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点反弹不赚钱引发散户五大反思


  
       业界认为,A股从去年10月28日1664点至今年6月5日新高2791点,指数涨幅超过1100点,个股涨幅翻倍的股票超过1000只。无论从什么角度看,这轮千点指数反弹、千股股价翻番的行情,都可以算一波牛市行情。

  另一方面,证券时报与大智慧投票箱本周进行的“1664点反弹以来投资者收益调查”却显示:在1360份有效问卷中,54.36%的投资者表示收益亏损或持平;35.37%的投资者表示盈利在50%以下;仅有9.26%的投资者表示获利丰厚,盈利超过50%。与5月中相关统计相比,以上证指数涨幅60%为基准,跑输大盘的投资者由7成增至9成。这说明指数越高,跑输大盘的队伍越大;同时表明:投资者确实需要进行一些阶段性总结反思了!

  反思之一:心存恐惧,不敢抄底

  一般认为,本轮反弹的起点是去年10月28日的1664点。其实,真正的起点应该是去年9月18日的1802点。2008年9月18日晚,国家宣布三大重磅政策利好:降印花税、央企增持、汇金入市———这就是公认的所谓“政策底”。可是,反弹了一周,大盘就加速下滑。在一片恐惧氛围中,散户纷纷割肉,基金等机构打压建仓,直至1664点的所谓“市场底”出现。现在看来,政策底是最靠得住的,1802点之下是买股票的最好时机。但是,由于9.18之后的恐慌杀跌,即使到了市场底,普通投资者对底部成立仍持怀疑态度,还继续在底部割肉,被所谓“熊市不言底”所误。

  早在去年底“2009年收益预期调查”显示,投资者大幅调低了2009年全年的收益预期,认为收益在10%~30%的投资者比例为43%、认为收益在10%以下的投资者比例为28%、期望收益在100%以上的比例仅为6%。这与我们最新的“反弹以来投资者收益调查”情况惊人相似。由此看来,恐惧阴影挥之不去,不敢抄底或轻仓观望是导致收益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反思之二:熊市思维,盲目猜顶

  本轮反弹中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投资者一路猜、猜、猜———盲目猜顶。由于吃尽大熊市的苦头,每次反弹都成为逃顶的机会,许多散户闻“顶”色变。到了本轮反弹,他们的惯性思维是市场还要下跌。分析人士指出,上涨初期许多投资者就认为反弹顶部到了,过早卖出了股票。没想到这轮行情在犹豫中一直前进,没有出现大的回调,当然难以获得很好的收益。

  采访中,营业部股民反映,有个所谓的民间股神习惯以江恩理论来猜顶,吹嘘如何如何精准,对于大盘的任何一个顶和底都适用,无论是时间还是价位方面都可以套得上,其实这就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这次大反弹他一路预测顶部,十猜九不准,成了笑柄。

  有需求就有市场,多数券商研究所不得不硬着头皮去猜一猜。早在2月份,有知名券商就认为,从股灾统计学、技术、估值、基本面、政策面等几个方面分析,“2500点是合理顶部,时间持续至3月初。”其他券商最乐观的“猜顶”是2750点,如今也被突破。超预期反弹,几乎让所有的猜顶人士大跌眼镜。而一旦市场走好,眼下又有人“水涨船高”地看至4000点。这种盲目过高猜顶与过低一样,都会使投资者误入岐途。

  猜顶给许多投资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问题是猜顶游戏还在继续,而顶部也迟早会到来。与其猜顶不如顺“市”而为,但要记住设好止盈、止损点位。

  反思之三:心态浮躁,踏错节奏

  本轮反弹一个显著的技术特点是,个股的波动率远大于指数的波动率。这是投资者跑输大盘的又一个原因。由于权重蓝筹相对稳定,而小市值股票异常活跃,加之国家不断出台产业、行业振兴规划,为题材炒作、热点切换、波段操作提供了难得契机。这种情况,本来有利于散户短线炒作的习惯,问题出在散户心态浮躁,容易踏错节奏。所以,踏准节奏、波段操作,成为本轮反弹跑赢大市的关键。

  股民周女士说,她在去年4月以29元的价格抄底宏源证券,没想到被高位套牢至今。该股最低跌破10元,而后大的反弹有6次,反弹幅度分别为60%、60%、30%、25%、15%、10%。周女士说,如果选择波段操作,不仅可以解套,还可以获利50%。在实际操作,散户习惯追涨杀跌,这是做波段的致命伤———低抛高吸。散户投资者成为股市长袖善舞、踏准节奏的舞者很难,但坚持高抛低吸、波段操作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反思之四:互相攀比,频繁换股

  中国有句俗语:吃着碗里的,盯着锅里的。股市里,这种现象就是手里拿着自己的股票,眼睛盯着别人的股票,互相攀比,急功近利,频繁换股,以至于没法吃到个股的主升段。

  股民罗先生说,今年2月23日,他嫌自己的股票中国软件滞涨,而旁边马先生的康缘药业大涨,加之媒体也在反复推荐医药股,于是进行杀跌追涨式换股。结果是康缘药业第二天就大跌,5个交易日跌幅近20%。此时,中国软件却进入拉升阶段,一路高歌猛进,不到两个月暴涨300%。而当罗先生忍痛割肉后,康缘药业又开始反弹,没几天就到了罗先生买入价。实战中,像罗先生一样挨“两面耳光”的例子不胜枚举。股市变幻莫测,频繁换股是导致投资决策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反思之五:贪欲复萌,慎揽“绝”活

  进入5月底以来,大盘指数连创新高,许多散户忽然发现“赚了指数不赚钱”。为什么?因为主力资金在前期滞涨的蓝筹板块轮动,属于典型的靠大资金推动行情。

  分析人士认为,下周市场进入敏感期,大盘是震荡盘升,还是选择调整回补6月1日的跳空缺口,尚有待观察。但大幅回落的可能性极小。从目前超级主力挺身护盘、新基金扩容和热钱流入情况看,管理层认可当前股市稳中有升,并形成一定的赚钱效应,这有利于IPO和创业板顺利登陆,尽快为复苏经济作贡献。事实上,经济复苏企业融资中,仅靠新增贷款“一条腿”走路,已经十分吃力。管理层极可能选择保持市场充裕的流通性,而通过新股发行数量、频率来控制大盘上行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