规范化研究与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平衡针灸治疗肩周炎的特点为:
穴位新:确定治疗肩周炎的特殊有效穴位:肩痛穴(BP-LE6);
即时疗效:快速针刺手法,整个针刺过程在3秒钟内完成,简单易行;
提出针刺神经支或神经干产生针感效应假说:肩痛穴位于小腿腓浅神经节段上,强调提插针刺神经节段,减少传统的复杂针刺手法;
单穴疗法:医者易记忆,患者易接受,减少病人痛苦;
对症首次应用平衡针灸疗法:填补国内外治疗肩周炎的空白。
发展前景:课题组20余年临床大样本观察资料积累,自1989年以来,在全国120个单位进行临床应用并得以验证,受到好评。本方法与药物治疗或其它治疗相比,具有成本低、见效快、无毒副作用的特点,易于推广和临床应用。
2.平衡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由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或髓核膨出,刺激或压迫脊髓神经根而产生的腰腿窜痛所致。亦属中医“痹症”范畴。平稳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信息传递及反馈自控原理,通过针刺相应穴位,唤发机体阴平阳秘的平衡功能作用,激发B-内啡呔,强啡呔,使之减少疼痛,加速局部软组织的代谢,使其炎症吸收、水肿消失,加快恢复。同时远距离取穴可以避免针具对局部无菌性炎症、水肿引起的疼痛刺激。
3.平衡针灸配合中草药综合治疗颈椎综合症
颈椎综合症的病因可有外伤后遗症、痰浊瘀阻、颈椎劳损、风寒湿痹、肝肾亏损、气血虚弱等因素。采用平衡针灸疗法治疗,主、配穴相互搭配:颈痛穴为主穴、肩痛穴为配穴;交*取穴:右侧病变取左侧穴位,左侧病变取右侧穴位;同时取穴:双侧病变取双侧穴位,每天一次治疗,15天为一疗程,配以火针疗法和中草药内服,15剂为一个疗程。特点:标本兼治。平衡针灸治标,调整机体免疫化谢功能,促使外伤劳损的颈部修复、抗炎、镇痛作用;中草药治本,有利于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逐步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4.平衡针灸治疗腰腿痛
腰腿痛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腰部和腿部疼痛综合症。采用平衡针灸疗法治疗腰腿痛,突出病在左而刺右,病在右而刺左,上病而刺下,下病而刺上的异位针刺疗法,直接或间接地刺激人体的神经通络,突出人体自身平衡,突出人体信息系统的作用,治疗腰腿痛有显著疗效。
5.平衡针灸治疗糖尿病
糖尿病是现代社会常见病,在我国发病率目前已上升至1.5%左右。糖尿病被视为终身性疾病,患者常可并发心脑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泌尿道感染等并发症。此病对现代人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危害。糖尿病不是单一疾病,而是有多源性病因,且发病机制复杂,以血糖高为相同临床表现的综合症群。
平衡针灸对糖尿病患者机体的调节作用是全方位的,整体性的,因而对各种类型和各种病因形成的糖尿病均具有一定的疗效。平衡针灸治疗糖尿病的取穴范围为:降糖穴(BP-UN6)、胃痛穴(BP-HN5)、腹痛穴(BP-LN9)、醒脑穴(BP-HN9)。通过针刺穴位,改善血瘀高凝状态,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使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供给,使神经功能得到改善,使糖尿病人肢体麻木的状态得到改善。
针刺防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P),可减轻血栓形成倾向,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可降低血糖、促进胰岛素分泌。
6.其它主要对症疗法
平衡针灸还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中风后遗症、头痛、及各种原因引起的疼痛、高血压等多项常见疾病疑难杂症等等。
王文远平衡针灸相关材料
1 平衡针灸学的定义
平衡针灸学是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吸收现代科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现代针灸学。是以中医的心神调控学说和西医的神经调控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针灸与心理—生理—社会—自然相适应的整体医学调控模式。其特点突出人体自身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通过针刺机体的信息高速公路——神经,实施对能量物质的再分配、再调整,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 2 平衡针灸学的特点 2.1 突出人体自身平衡 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就是突出人体自身平衡。这种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这种平衡机制就是大脑高级调控中枢。针灸就是调整、完善、修复这个系统,来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第二,这个平衡系统还具有被动加强的特性,能够接收外界给予的合理良性刺激。因此,人体出现的生理失调及病理改变,均为人体内平衡调控系统失衡的反应。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去直接治疗病人的疾病,而是把针刺作为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通过患者自身调整达到恢复机体的平衡,间接地依靠病人自身来治疗自己的疾病。平衡针灸充分地发挥了机体自身调节平衡的独立性,同时产生异向思维,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2.2 突出人体信息系统 平衡针灸学充分利用了人体的信息系统。人体信息系统传统医学称为经络系统、现代医学称为神经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共同点都以信息传递为主。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据有关资料报道,针刺神经干的传导速度为每秒钟100米。因此,平衡针灸取穴原则选择了最佳捷径即人体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信息传递。 2.3 突出单穴疗法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 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因为平衡针灸的目的不是直接去治疗患者的疾病,而是利用一种人为的外因刺激手段间接依靠患者自身不断修复、不断完善,恢复患者机体内的平衡系统去治疗自己的疾病。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不足传统穴位的1/10。 2.4 快速针刺 亦称三快针法,即进针快、找针感快、出针快,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如果人体解剖层次清楚,针刺穴位准确,不足3秒钟即可出针。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穴位选择不一定都那么准确,因此留出3秒钟的时间把穴位找准确。 因为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如不怕针刺而喜欢留针,可以给予留针,以满足患者的心理要求。 2.5 突出即时效应 即时效应亦称一针见效。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病人生存时间。 平衡针灸学的疗效不是取决于医生,而是取决于病人自身的平衡系统调节能力。其中发病时间的长短、病情的轻重、年龄结构的大小、体质的强弱直接决定疗效的好坏。 2.6 突出针感效应 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因为效应来源于针感,针感产生于效应。不同的穴位有着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通过提插手法将不同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从某种意义上讲,有了针感就是有了疗效。 2.7 突出离穴不离经 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而是要求针刺到相应的穴位即神经相应的节段上而出现针感即可。平衡针灸要求针刺的是神经干或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在实际临床中不可能对每个人的取穴都十分准确,所以针刺穴位的部位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此,进针后一旦取穴未准,可根据自己的判断,利用针体的提插从左右或上下方向来寻找针感,如肩痛穴针刺的腓浅神经上下10厘米内均可。 2.8 突出穴名通俗化 平衡针灸学的穴位名称通俗易懂,易于普及。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用就灵。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胸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胸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治疗半身不遂的平衡穴位叫偏瘫穴。传统穴位由于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代和历代医家,穴名繁多各异,五花八门,给临床普及带来一定困难。 2.9 突出安全无副作用 安全无副作用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在针刺患者时最为常见的副作用是晕针,而采用平衡针灸治疗,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 所以患者来不及晕针,针体就迅速退出,针体出来以后患者立即解除了紧张害怕心理。针刺过程中常见的医疗事故是刺伤脏器,而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 2.10 突出临床实用性 平衡针灸来源于临床,应用于临床。先有临床实践,后有科学理论,然后根据这种平衡调控理论指导于临床。先后经过国内80余期培训班培训、3000多家医院,6000余名平衡针灸骨干的临床应用,证明了平衡针灸是一门经得起重复,深受患者欢迎的实用临床医学。特别受到开设特色医院、特色门诊的医生、西医离退休医生、出国医生、来国内参加中医院校学习的外国医生的欢迎。 3 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来源 平衡针灸学理论主要来源于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和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这两个调控学说阐述的就是人体内固有的自我平衡系统——大脑高级指挥系统,也是一种高度精密的自动化控制系统。这种平衡系统是天生的、高效的、自然的、神奇的、强大的,这种系统也是人类适应内外环境繁衍生息的物质基础。传统医学的心神调控学说通过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管制作用;现代医学的神经调控学说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NEI)网络中心来完成对机体子系统的调控作用。传统医学是从宏观来认识的,现代医学是从微观来认识的,中西医学是一个有机整体,都存在一个平衡系统,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进行阐述。具体讲人体的平衡系统就是人类大脑高级指挥中心对待一切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本能反应,平衡针灸学就是充分利用了人体的这个平衡系统核心原理,通过人为的外因刺激,促使患者机体达到人体自我平衡,从而达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平衡针灸还是心理学、哲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力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现代针灸学,其学术思想充满了信息论、相对论、系统论、调控论、耗散结构论、矛盾论、实践论、整体论、平衡论。其理论主要从心神调控学说、神经调控学说、阴阳整体学说、心理平衡学说、生理平衡学说、生态平衡学说6个方面进行阐述。 3.1 心神调控学说 人的心理活动实质上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均是大脑的生理功能。中医学则把大脑生理功能活动归属于心,心既是生理上的心,又含概了大脑的思维功能。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统归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论》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化生五气,五气化生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但五志过极能损伤心神,引发出神志病变,所以“愁忧恐惧则伤心”(《素问?邪气脏腑病形》),“忧愁思虑则伤心”(《素问?本病论》)。古人把心 作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是与心藏神而主神志的功能分不开的。所以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中指出:“心为脏腑之主,而总统魂魄,并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淮心所使也”。从以上论点来看,人的大脑思维活动从现代医学讲直接影响到五脏的生理功能。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能对外界信息作出及时的正常反应。相反,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异常则可出现精神意识活动的异常,思虑多梦,神志不宁,甚则谵狂,或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精神萎靡,甚至昏迷等各种病理表现。中医讲的心神调控学说是人对无数外界客观事物或现象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判断所采取的态度反映。人类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要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外环境如何必然影响到内环境的平衡,它给人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情绪变化及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重大的影响。 3.2 神经调控学说 神经调控学说是以神经高级中枢指挥系统对内外事物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来保持体内生理的相对平衡系统而称之。调控系统就是指大脑的最高指挥部和总开关。人类与高等动物都是具有形成条件反射的功能。但人类最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皮层,有思维和语言功能,这是人类与动物在条件反射上的本质区别。实质上是人类参与社会活动后逐渐形成的这种调控功能,也就是人类通过对外界环境事物和现象进行抽象概括、产生概念、进行推理判断,做出合理正确的结论来认识一切事物,借助语言来表达思维,通过行为来进行思维活动。 机体的神经调控系统是在大脑高级中枢神经的参与下,完成对机体内外环境刺激规律的应答。科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高级中枢系统每分钟可接收6000万个信息,其中来自视觉信息2400万个,来自触觉信息3000万个,来自听觉、嗅觉、味觉的信息600万个。这些信息都贮存在神经细胞的化学反应器上,通过感受器、 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来完成对环境刺激的应答。简而言之,在一定的外界刺激作用下,首先使感受器发生兴奋,兴奋以神经冲动的方式经传入神经传到中枢,通过大脑高级中枢的分析与综合作用,产生的兴奋或抑制过程再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的过程。平衡针灸的作用原理就是利用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传入大脑高级中枢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神经系统对接收外界给予的较强信息立即作出应急反应,充分调动体内所贮能量物质——中枢递质,以最快的速度、最佳捷径,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传出神经和一切可利用的其他信息通道,到达病变的子系统。 3.3 阴阳整体学说 阴阳是传统医学心神调控学说的理论基础,阴阳平衡学说是一种哲学的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个事物或现象及人的机体相互对应、相互统一、保持相对平衡的高度概括。因此阴阳是信息,是物质,是能量,是功能,是矛盾,是整体,.是平衡。按照系统制动促动原理,阴阳的功能与现代医学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功能是相吻合的。 从现代医学讲,阴阳的生理平衡是在大脑中枢调控系统作用下,通过大脑皮层及皮层下中枢、下丘脑体内交感中枢(阳)及副交感中枢(阴)系统完成对机体的调节管制作用。相反,大脑中枢调控系统平衡失调,造成子系统的平衡失调,甚至破坏,发展为阴阳失调的病理过程。阴阳代表了自然界的一种客观规律,是一切物质运动变化的总纲,也是贯穿于人类生、长、老、亡整个生命过程中作用的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的理论。 3.4 心理平衡学说 心理平衡是指每个人通过神经调控系统对一切客观事物产生的一种正确认识和反应。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具有高级的心理行为能力,参加社会活动,从事生产劳动,具有明显的社会属性,这是人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所在。平衡医学研究的主体是人,人的研究主体是心理(也指人的大脑高级指挥系统),心理的研究主体是与心理因素相关的其它因素。如年龄、性别、文化、职业、遗传、体质、生活习惯、职业行为、性行为、道德规范等,都将不同程度地对心理平衡产生反效应。心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通过人体的感觉、听觉、味觉、感受器初步接受外来刺激,迅速将刺激转换为信息,然后通过信息系统快速反馈于中枢调控系统。由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不一样,所以对待工作中的得失、同事的误解、同行的嫉妒、工作的失误、事业的挫折、亲人的亡故、无端的是非等,都会不同程度地给心理带来创伤,时间久了必将造成生理上的功能失调,甚至造成亚健康状态或器质性病变。 3.5 生理平衡学说 生理平衡学说是反映人体机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人体的组成由结构和机能不同的组织器官和系统构成。无论从完整的机体内在或在完整的微小细胞中,都能反应在结构上严密组织,机能上密切配合、协调,适应着生存环境的变化。人体内的这种调节机制就是生理平衡系统。具体讲这种平衡是人类进化几百万年来在地球表面生存,通过呼吸、饮食、代谢等活动,反复调节机体来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进而使人体与地球表面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例如元素平衡系统,酸碱平衡系统,体温平衡系统,体液平衡系统,免疫平衡系统,血糖、血脂、血压、生化、肝功、肾功等正常生理值的波动范围。 3.6 环境平衡学说 环境平衡主要是指生存环境,狭义上讲是指人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广义地讲是指地球生物因素动植物和微生物之间,与非生物因素的气候、水、土、光、热之间相互赖以生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以人类为主体的生物群所处的生存环境主要维活动进行分析判断所采取的态度反映。人类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必然要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外环境如何必然影响到内环境的平衡,它给人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情绪变化及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都有重大的影响。 4 平衡针灸学的作用原理 平衡针灸学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给予患者一种适当的良性刺激信号,这种刺激信号既不针对病原体,也不直接针刺病变部位的组织器官,而是把医生的指令性信息通过针刺神经直接输给信息高速公路,以最快速度、最佳路线输送到高级中枢系统。这种来自人为的超强刺激信号,迅速传递于大脑中枢调控系统,大脑中枢调控指挥中心积极接收了医生给予的指令性信息,迅速对高级中枢指挥系统进行应激性调整,调动体内贮存的中枢递质,再通过神经指挥系统对失调与病变部位的子系统进行对症性调控,释放大量的能量物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镇痛效应,增强机体消炎和代谢作用等。对原来失调的病理状态和物质代谢紊乱过程,进行间接干预,通过自我修复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的形成是利用针灸外因刺激手段激发调动患者机体的平衡调控系统的功能来实现的。 5 平衡针灸学取穴原则 传统针灸以循经取穴、辨证取穴为基本原则。平衡针灸主要采用定位取穴、交叉取穴、对应取穴为基本原则。临床中也配合男左女右取穴、左右交叉取穴、双侧同时取穴等取穴原则。 5.1 定位取穴原则 定位取穴原则主要是指针对某一病变的部位来选取特定穴位。如腰痛穴(BP-HN2)、升提穴(BP-HN1)、精裂穴(BP-LE8)、痛经穴(BP-A1)等。也就是说通过针刺特定部位的特定穴位达到治疗另一部位疾病,同时又不能用交叉、对应来解释的取穴原则。 5.2 交叉取穴原则 交叉取穴的原则主要是指左右上下交叉取穴。如臀痛穴(BP-UE1)、升提穴(BP-HN1)、膝痛穴(BP-UE2)、踝痛穴(BP-UE7)、肩痛穴(BP-LE6)、肘痛穴(BP-LE4)等穴位主要分布于上下肢,上肢的病变取下肢的相应穴位治疗,下肢的病变取上肢的相应穴位治疗。 5.3 对应取穴原则 对应取穴原则主要是指前后、左右、上下对应的取穴原则。如乳腺穴(BP-B3)为前后对应取穴,偏瘫穴(BP-HN4)鼻炎穴(BP-HN6)为左右对应取穴。 5.4 男左女右取穴原则 男左女右取穴原则主要是指在人体上治疗疾病的穴位有两个,男性取左侧穴,女性取右侧穴,而且一次性治疗可以治愈疾病的取穴原则。如感冒穴(BP-UE10)、头痛穴(BP-LE11)、腹痛穴(BP-LE5)。 5.5 左右交替取穴原则 左右交替取穴原则主要是指未定性疾病,又不能一次治愈,而且是人体有两个穴位的情况下采取的取穴原则。如痔疮穴(BP-UE3)、癫痫穴(BP-LE7)。 5.6 双侧同时取穴原则 双侧同时取穴原则主要是指急症,又是人体有两个穴位的情况下采取的取穴原则。如降压穴(BP-LE12)、精裂穴(BP-LE8)。 此外,对非炎症性、渗出性、外伤性、疼痛性疾病,以麻木为主的病症可采取局部取穴原则。如指麻穴(BP-UE11)、耳聋穴(BP-LE2)以局部取穴为主。 6 临床常用平衡穴位 临床常用的平衡穴位共38个。其中头颈部平衡穴位9个,上肢部平衡穴位11个,胸腹部平衡穴位3个,脊背部平衡穴位3个,下肢部12个 |
1.升提穴 |
21.面瘫穴
定位:位于肩部,锁骨外1/3处斜向上二寸。
局解:布有斜方肌和颈浅动静脉及锁骨上间神经。
取穴原则:面瘫,乳突炎以交叉取穴为主,胆囊炎以同侧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锁骨上间动静脉出现得震感为宜。
针刺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可滞针。
针感: 放射性针感向颈部面部放射,或局部酸麻胀。
功能: 缺风通络,活血化瘀,调节神经,促进神经修复,消炎止痛。
主治: 面神经麻痹,面瘫后遗症,面肌痉挛,还可用于治疗乳突炎,流行性腮
腺炎,胆囊炎。
按语: 曾用于治疗早期周围性面瘫的特定穴。越是发病时间短,治疗效果更加
。对发病2小时以内者,一针治愈率可达70%。发病时间长,效果越差。治疗期间
应减少寒冷刺激,忌食鱼虾蟹,及辛辣之物。此穴因为位于肺尖部,为了安全,
临床多以鼻炎穴,牙痛穴,明目穴代替。可以不用面瘫穴,获科技进步一等奖。
歌诀: 面瘫肩中交叉点,乳突痉挛和面瘫。交叉取穴锁神经,对侧压痛腮腺炎
。
(1寸毫针,针尖向颈部方向成45度角斜刺0.5-1寸)
22.神衰穴
定位: 位于脐窝正中。
局解:分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和腹壁下动静脉,深部为小肠。
取穴原则:定位取穴。
指针特点:以治腹点压第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腹腔小肠管后产生的指感
为宜。
指针方法:1.采用双手并拢,掌心相对,利用中指食指无名指瞬间点压神衰穴。
2.用掌心贴于此穴,另一掌心压与手背上,随腹式呼吸有节律的按压49次。
针感: 以局部酸胀痛感并向整个腹部及会阴部放射。
功能: 健胃消食益气健脾,调节神经,促进机体代谢,增强机体免疫力。
主治则: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更年期综合症。糖
尿病,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晕车晕船晕机。
按语: 此穴为中劳年人的保健学之一,每周调节一~二次,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发
生,延缓衰老,保健长寿的作用。对慢性疾病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穴位。
歌诀: 保健神衰于脐窝,指针十肋点此穴。过敏糖尿慢性病,增加免疫与调节
。
23.痤疮穴
定位:位于第七颈颈椎棘突下。
局解:棘间韧带和颈横动脉分支,棘突间皮下静脉丛及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
以及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原则:定位
特点:以针刺局部肌肉血管末梢神经为主。
方法:点刺放血疗法。局部常规消毒,采用三棱针快速点刺,挤出3至5滴血后消
毒棉球压迫即可。
手法:1.中心点刺法,即在相对的中心点进行快速针刺或用拇指食指将部肌肉捏
起,再点刺放血。2.一线三点点刺法,即在中心点两侧1厘米处各点刺一针。
针感:局部针感
功能:调和阴阳,解毒消热,消炎抑菌,增加机体免疫力,和机体代谢机能。
主治:痤疮,脂溢性皮炎,面部疥肿,面部色素沉着,毛囊炎,湿疹,寻麻疹,
急性结膜炎,口腔炎,副鼻窦炎,扁桃体炎,急性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
按语:是以局部功能命名的特定穴位。治疗面部疾病为主。除点刺放血疗法外,
亦可采用针罐结合治疗,留罐3至5分钟,以拔出数滴血为宜,亦可作为实证热证
的辅助中医治疗。
歌诀:痤疮七八椎体间,定位面疗效为先。面部疥肿色沉着,五官炎症脂皮炎。
24.疲劳穴
定位:位于肩膀正中,相当于大椎至肩峰连线的中点。
局解:布有斜方肌,深层为肩胛提肌与冈上肌和锁骨上神经,副神经肩胛上神经
及颈横动静脉分支。
治疗原则:双侧同时取穴。
特点: 指针疗法,以指腹按压局部分布的锁骨上神经,副神经,肩胛上神经出
现的针感为宜。
指针方法:用拇指指腹根据不同病情,年龄,性别,体质而选择轻重中手法。
指感:局部酸胀沉。
功能:调节神经,调节内脏,旅游综合征,老年前期综合征,更年期综合症,腰
背部综合征,神经衰弱,植物神经紊乱,临床还可用来治疗慢性疾病。
按语:保健穴之一,与醒脑穴,神衰穴并用,取穴亦可用右手放在左肩上,平排
三指,取中指下第一节中即为此穴。
歌诀: 保健疲劳于肩中,指针锁骨上神经。调节神经于免疫,各种疲劳综合征
。
25.乳腺穴
定位: 位于肩胛骨中心处,肩胛内上缘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
局解:在冈下窝中央,岗下肌中,有旋肩胛动脉静脉肌支及肩胛上神经。
取穴原则:对应取穴。
特点: 以针刺肩胛上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主治: 急性乳腺炎,乳腺增生,产后缺乳,乳房胀痛,临床还可用与治疗胸部
软组织损伤,
按语: 对急性乳腺炎效果最好,化脓期还需配合其它疗法。此穴临床还称通乳
穴。
歌诀: 乳腺穴位肩中央,对应取穴肩胛经 。胸部疼痛颈皮炎,乳痛乳炎腺增生
。
(3寸毫针针尖向下平刺1--2寸,同侧取穴)
26.肩背穴
定位:位于尾骨旁开4--5厘米处。
解剖:布有臀大肌,梨状肌下缘,股二头肌,和臀下动静脉及臀下皮神经,臀下
神经,坐骨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以针刺坐骨神经干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麻胀为宜。
手法: 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 消炎止痛,调节神经,祛风湿,疏通经络,醒脑开窍,镇静安神。
主治: 颈肩综合征、颈间肌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以及精神分裂症,癫痫,癔
症性昏厥,偏瘫, 梨状肌损伤,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
按语: 因取穴不方便,临床上以肩痛穴代替。
歌诀: 肩背尾骨外二寸,坐骨神干交叉中。颈肩筋膜综合征,偏瘫癫痫癔症分
。
27.耳聋穴
定位: 位于股外侧,髋关节于膝关节连线的中点。
局部解剖:在阔筋膜下,股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静脉肌支和骨外侧皮神经,
股神经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特点:以针刺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
手法:1.一线三点针刺法,即中间一针达到针刺要求一定深度,将针尖退到进针
部位,再向上下的顺序提插三次。2.对外耳道的化脓性炎症可配合滞针疗法。
功能: 调节内耳平衡,聪耳开窍,强腰膝,理气血。
主治: 神经性耳聋,暴震性耳聋,美尼尔综合症,神经性耳鸣,以及骨外侧皮
肌炎,急性荨麻疹,丹毒。
按语:
歌诀: 耳聋穴位股正中,交叉直刺皮神经。暴震神经聋耳鸣,单独荨麻骨膜灵
。
(3寸毫针向下或称45度角斜刺,针尖要触到骨膜)
28.肩痛穴
定位: 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
解剖:在腓骨长肌与趾纵伸肌之间,深层为腓骨短肌,布有胫前动静脉肌支和腓
浅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浅神经或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触电似针感向足背,足趾和踝关节传导出现的麻胀感为宜。
手法:(滞针)上下提插针刺手法。
功能:消炎止痛,降压,醒脑,扩张血管,调节内脏,调节胃肠,内分泌。主治
:肩关节软组织损伤,肩周炎,根型颈隹并,颈间肌筋膜炎,落枕,以及偏头痛
,高血压,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急性腰扭伤
,癔症性昏厥,上肢瘫痪,中暑,休克,昏迷,癫痫,精神分裂症。
按语: 肩痛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间关节,内脏
病变为主。特别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急腹证疗效更为显著。该穴是平衡穴位的
代表穴位,也是开始研究的第一个穴位。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最多,用途最
广泛,疗效更为理想,治愈率98%,一针治愈率11%,穴位的名称先后经历了肩周
穴,中平穴,肩痛穴三个阶段。
歌诀: 肩痛穴称中平穴,外丘一寸片腓侧。交叉取穴腓神经,肩部病变与落枕
。胸痛腹痛与偏瘫,降压腰痛与昏厥。
29.腹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局解:在腓骨长肌中,有膝下外侧动静脉和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
。
取穴原则:病变定位时采用交叉取穴。病变非定位时,采取男左女右取穴。病情
危重视,采取双侧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总神经,或腓深神经,腓浅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可捻转滞针。
功能: 消炎止痛,调节内脏,增加胃肠蠕动,消炎利胆,调节血压,调节血糖
,调节血脂,健脾和胃,扶正培元,抗衰老,增加机体免疫力,理气降逆,通经
活络。
主治: 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胃痉挛,急性胰腺炎,急性胆
囊炎,急性肠梗阻。临床还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冠心病心绞痛,类间
神经痛,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白细胞减少症。高血压,低血
压,高血脂症,过敏性哮喘,急性荨麻疹,前列腺炎,以及健康人保健。
按语: 腹痛穴是以穴位功能定名的一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腹症,但
对胃穿孔,坏死性肠梗阻,胰腺炎等重症急腹症病人应在明确诊断,缓解症状的
情况下,积极实施其他 救助措施。可作中老年人保健穴,还可作慢性病的康复
穴。
歌诀: 腹痛穴位腓头下,胃炎肠炎阑尾炎。腓总神经取两侧,降糖降脂与降压
。
30.过敏穴
定位: 位于屈膝位的髌骨上角上2寸处,股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解剖:布有股内侧肌,股动静脉肌支,股前皮神经与股神经肌支。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针感: 局部针感。
手法: 上下提插。对体虚病人可配合捻针滞针。
功能: 定喘,止痛,止麻,抗过敏,增加机体抵抗力。
主治: 支气管哮喘,急性荨麻疹,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牛皮癣,神经性皮
炎,以经不调,痛经,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泌尿系感染,慢性肾炎。
按语: 主治过敏性疾病以及痛经等妇科病。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还需结合调理
脾胃,调节心理配合相关穴位方可取得理想的效果。
歌诀: 过敏穴为血海选,瘙痒湿疹牛皮癣。痛经闭经妇科病,股部外侧皮神经
。
31.肘痛穴
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
解剖:在膝关节韧带两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布有神经前皮支及肌支。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股神经前皮支及肌支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部针感。
针刺方法:一步到位针刺手法,不提插,待针体进入到一定要求深度即可出针。
功能:消炎止痛,活血化淤,痛经活络,理气止痛。
主治:肘关节软组织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预炎。不明原因的肘关节
疼痛,以及偏瘫,荨麻疹,踝关节扭伤。
按语: 在取穴原则上,内上髁炎取外侧肘痛穴,外 上髁炎取内测肘痛穴。此外
,上肢臀痛穴亦可治疗肘关节病变,临床疗效相同。故临床用之很少。
歌诀: 肘痛穴为膝双眼,肘部损伤病变选,交叉取穴股前支,膝部病变对应点
。
32.癫痫穴
定位:位于胫骨与腓骨之间,髌骨下沿至踝关节连线的中点。
解剖:在胫骨前肌中,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及隐神经的皮支,深层为腓深神经和
胫前动静脉。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腓深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局部针感或放射性针感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与精神系统,舒筋活血,理气和中。
主治:癫痫,癔症性昏厥,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急性胃炎,消化道溃疡,痛
经,肩周炎,晕车晕船晕机。
按语:主治癫痫病,为巩固疗效,还需配合胸痛穴,醒脑穴。对于年龄小发病时
间短的病人效果较为理想。
歌诀: 癫痫下肢中央取,左右交替腓深处。精裂癔症与昏迷,快速直刺四厘许
。
33.精裂穴
定位:位于委中穴于足跟连线的中点,腓肠肌腹下正中之凹陷的顶端。
局解: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及肌与腱的连接处,布有隐静脉,深层为胫后
动静脉和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为胫神经。
取穴原则:交替或同时取穴。
针刺特点:以针刺胫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的向踝关节传导。
手法:上下提插,可滞针。
功能:醒脑开窍,调节神经,止痛消炎,抗休克,降血压,舒筋活络,活血化瘀
,清热解毒。
主治: 精神分裂症,癔症,癫痫,以及休克,昏迷,中暑,急性腰扭伤,腰肌
劳损,腓肠肌痉挛,踝关节软组织损伤,痔疮,偏瘫。
按语: 此穴临床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有效穴位之一。对狂躁型精神分裂症
还需配合急救穴 ,胸痛穴。强刺激疗法,每日一次,必要时可配合中药治。此
外此穴对临床急症有较好疗效。
歌诀: 精裂穴为腓中点,左右交替胫神经。开窍醒脑腰扭伤,癔症精裂与癫痫
。
34.肾病穴
定位: 位于外踝高点之上8厘米,腓骨内侧前缘,即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的下
1/3处。
局解:在趾长伸肌和颈骨短肌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及腓总神经。
取穴原则:交替取穴。
特点: 以针刺腓总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以放射性针感出现在足背部。
功能: 镇静安神,调节神经,内脏,内分泌,消炎退热,补肾壮阳,益气健脾
。
主治: 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临床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阳痿,早泻,
遗尿,疝气,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荨麻疹,顽固性失眠。
按语: 肾病穴是以部位功能定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临床主要用于肾病疾病为主
。特别对肾实质损伤性疾病,还常配合其它穴位和方法,时间宜长,一般一个疗
程3个月。
歌诀: 肾病穴于踝4寸,左右交替取腓神。泌尿系统常见病,顽固失眠糖尿系。
35.腕痛穴
定位: 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
解剖: 在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腱之间,布有胫前动静脉和浅层的腓浅神经,深
层腓深神经。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特点: 以针刺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出现的针感为宜。
针感: 局限性针感或向足背足趾放射。
手法: 滞针手法。
功能: 消炎退热,镇静镇痛,调节神经,疏通经络,清肝明目,滋肾壮阳。
主治: 腕关节软组织损伤,腕关节扭伤,腕关节腱鞘炎,临床还用于治疗近视
,花眼,砂眼,白内障,青光眼,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睑下垂,眼肌瘫
痪,眼肌痉挛。
按语: 又称光明穴。是以部位功能命名的一个特定穴位,主要用于治疗腕关节
病变和眼科疾病为主。对白内障的治疗,主要是用于早期混合性白内障。近视主
要指青少年假性近视。
歌诀: 腕痛穴位踝外部,交叉取穴能退热,腕部病变与,近视眼部疾病用指妥
。
36.头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太冲与行间之间)。
局解: 在拇长伸肌腱外缘,第一骨间背侧肌,布有木趾短伸肌,足背动脉网,
为腓深神经,布有趾背神经。
原则: 交叉取穴。发病时间短用男左女右取穴。发病时间长常采用左右交替取
穴。
特点: 以针刺趾背神经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 上下提插,可滞针。
针感: 以局限性针感出现的酸麻胀为主。
功能: 消炎止痛解痉,降压,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健
脾和胃,醒脑开窍。
主治: 偏头疼,神经性痛疼,血管性头疼,颈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低血压
性头痛,副鼻窦炎头痛,外感头痛。临床还可用于治疗近视,青光眼,手指震颤
,血小板减少,急性肝炎,神经衰弱,胆囊炎。
按语: 临床用于治疗头部病变为主,该项研究获科技进步奖,针刺此穴还可缓
解胆道括约肌痉挛,作用大于足三里,阳陵泉。
歌诀: 头痛穴为脚趾中,趾背足底内神经。交叉取穴来取穴,头痛病变用之灵
。
37.降压穴
定位: 位于足弓,划一个十字,交点即为此穴。
解剖: 布有趾长屈肌腱,足底内侧动静脉,足底内侧神经。
原则: 交替取穴
特点: 以针刺足底内侧神经之后出现的针感为宜。
手法: 上下提插,对急性病人可以留针。
针感: 局部酸麻胀
功能: 调节神经,降低血压,兴奋镇静。
主治: 高血压,临床还可用于治疗休克,昏迷,高热,精神分裂症,癫痫,癔
症性瘫痪,神经性头痛,偏瘫。
38.膝痛穴
定位:相当于曲池穴外1寸处。
取穴原则:交叉取穴
针感:以放射性针感出现麻胀为宜。
手法:上下提插手法,待出现相应的针感后即可出针。
功能:祛风湿,疏通经络,消炎止痛,调节神经。
主治:膝关节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