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新闻人物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寿光县原县委书记王伯祥,还有两个农村书记;一个是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他去逝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浩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沈浩是2004年2月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从省城合肥到小岗农村,从省直机关到基层一线,他把自己心血汗水,自己的生命留在了小岗的这片土地上,留在了小岗人的心里!矗立了一座丰碑!一个是山东省茌平县小杨村的张国忠。在张国忠带领下,小杨屯是“ 老先进”:1964 年至2009年,小杨屯人均为国家贡献粮食85万斤,全省第一;市场经济大潮中,率先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和龙头企业,实现了种养加相结合、农工商一体化,成为科学发展的典范。 2009年,小杨屯人均收入达到19000元,连续20年居聊城各村首位;新中国成立以来,小杨屯干群间从未发生矛盾冲突,成为全国文明村、全国基层先进党组织……当地干部群众说:张国忠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一位中央领导说:张国忠是共产党的光荣。
三个人,三座丰碑!令人钦佩,令人感动!97年以来,我一直关注农村的发展,希望我们的农村尽快的富起来!那是,我渴望我们德州,我们夏津能够涌现出像吴仁宝,史来贺那样好书记,好带头人!我创办科技图书馆,义务为农民群众服务。中央电视台曾做过报道,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题词。我深深感受到为农民做事是很难的!世界上什么最伟大!其实,伟大出自于日积月累的点点滴滴的平凡!我可以说王伯祥,沈浩,张国忠都是伟大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得知这位名叫沈浩的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去世的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浩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
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干部,为什么得到总书记如此的关注?在沈浩去世20多天后,记者走进了小岗村。
一步一个脚印,沈浩带领小岗人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2006年秋天,98个红手印把沈浩留在了村里
2004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从省城合肥到小岗农村,从省直机关到基层一线,沈浩的内心不能说没有反差。来了就要有贡献,这是沈浩的朴素想法。
“他恐怕在小岗呆不了两月。之前下来的干部,有的来这‘镀镀金’,回去就提拔。”小岗村妇女主任韩巧兰和村里人的想法一样,但她心里纳闷,“这书记一来就下农户家,看来和以往的干部不太一样。”
一个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摸清了小岗的家底……
“ 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有人用这句话形容小岗村。还有人用“偏、穷、乱、散”四个字描述小岗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村里到处是柴垛、垃圾,环境差;缺乏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
有人甚至对外派干部来小岗村有抵触情绪,提出“岗人治岗”。
沈浩在日记中写道,“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融入小岗,了解民意,踏踏实实干几件事,让村民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修路——沈浩干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
村里友谊大道东边2里多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伙都巴望着改成水泥路。沈浩跑上跑下争取支持,终于得到帮扶资金50万。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村里人叹服:这个沈书记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
3个多月后,路修好了,大伙的气也顺了许多。
熟悉沈浩的人说,他从“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很快:冬天,穿上村里5块钱买的老棉鞋;抽2块钱一包的香烟;遇见财政厅的老同事说话,也从“ 我们财政厅”变成了“ 我们小岗村”……
沈浩成了全天候“ 村官”。他住的那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床头贴着村民联系电话。大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村里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房东说。
穿行凤阳乡间,如同穿行在乡土中国的千年沧桑。
20多年来,小岗人不是不曾努力,不是没探索,但几经沉浮最终没成气候。比起其他名村,小岗村的步子明显慢了。
2005年秋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用平实的20个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沈浩在日记中记录了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心得:“作为一名选派干部又身在名村小岗,更应该满怀信心,充满热情,努力工作,切实为老百姓办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贡献自己的力量。”
静夜孤星、青灯黄卷,沈浩苦苦求索,村西头那间小屋中,“三农”问题的书堆满了书架、案头;他还带着“大包干”带头人、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赴华西村、耿庄、大寨、西沟村、南街村等名村取经。沈浩的心中渐渐明朗: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
优质养殖示范区办起来了,种植双孢菇的创业大学生引进来了,小岗钢构厂等企业也开始生产了,大包干纪念馆建起来了……小岗村当年的茅草屋、“ 大包干”纪念馆、文化广场等成了一个个旅游景点,“小岗人家”、“大包干餐馆”、“金昌食府”等餐馆红火起来。2006年春节前,26户住房比较困难的农民都住进了16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
村里的路平了、灯亮了;小岗人心中的灯,也亮了。然而,沈浩三年任期一瞬即至。
“小岗村人舍不得他,小岗村需要他,离不开他……”“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等几个人一合计,带着一封按下了98个红手印的信找到省委组织部和财政厅。沈浩选择了留下。
2008年金秋,胡锦涛总书记在小岗村考察时讲的一席话,让沈浩感到肩膀上沉甸甸的。2009年秋天,又一纸按有186个红手印的信递到省委组织部
2008年9月30日,又是一个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考察。在“大包干”带头人、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家的小院里,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把文化生活搞丰富,把村庄环境搞整洁,使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
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让乡亲们倍感温暖和鼓舞,也让在场的小岗村领头人沈浩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沈浩在日记中写道:“总书记到小岗来,对我们是荣誉,更是动力,农村有困难更有机遇,小岗村是农村改革发源地,要不断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时期提出科学发展观。发展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小岗村也不例外,只有发展才是致富的唯一途径,只有发展才是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只有发展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村。”
沈浩带领村“两委”班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拟订了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按照这个规划,小岗村将形成“一环两轴一点九区”的规划结构,对现有村庄进行整治,包括建筑外立面、村容村貌整治,进而小岗将建设成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制度创新的实验村、城乡统筹的先行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早在2006年,沈浩就提出流转村民一部分土地进行整理,田成块、路成网、水灌通,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可没想到这个想法让他陷入空前的困境。
村党委副书记张秀华说,当时有人把这种土地流转方式误解为要收回土地,集体经营,许多群众一时想不通,不支持;还有人当天同意签流转协议,第二天就变卦了。
一年除夕,张秀华接到沈浩的电话:“我在村里宿舍,过来陪陪我吧。”一进门,只见沈浩眼里含着泪水,委屈地说:“在村里搞土地流转太难了,村民们不同意。”
对土地的挚爱,如同血液流淌在小岗人的血脉里。作为农民的儿子,沈浩深深地理解这一点,每一步改革他都愈加谨慎,在发展和保护农民权益方面寻找结合点,沈浩冥思苦想。
那年除夕,沈浩没回家,而是挨家拜年,挨户说服。村民土地流转理事会最终成立了。
小岗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
2009年1月8日,小岗村与“美国GLG集团”、“从玉菜业”、“瑶海”、“天下一碗”签下四份投资大单。
“大包干”带头人、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说:“沈浩在小岗的6年,是村里发展最快的6年,是大家受益最大的6年,也是小岗村树立新形象的6年。”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000多元。
春去秋来又三年。2009年秋天,小岗人又着急了——“沈书记!走,还是留?”
红手印,还是红手印!186位小岗人要留住他们致富的领路人。
怀揣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小岗村的发展蓝图,沈浩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2009年冬天,小岗人用深情的红手印把他们的第一书记永远留下……
2009年9月起,总书记考察小岗村一周年之际,小岗村参加了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沈浩和村党委把党员们从繁忙的工地上、田地里请到一起,对照总书记的嘱托,对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谋划小岗村科学发展之路。“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沈浩读着铿锵的话语,总书记的嘱托如醒钟在耳。
然而,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是走,还是留?无尽的牵挂,一样的深情,再一次让沈浩难以抉择。
想走。离家6年,太长了……
沈浩是出了名的孝子。90岁的老娘,他特别牵挂。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想起老娘,焉能不潸然泪下!
女儿沈王一属狗,沈浩亲昵地叫她“汪汪”。2004年,10岁的“汪汪”舍不得爸爸走。第一次决定留任后,因为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妻子工作又忙,沈浩就把女儿送到了老家萧县读寄宿中学,却也开始了绵长的思念和无尽的愧疚。
妻子王晓勤在银行工作,每天早出晚归。王晓勤盼望着夫妻早日团聚,不同意沈浩留任。沈浩耐心劝慰:“让我再干3年吧,第一个三年是搞基础建设,第二个三年才能把村里经济建设搞上去,让大家富起来。”
想留。小岗村的父老乡亲让他牵肠挂肚……
2007年除夕一早,沈浩一开门,80多岁的邱世兰坐在他屋前。大娘哆哆嗦嗦地说:“沈书记,去我家吃年饭吧。二十多年了,我是头一回请村干部吃饭,不去吃可不行。”面对大娘浑浊老眼里流露的一片真情,沈浩去了。6年过了5个春节,他有3次在小岗吃的年饭。
对小岗村党委书记金乔来说,没陪沈浩到县城体检,恐怕是今生最大的憾事。
“心力疲倦、口干舌燥、浑身无力、特别累……”这些词在沈浩的日记里频繁出现。字里行间,透露着他的体力早已严重透支……
2009年11月5日上午,沈浩陪同来小岗考察的三批客人。中午,略饮薄酒。下午三点多,累了几天的沈浩对金乔说:“我回去睡会儿。”然而,这一睡,他就再也没有醒来。
2009年隆冬。江淮大地朔风凛冽。一场隆重的葬礼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举行。几天前,一封在一夜之间落满67位小岗村农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上级组织和家属手中—— 请回沈浩同志骨灰。此刻,上百户人家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聚集在这片旷野上。一块高大的黑色墓碑被一双双粗黑的手立了起来,上书:“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之墓”
信念如山,真情不改,“红手印”印证了沈浩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一面永不褪色的红
——记茌平县小杨屯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忠
张国忠三天三夜没合眼、没吃饭,难受得在大洼里一遍遍地转,一遍遍地想。他想起了1947年秋入党时的情景。就是在这片洼地的青纱帐里,他面对画在地上的锤子和镰刀宣誓:哪怕天塌地陷,我对共产党的心永不变!他一下振奋起来:要拔穷根,必须治涝洼地;要吃上饭,党员领着群众干!从这年起,张国忠两手没离开铁锹,带领留下来的劳力连续大干3年,开挖了10条灌渠,深翻改良土地近千亩。从此,水开始听话了,地开始长庄稼了。1964年,小杨屯一年就向国家交了17万斤粮食,人均贡献跃居全聊城地区第一。
其后二十多年,虽然张国忠受了不少委屈与磨难,但从未动摇过对党的信念。他认准一个理儿: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让群众不再饿肚子就是最大的服务。他盯紧大洼天天干,终于将“只收蛤蟆不收庄稼”的1400亩涝洼地改造成“旱涝保丰收、年年作贡献”的聚宝盆。1978年,小杨屯成为聊城地区第一个解决温饱的村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人说:分田到了户,自己干自己挣,不再需要党支部。而张国忠说:分是为了富,要想共同富,全靠党支部!他组织支部成员成立农业服务队,解决了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生产、科技、购销、资金等难题,并创造了一年“三种三收”“四种四收”高产高效农业佳绩。1989年春,中科院专家来到小杨屯,称他们创造了“平原农业开发的新模式”。
这一年,小杨屯人均收入3000元,而全省农民的平均收入只有600元。这一年,张国忠被推选为全国劳模。
“不干一阵子,要干一辈子”
小杨屯出名后,张国忠的人生面临着多种选择与考验。曾经有一批转干指标,他排在第一号,他说:小杨屯还没干出啥名堂,自己一拍屁股走了,心里愧得慌;
后来他在信用社兼职,又有一个转干指标给了他,他说:小杨屯正在拔穷根栽富苗的节骨眼上,我一走群众不就松了劲?1978年茌平县委换届,上级确定他担任分管农业的副书记,他说:小杨屯跟俺连着筋连着肉呢,俺不能离开!谈起这些“错过”的机会,张国忠说:“一个人一生有机会有能力做成一件大事很不容易,我在小杨屯要干一辈子,不干一阵子!”
张国忠所说的“大事”,首先就是让群众富起来。
1992 年,张国忠作为来自基层的代表出席党的十四大,回到村里马上召开支部会。他说:致富路上没尽头,小杨屯也要搞市场经济。经过多方调研,他把目光盯在填鸭养殖业上。1993 年,党支部引进800只鸭苗,为打消群众顾虑,他自己认养200只,并有言在先:养好了挣了钱算伙里(集体)的,赔了钱算我自己的。
这下子张国忠家里成了“ 鸭窝”,三间房子鸭子占了两间,两位年近七十岁的老人,日夜不停地给炉子添炭,给鸭子添食、添水。冬天鸭子不爱动,吃得少长得慢,老俩口拿着系上红布条的竹竿,像杂耍演员似的叫着跳着轰鸭子不让它们站脚。到年关,鸭子育肥成功了,每只鸭子净挣两块多,而张国忠却因煤气中毒差点送了命。老伴哭着数落他,张国忠却说:干部干部,难事险事就是要先干一步。
从养鸭到加工鸭,小杨屯鸭业科贸有限公司已经成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年加工填鸭1800万只,2009年创利税1500万元。因为这个鸭业公司,小杨屯人均收入每年以 2000 元的幅度增长,并带动周边6000多户农民养鸭致富。
有了鸭业公司这棵集体经济“ 摇钱树”,小杨屯的生产生活环境大为改善:投资46万元打了一眼420米的深水井,投资200万元使农田灌溉实现了管道化。自2005年以来,对村民实行了“五免一补”:免村民用电费,免村民自来水费,免交车船使用税费,免村民浇地水费,免村民有线电视费,补助60岁以上老人每年300元。
“当干部首先学吃亏,学吃亏就有人跟随”
张国忠的老家在齐河县,小时候跟姥姥来到小杨屯,是单门独户。一个“外来户”,靠什么让全村老少几十年来逢换届就全票选他当支书,直到现在还让他干着?张国忠回答:一是能把经济搞上去,让群众得到实惠;二是处理矛盾公平公正,不偏不向;三是不论大小事,党员干部都不能与民争利,头脑中要有“吃亏精神”。
小杨屯中心街的一面墙上,多少年来一直写着张国忠总结的“吃亏经”:当干部首先学吃亏,学吃亏就有人跟随;当干部必须能吃亏,能吃亏才会有权威;当干部坚持常吃亏,百姓中才有好口碑;当干部情愿甘吃亏,甘吃亏为党增光辉。
张国忠当支书几十年,吃亏吃了几十年: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家孩子小,老伴常生病,他又整天忙着组织群众治大洼,家里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他带领群众科学种田,凡是风险大的项目,都是在自己的责任田里先搞试验,成功了,把技术传给群众,失败了,自己承担损失;近些年小杨屯富了,群众都住进新房,他家是最后一户……
年少时,张国忠曾在酒坊烧过酒,练出了大酒量,当村支书后,为了不沾百姓一分一厘,他说戒就戒了,至今没沾过一滴酒。这些年来,他为群众外出考察项目、搞服务,没在村里报销过一次路费;请来的专家、技术员指导群众生产,他总留在自己家里招待,没要集体一分钱。不管是求医问药还是婚丧嫁娶,他为村民操心办事无数,没吃过一次请;张国忠先后当选省劳模、全国劳模、省人大代表,党的十一大、十四大、十五大代表,不管奖金多少、纪念品大小,一回村里,马上交给集体。
这就是张国忠。自己吃亏一辈子,却换来小杨屯家家富裕、户户和睦。入党63年,他以无限的赤诚,擎起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红旗永不褪色源于对党的坚定信念。张国忠对党的信仰熔铸在血液里,燃烧在生命里。“哪怕天塌地陷,对共产党的心也永不变!”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在每个时代只有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驾驭先进生产力,才能践行党的宗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在这个信念指引下,张国忠在“大集体”时代带领群众治理涝洼地,全村人均为国家贡献粮食45 年居全省第一;在改革开放时代带领群众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连续20年人均收入居全聊城市村庄首位。
红旗永不褪色源于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奉献精神。张国忠生长在齐鲁大地上,忠厚正直、崇礼尚义的齐鲁文化优良传统和忠诚守信、务实拼搏的新时期山东精神孕育了他,他对这片热土和这里的乡亲爱得深沉,毫不在乎自己的得失,埋头带领老少爷们过上好日子,是他“当家”为人的第一信条,是他走在时代前列的永恒动力。为此,他先后三次放弃转为国家正式干部的机会,倡导并践行“ 吃亏”哲学,赢得了群众的信任,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红旗永不褪色源于勤奋学习、与时俱进的思想境界。张国忠认为不学习就不能提高,不学习就不能解放思想,不学习就没有方向。他识字不多,但他让子女念报纸、读文件,每天听广播、看电视,用心学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学习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各种知识。正是由于坚持不懈地学习,张国忠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农村发展方向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在工作中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建立新的功绩。在倡导建立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今天,这位农村老支书给我们树立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