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城市的人才倍增战略(上)


建设创新型的城市,毫无疑问,最核心点是要有创新型的人才。目前看来,在所有的人才里面,最稀缺的是创新型人才,没有创新型人才如何建设创新型城市呢?

首先,创新型城市和人一样是有DNA的,不是随便哪一个城市都可以叫创新型城市。每个城市都在创新,创新的城市未必是我们现在意义上所说的创新型城市。

从大方面来讲,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提升生产力,或者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创新的动力来讲,城市的创新基因包括两个价值链,一条叫做效益链,一条叫人才链,缠绕在一起构成了城市创新。

 在效益阶段上,自主创新对科技人才有强烈的吸引力,最多的人才诉求是领导人才,没有好的领导人才什么人才都发挥不了作用,没有好的领导人才,其他的人才往往就变成了垃圾。所以,要建设创新型城市,一大批的人才需要领导人才来凝聚。在这个过程当中,全世界都有这样基本的特点:鼓励探索,容忍失败的创新。其实,创新是一个不断失败的过程,只有失败了,吸取了经验以后,才会爬起来,逐步的向前进。

因此,一个好的城市,所要求的不是你一贯正确,而是要求你超前的纠错能力,这是最关键的,创新成为了内在的需求。有些城市,包括有些组织认为激励可以创新,财政支持就可以创新,其实,创新除了市场的压力和动力以外,源于人自身的渴求,创新是一种乐趣。

八十年代的日本超越美国靠的是“模仿加创新”。日本创新的东西来自于全社会的参与。日本国民的参与率达到74.3%,美国国民创新的参与率达到10.7%。美国最信奉的是经济刺激,创新奖金为458美元,日本平均的创新奖金是3.88美元,结果,美国的平均员工创新贡献是334.66美元,日本却是3249美元。日本很多公司做过统计,创新的第一阶段给奖金,反而效率低;创新的第二阶段不给奖金,反而效率高。这说明,创新源自于内在的渴求,内在的渴求是愿意超越,社会应该有这样的文化,对这些人是鼓励的、尊重的、宽容的。

另外,我们经常说创新人才,找到了一个人才就可以创新吗?也未必,为什么呢?美国吸引人才是通过平台吸引,单单一个人有创新能力,有创新渴求还是不能完成创新的任务。为什么很多的海外游子学成了以后不回国,是不热爱这个国家吗?不热爱家乡吗?他们认为回来以后的平台不够,美国一千多个实验室就把创新人才吸引住了。一个演员是需要平台的,当我们搭好的平台与美国一样,演员就会源源不断的回来。一个人才是没有用的,需要一群创新型的科技人才、创新型的领导人才、创新型的辅助人才,这是一个系统,没有这样的系统,有实力的创新人才不会来,所以,要让这些人来,就必须建立系统。

当前,各个城市的创新、整个中国的创新,有一个非常难以逾越的文化坎,中国对历史学的研究是无以复加的,我们出了很多优秀的历史学家,但是几乎没有出一个优秀的未来学家。我们的思维习惯向历史学习,问题是品《三国》能够解决改革开放的问题吗?谈《论语》能够实现科技现代化吗?不是《三国》没有用,不是《论语》没有用,历史是一面青铜镜,让我们反思,我们还要预测未来,除了青铜镜以外还有望远镜,我们对历史学的研究过多了,对未来学的研究却不够。我们学习历史学没有错,但是我们更加需要研究未来学。一个不关注未来的民族如何有伟大的未来?

最早改革开放引进的第一本书《大趋势》以及最近比特写的一本《中国大趋势》,全是美国人写的。中国人不研究中国大趋势,非要让美国人来研究,为什么呢?我们研究《三国》去了,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只习惯沉湎在历史之中。当《四库全书》编撰出来的时候,西方写出了《天演论》。你整合了历史,人家研究了未来,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失败了。《中国大趋势》写了中国发展的八大制度,比我们的干部了解中国还透,中国人的未来是怎样的?中国人的未来应该是怎样?一个创新型城市的领导人,必然有这种概念。

 国家有关部门确定中国有118座资源枯竭型的城市。什么叫“资源枯竭”呢?这样的城市资源太狭窄化了,不就是油没有了,钢没有了,怎么叫资源枯竭?这是一个落后的概念。城市资源包括了土地资源、交通资源,我们还应看到技术资源、教育资源、劳动力资源、人才资源等,这些都枯竭了吗?

还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有很多人认为发展城市必须要发展物流,这是没有错的,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城市发展的第一定律,不是第二定律。第一定律是物流是城市的血脉,这在工业化的时代绝对是没有错的。现在不同了,现在更遵循城市发展第二定律,那就是“信息是城市的神经”。信息不亚于物流的重要性,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看一下,当年以色列建国是建在一个沙漠上,按我国的说法那是绝对资源枯竭型的?人家在这样的地方建起了一个科技大国,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其他的科技,而是农业科技,在沙漠上建农业科技,我们天然资源禀赋的观念,根本做不到,但是以色列确实做到了,而且做到世界的前列,很多技术都是从那里来了,优良的种子都是从那里来了。在沙漠上如果引进水来的话,立刻就蒸发了,以色列用最先进的滴灌技术,让每一滴水都变成了效益,以色列如何做到的呢?用了科技人才,我们经常在欧洲看到这样的一些公司,一个公司里面有13个人,来自于12个国家,为外面提供了智力服务,一年拿到1亿的利润,靠现在的互联网技术,把全世界的智慧都集中起来,你要做的是搭建一个平台。既然在沙漠里面可以建起一个科技大国和农业大国,那我们的城市为什么建不起来?因为我们总是拘泥于以前的那种实体资源,没有注重虚拟的资源,在信息化时代,建立起城市的神经相当重要。

关于模仿学习和自主创新。以建筑为例,中国的建筑历史悠久,但看中国的建筑要到日本去看。全世界评定,亚洲建筑和设计的典范在日本,最好的是京都。日本人的模仿力是无法比的,看唐代的长安一定要到日本的奈良去看。有很多中国失传的东西在日本都保留着,种花、喝茶是中国人的,武术是中国人的,日本人学了,人家叫花道、茶道、柔道、武术道。

 富兰克林有一句话,对今天建设创新型城市非常有价值:走向成功只需做一件事情,找到你的榜样,学习并超过它,所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不是黑暗当中摸索的过程,不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的过程,而应该率先找到自己的榜样。第一步是模仿,第二步是学习,第三步是超越。实际上所有的创新城市都是在找自己的榜样,而不是说我要怎样办?

                                             北京大学领导力研究中心副主任  杨思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