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海地人民祈祷


             为海地人民祈祷

    1月12日(海地时间)下午位于拉丁美洲的海地发生7.0级强烈地震,震中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西部约15公里处,震源深度约为8公里。海地总理让-马克斯•贝勒里夫13日称,海地强震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高达10万人。

    

                                     纽约在为海地祈祷!

                       海地首都太子港成为废墟。

                       

   

               太子港街头受难的海地孩子,他们缺衣少食!!

     得知这一消息,尤其是看到许多照片与视频后,心里很难受。

    虽然海地此次地震震级没有汶川那么高,但是,此次地震发生在人口密度非常高的海地首都太子港。因此,我在想,也许正如海地总理所言,死难将在10万人。

    此刻,我能做的便是默默为海地人民祈祷!

     总面积仅有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892万的海地是一个灾难众多、经济贫困的国家,海地人民一直生活的很不容易。

    我从网上搜索了一些海地的资料,一并发在这里,以便看到这些的人们,多一些对海地人民的关注。

    

资料——

     

海地

概述

   海地位于加勒比海北部,全称为海地共和国。印第安语意为“多山的地方”。面积2.78万平方千米。人口892万,黑人占95%。因此有“黑人共和国”之称。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语言为法语和克里奥尔语,90%居民使用克里奥尔语。货币为古德。首都太子港(Port—au—Prince)。1804年1月1日宣告独立,取国名海地,是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国家。

【自然地理】

  西印度群岛岛国。位于拉丁美洲--海地位于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的西半部.加勒比海中的伊斯帕尼奥拉岛海地岛)西部,面积约27797平方公里。东界多米尼加共和国,南临加勒比海,北濒大西洋,西与古巴牙买加隔海相望。海岸线长1080多千米。全境75%为山地,仅沿海和沿河

有狭窄平原,海地一词就是印第安语中“多山之国”的意思。拉萨尔山海拔2680米,为全国最高峰。阿蒂博尼特河是境内的主要河流,河谷地为海地重要农业区。  

  总人口892万,主要是黑人,约占95%,黑白混血人种和白人后裔占5%,人口密度在拉美国家中位居第一。官方语言为法语和克里奥尔语(非洲语和法语的混合语),90%居民通用克里奥尔语。居民中信奉罗马天主教的占80%,信奉基督教新教的占16%,其余信奉耶稣教和伏都教。农村中盛行伏都教。

【历史】

  海地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492年C.哥伦布首航美洲时发现海地岛。1502年该岛沦为西班牙殖民地。1697年西班牙同法国签订《勒斯维克条约》,将该岛西部割让给法国,定名为法属圣多明各。东部仍属西班牙。1790年海地爆发反抗法国和西班牙殖民统治的黑人大起义(见海地革命)。180411海地独立,海地是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1915~1934年美国武装占领海地。1957年9月~1986年2月杜瓦利埃家族对海地实行长达29年的独裁统治。1990年12月16日,阿里斯蒂德当选总统,成为海地自1804年独立以后第一任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就任后宣布对包括军队、法院和政府部门在内的腐败机构进行整顿,引起军人和上层社会的不满。1991年9月,武装部队总司令L.塞德拉斯发动政变,推翻阿里斯蒂德政府并驱逐总统出境。阿里斯蒂德流亡美国。1993年7月,阿里斯蒂德与塞德拉斯在纽约达成协议,但军方无意执行。1994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直接出兵干涉的决议,美国军队登陆海地,阿里斯蒂德又回海地。

  1987年3月通过的宪法规定行政权由总统、总理和两院制议会分享。议会分参、众两院。1990年12月组成的议会有参议员27人,众议员83人。1991年10月推翻民选总统J.-B.阿里斯蒂德后,J.内雷泰出任临时总统。1994年2月,马尔瓦任内阁总理。在1995年12月17日举行的大选中,普雷瓦尔当选总统。1986年8月,海地全国执政委员会颁布法令,承认创建者不少于20人,支持者不少于2000人的政党为合法政党。从此,许多政党和政治联盟相继成立,主要政党有:全国进步民主联盟、国民大会党、民主团结联盟、争取改革和民主全国阵线、全国协商阵线、民主运动大会国民委员会等。  

独立后的海地  

  让-雅克·德萨林,海地的第一位统治者和第一位皇帝海地是世界上第一个黑人共和国,独立后,海地未能建立起有效的民主体制,政局动荡,独裁者不断被推翻。据统计,从海地独立到1915年这一百年间,共有近90位统治者相继上台。

  让-雅克·德萨林为海地制订了一部高度中央集权的宪法,在海地北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把被驱逐的法国人的产业分配给黑人和黑白混血人。他依靠军事手段实施管理,恢复农业,并把农业收成平均地分配给农民和工人。但是当他试图把在北方行之有效的这套制度用在南方时,却遭到了反抗。德萨林采取强硬手段来推行改革,这些措施反过来又造成政变。1806年,德萨林被暗杀。当年在太子港制订了新宪法,规定海地为共和国,并限制总统的权力。当上总统的亨利·克里斯多夫对此感到愤恨,试图用武力征服太子港,但是在黑白混血人亚历山大·佩蒂翁(Alexandre Pétion)的手下遭到了失败。海地随即被分为两部分:亨利·克里斯多夫以海地角为首都统治北部,佩蒂翁以太子港为首都统治南部。

  在北方,亨利·克里斯多夫自称“海地总统”,在1811年自立为王,称亨利一世。他驱使黑人为自己修建了6座宫堡、8座宫殿,并驱使20万民工为自己修建了规模巨大的拉费里埃尔堡。亨利·克里斯多夫还创建了贵族等级制度,册封了4个亲王、8个公爵、22个伯爵、37个男爵和14个骑士。他对人民的压榨激起了反抗,1820年,克里斯多夫在一次政变中吞枪自尽。

  在海地南方,佩蒂翁将大地产划分为小块的农耕地,此举虽然得人心,但在经济上却是灾难性的。蔗糖的出口从1791年的1.63亿磅跌至1825年的2020磅。佩蒂翁在1818年去世,他的继任者让-皮埃尔·布瓦耶(Jean Pierre Boyer)统一了海地,并一直统治到1843年。1822年,他出兵夺占了圣多明各(在1809年重归西班牙统治,1821年宣告独立)。

  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后,对海地提出了索赔要求,要求其赔偿独立战争期间没收的白人种植园。这一要求在1825年遭到拒绝,法国于是派遣了一支舰队来封锁伊斯帕尼奥拉岛,强索3000万美元的赔偿。布瓦耶最后同意支付1800万美元,但是海地无力支付,于是同法国展开谈判。谈判的最终结果是把赔款减为1200万美元,在30年内支付,每年支付40万美元。为了应付赔款,布瓦耶减少了政府开支,并在农村采取军事管理政策,以期维持农业生产。

  福斯坦一世皇帝1843年,一场地震毁灭了海地首都海地角,太子港则毁于大火。在混乱中,一名黑白混血人夏尔·埃拉尔发动了政变,迫使布瓦耶逃往牙买加。此后四年中,海地先后出了四位黑人总统,并在1844年丧失了圣多明各。1847年,海地参议院将不识字的黑人卫队长福斯坦·苏路克(Faustin Soulouque)选为总统,福斯坦上台后即将那些试图操纵他的参议员放逐,并在1849年废除了共和国。福斯坦自称为福斯坦一世皇帝,于1852年4月在太子港举行了豪华隆重、耗资巨大的加冕典礼。

  福斯坦上台后即试图重新征服圣多明各,但是吃了败仗。到1858年,随着战争带来的开支增大、以及维持皇室排场所需的费用,已经使海地国库极度空虚。1859年1月,身为参谋长的塔巴拉公爵热夫拉尔将军(Fabre Geffrard)发动政变,迫使福斯坦退位,自任总统。

  热夫拉尔被视为海地最好的总统之一,他支持教育,建立了医药、航海、艺术诸学院,鼓励在城市中建立工业技术学校,还派遣学生去欧洲留学。热夫拉尔下令修建了主要城市的蓄水设施,扶助农业和小型工业,并聘用外国人协助开发国家。他在对外政策上支持多米尼加复国派(该国在1844年独立,1861年因担心被海地吞并而重归西班牙统治),并帮助多米尼加流亡者发起反西班牙人的战争,为此招来西班牙的报复,威望降低。1867年,热夫拉尔在国内政治骚乱中被迫辞职。

  热夫拉尔下台后,海地即陷入内战状态中,并最终招来外国干涉。在独立后的海地保留了壁垒森严的种姓制度,在所谓“高贵人”(elite)种姓中,黑白混血人居多,此外也有富有的、血统比较纯粹的黑人,他们居住在城市中,在乡下拥有地产,垄断了文武官员、法官、律师、医生等职业;全国另外97%的人口(几乎全部是黑人)则地位低下。1867年,南方黑人发动起义,总统从北方农民中征召部队来镇压,从而引起海地北方与南方之间的长久敌意。

【政治】

  海地是拉丁美洲最早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政治独立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共和国。1987年通过的新宪法规定,总统由民主选举产生,任期5年。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拥有行政权。议会为国家立法机构。内阁是政府行政机构,由总理和内阁成员协助总统工作。

  宪法

  现行宪法于1987年3月29日通过,大大削弱了总统权力,以加强议会独立性,确保三权分立和权力分散原则。总统和以总理为首的政府分享行政权,政府向议会负责,议会有权弹劾政府。国民议会为立法机构。司法机构由最高法院、上诉法院、一审法院、治安法院和特别法院组成。现任最高法院院长为博尼法斯·亚历山大(Boniface Alexandre),2001年就职,任期10年。此外,最高法院还有1名副院长和10名法官。

【经济】

  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以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全国就业人口的80%。主要矿藏有铝矾土、金、银、铜、铁等。其中铝矾土储量较大,约1200万吨。也有一些林业资源。海地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75%的人生活在赤贫状态下,全国只有20%的居民能用上自来水,文盲率高达80%。  

【工业】  

  基础十分薄弱。近几年来,尽管政府大力鼓励外国和私人投资,但国内治安混乱,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使投资者望而却步。2000年工业产值增长率为1.7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36%。其中制造业占7.5%,建筑业占13.9%。加工工业和房屋及公共工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水电工业由于投资不足和油价上涨等原因而有所下降。  

【农业】  

  尽管海地农村以山地为主,耕地缺乏,产量很低,但农业仍为海地主要经济部门,全国近2/3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基础设施薄弱,耕作技术落后,粮食不能自给,每年耗费2亿多美元外汇进口粮食。可耕地面积55.5万公顷,其中12.5万公顷为可灌溉地,但只有半数有灌溉系统,因此,近年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扩展可灌溉地面积。此外,有少许种植园,约占可耕地面积10%,多由美国公司经营咖啡和波罗麻。由于人口压力,造成了由传统经济作物的生产,如咖啡、波罗麻、糖、可可等逐渐转向农作物的生产,如大米、玉米、高粱、小米和大豆。

  2000年,由于长期大面积干旱和病虫害,农业出现负增长,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48%。

【文化教育】

  法律规定7~13岁的儿童享受免费义务教育,64%的学龄儿童可获得小学教育。1999年中学毕业会考参加人数达10.2万。城市成人文盲率为57%,农村则高达85%。全国中小学校近9千所,其中私立学校占85%以上。有海地大学等7所高等学校。

新闻出版
   主要报纸有《消息报》(NOUVELLISTE)和《晨报》(LE MATIN),均为私营,日发行量分别为5万份和6000份。官方通讯社为海地通讯社,1981年成立。全国现有37家电视台,188家广播电台。

【外交】

  主张民族自决和不干涉原则的外交政策。

  1994年10月阿里斯蒂德总统复职后逐步恢复与发展同各国的关系。普雷瓦尔执政期间,通过多边和双边渠道大力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以维持社会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近年来政府明确外交工作为捍卫国家主权和经济发展服务。由于美欧等西方国家对海地举行的选举不满,对海施加强大压力。海政府在批评西方国家干涉海内政、减少同其交往的同时,积极拓展外交生存空间,加强同加勒比和中美洲国家的关系。总统和外长先后出访古巴、墨西哥洪都拉斯等国,谋求扩大地区性合作。同时还积极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希望能以观察员身份加入非统组织。阿里斯蒂德政府提出,外交政策应服务于国家发展,以开放精神和实用原则来处理海对外关系。

  2001年,海外交重点仍是修复和改善同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但由于国内政治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美国、欧盟等国家对海的经济援助仍未解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