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研究生考试前两天,有网友在博客上发了一个“2010年郑州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招生试题,期待鉴定”的帖子,考试结束后,有考生将网友透露的试题与考题进行对比,发现有70%的考题相符。其中,“新闻传播基础”科目泄题115分,占总分的75%。许多考生质疑,作为严肃公正的研究生入学考试,怎么会出现这种状况?郑州大学的回应是:否认这是一起泄题事件,某知名网站博客上对该校考研泄题的举报,“与事实完全不符”。帖子中所称的试题,不是2010年的考研真题,而是本专业7本书的一些章节目录。回应强调,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不存在泄题情况,也没有举办过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班。
网友1月8日透露的考试试题 网络截图
在当前种种的压力面前,考研可能已经成为大学生们消极避世或者积极进取的最好机会。然而,在机会成本不可控的考试面前,没有人能境由心生般的掌握自己的命运。所以,通过一些能够接触到“稀缺资源”的途径,从而扩大“机会”的几率,这恐怕是人人都会自然而然想达到的。就像买彩票之前就做梦想知道号码,考试之前就能知道试题,那么考试自是不用发愁的。然而,“稀缺资源”的取得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触及的,少数人的获取也只能通过裙带关系或者不正当的手段,但是这从根本上破坏了公平,因为这种内部资源的流通时单方透明的,大多数信息闭塞的人不会得到这样的好处。像考研这样关涉考生命运的事件,既然是在选拔,那么公平的涵义就应该更加浓重。
对于新闻学这样的文科来讲,似乎就不用再浩如烟海般的文字资料中去整理和挣扎。甚至,只需要将“不考”的范围扩大,“考”的范围缩小,就能在复习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郑大“泄题”的帖子里,某题来自于一本有57个小节的书,多达数十万字,帖子里只贴出了两个小节的标题,其中一个就是考题,而这两个小节不过区区几万字。这能给获得信息的人带来多大的好处,不言而喻。
显然,郑州大学对于事件的解释是苍白无力的。“与事实完全不符”恐怕只能是帖子里的内容不能100%和试卷重合,然而,并不是没有雷同就不叫泄题。75%的“相似率”将“与事实完全不符”的说法毫不费力的击碎。而民众现在所关心的,似乎已经不是题是如何泄密,或者是谁泄题,而是郑州大学为什么要如此费力的否认泄题的事实,并且在这种意图的支配下说出这么不靠谱的话来。
民众在乎的所谓公信力,对于学校也好,其他机构也罢,可能都在慢慢消失——在考研之前,先打听有没有可能泄题;即使不费尽心思去打题的主意,也会讨论某某导师的癖好然后投其所好一番以便能够“优先录取”,也难怪现在的考研,考生关心的不是自己的成绩能不能达到标准,而是谁谁的硕士“好考”。公平的形象不复存在,而“与事实完全不符”的谎言不仅不能挽回已经不好的形象,反而让大家鄙视他不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信任的丧失是最可怕的,长此以往,最后受损的不仅仅是学校的声誉,而是人们对所有掌握权力的机构的普遍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