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风云(二) 第4章 (12)德国的战争计划


 

 

           抗日风云(二)

                     王先金 编著

 

          第四章 希特勒反间计 斯大林大清洗 (12)

 

                     德国的战争计划

 

    人们一直认为,在德国煽动战争情绪、疯狂扩军备战、制定战争计划并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是纳粹头子、战争狂人希特勒。但从新近发现的档案看,情况远为复杂。在希特勒践踏凡尔赛条约并开始公然重整军备之前十年,即1925年,德国就已开始制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计划了。那时希特勒还只是慕尼黑的一名不起眼的纳粹思想的传播者。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后,当时德国军方的上层人物为报仇雪恨而制定的二战计划,其内容和后来希特勒的实施情况惊人地相似。

    当然,为实现这项计划,需要巨大的财政开支。据说行署国防军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就有一项秘密预算。德国对法国占领其鲁尔工业区特别仇恨,该计划准备于1935年开战,把法国作为首要攻击目标,后因形势变化而没有实施。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全面继承这一秘密计划。他开始使用的通过大规模的体育运动来间接实行军事计划的做法,就是该秘密计划中提出的。

    1935年希特勒撕毁了凡尔赛条约,明目张胆地疯狂扩军备战,迅速完成了扩军计划,终于在1939年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周恩来的准确判断

 

  对于苏联西线,周恩来有自己深远的见解和洞察力。    周 恩 来

  1940年6月,英国在敦刻尔克大溃退之后,国际上德意日法西斯气焰嚣张,许多人担心时局和抗战前途。

  “希特勒有可能冲昏头脑进攻苏联,因为他认为只有搞掉苏联,英国才会失去指望,最后投降。所以,苏联参战的时间不会太远,法西斯得意的时间不会太久。”

  周恩来当时在重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举办的演讲会上,发表的《国际势力和中国抗战》这一著名演说轰动了整个山城,到会者人山人海。

  周恩来的这些准确判断,不但上报了中共中央,而且也及时地电传给了莫斯科的苏共中央和斯大林。

  也正在这个时候,苏联红军杰出的情报员哈尔德·佐尔格(德国共产党员,母亲是俄国人),打入德国驻日本使馆,以纳粹党员和德国记者的身份,出生入死,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战略情报,为苏联的反法西斯斗争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成功的五大间谍之一,又被称为二战时期的“苏联红色间谍”。1941年10月,佐尔格被日本警察秘密逮捕,1944年这位年仅49岁的功勋情报员光荣牺牲。

    左尔格在他去世20年之后,即1964年,他才被苏联政府追授为“苏联英雄”。其中原因,即左尔格原先的顶头上司直接派他到日本去工作的别尔津以及随后接替别尔津领导他的乌里茨基,都在苏联肃反扩大化中受到怀疑,先后被枪决,因此左尔格也同样处于不受信任之中。

    1944年11月7日,苏联万众欢腾,庆祝十月革命节。那一天,苏联政府通过报纸特意向苏联情报机关致敬,并向一些特工人员授予苏联英雄勋章,表彰他们为反法西斯战争建立的功勋。但是这里面没有左尔格的名字。

    就在这时,被关押在日本东京巢鸭监狱里的左尔格,正孤零零地但面不改色地走向绞架。他跨到绞架下面的踏台上,把拳头高高举过头顶,用俄语庄严地高呼口号:“苏联万岁!红军万岁!……”

  1941年5月,也就是佐尔格在被秘密逮捕的五个月前,德国进攻苏联的消息已经风闻欧洲,佐尔格不断地通过无线电密码传回了这方面的消息,直接报告斯大林。

  这些重要的情报可惜没有引起斯大林的重视。然而当斯大林收到了从中国发来的一封绝密情报时,斯大林不得不重新考虑了。

  在血雨腥风的年代,周恩来创办了“中共中央特科”,几十年来在这条隐蔽战线上涌现出无数无名英雄人物。被海外人士称为中国的佐尔格阎宝航,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

  阎宝航是辽宁海城人,他早年就读于英国爱登堡大学,后来在奉天青年会任总干事,周恩来到重庆后,阎宝航又成为他的秘密助手。

  待人热忱、善于社交的阎宝航,不但有许多中国朋友,还交了不少外国朋友。他能说一口漂亮的德语和英语,同一些外国驻华使馆人员常有来往。

  1941年春天,希待勒为实施其“红胡子计划”,很想拉日本人一起进攻苏联,便秘密派“狼团”谍报组到东方来活动。在我国上海,他们收买了很多人,同时也泄露了德军行动的准确日期最初定为6月15日,后又改为6月22日。阎宝航通过“关系”得知了这个重要的消息后,立即报告了周恩来。

  周恩来收到这一重要情报后,综合了其它方面来的消息,以他的英明睿智和冷静分析,立即判断出这份情报的价值。

  “要立即整理好这份情报,以最快的速度转发到莫斯科。”

  因为时间万分紧迫,如果先到延安,译成俄文再编成秘码,这样可能要失掉情报的时效。所以周恩来便直接口述俄文,同时要求务必于当天转发给斯大林:

    据可靠情报:巴巴洛沙(红胡子)计划将在6月22日4时全面展开!

                                              周恩来

  斯大林收到周恩来的电报时,正在对一个新情况做分析判断:

  1941年6月20日,有一个德国军队的司务长突然向苏联军队前线部队投诚,报告说“德国军队正在进入出发地,将于22日晨发起进攻”。

  斯大林对投诚者带来的“消息”仍持怀疑态度。当斯大林看到了周恩来发来的这份绝密情报后,立即驱散了疑云,因为他对周恩来的判断力早有了解,像这样涉及欧洲命运的大事,中国的亲密战友决不会拿来“开玩笑的”。他相信周恩来提供的情况,立即采取了紧急措施,发出加急命令说:

  “……1941年6月22日到23日,德军可能在列宁格勒军区、波罗的海军区、基辅特别军区、敖德萨军区正面实施突然袭击……”

  就在同时,周恩来也在冷静地观察。他发出电报后,也生怕情况有出入,或有变化,这后果将影响全人类的历史进程,因而彻夜未眠,生怕这份电报导致苏联移兵西线后,日本军队会趁机在东线动手。直到第二天中午,从广播中证实了这一消息后,他才松了口气,相信斯大林已部署苏联军队,做好了准备。

 

 

 

 

                     德国向苏联宣战

 

    斯大林还叼着烟斗在办公室踱步,莫洛托夫匆匆赶到斯大林办公室,劈头报告道:“斯大林同志不好!十万火急,德国向我们宣战了!”

    “你说什么?”

    “德国向我们正式宣战了!”

    “真的?”

    “真的!这是德国大使刚刚给我们的照会。”

    斯大林急切地接过那份照会,草草看了看,走到桌边,狠狠一拳:“希特勒,娘的!”

    接着,他把中国同志周恩来打来的特急电让莫洛托夫看了,并说:“我已下令苏德边境全处于紧急状态,进入一级战斗准备!”随后斯大林又命令道:“通知铁木辛科、朱可夫、加里宁、伏罗希洛夫.米高扬......到政治局来,马上来!”

  1941年6月,当法国投降,英国困守三岛,欧洲的十四个国家已被占领之后,希特勒认为进攻苏联的时机已到,便背信弃义地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于当月22日,以突然袭击的闪电战方式,向苏联发动了猖狂进攻,苏德战争全面暴发。

  1941年6月23日,斯大林向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发来回电:

  “……由于中国情报及时,所以苏联红军提前准备了24小时……”

 

    1941年6月22日,星期日。清晨四点正,希特勒下达了全线进攻苏联的命令。

    希特勒对苏联的闪电进攻,总共倾注了德国152个师,大约550万人的兵力。其中,有19个坦克师,14个摩托化师,还有90个炮兵师和步兵师,29个东欧仆从师,5000架作战飞机。所有这些兵力,接三个集团军群摆开阵势,在从黑海到巴伦支海的1000多公里长的苏联边防线上同时突袭。这次行动以弗雷德里克一世的名字为代号,名为“巴巴罗莎”。

    “北方”集团军群,由李勃元帅指挥,共计有29个师,共中3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自哥尼斯堡以东向陶格夫匹尔斯、普斯科夫东北方实施主要突击,任务是消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苏军,占领沿海的港口,使苏军失去基地。该集团军群还应阻止苏军从波罗的海沿岸向东部撤退,以便尔后在中央集团军群部分兵力的协同下攻占列宁格勒和喀琅施塔特。德军第一航空队1070架飞机负责支援“北方”集团军群。

    “中央”集团军群,由包克元帅指挥,共计有50个师又2个旅,任务是自波兰华沙地区向布列斯特、明斯克方向突击,割裂苏军防御的战略正面,围歼白俄罗斯境内的苏军,尔后向斯摩棱克方向进攻,直指莫斯科。德军第二航空队1600架飞机负责支援该集团军群。

    “南方”集团军群,由伦斯德元帅指挥,共计有57个师又13个旅,任务是自波兰的赫尔姆、热舒夫向科罗斯坚、基辅方向进攻,夺占基辅及其以南地域内的第聂伯河渡口,然后由第聂伯河右岸向东南发展进攻,切断红军向第聂伯河对岸退却的道路,以便协同自罗马尼亚境内进攻的军队消灭右岸乌克兰的苏军,进而强渡第聂伯河,向顿巴斯发展进攻。德军第四航空队和罗马尼亚空军的1300架飞机负责支援该集团军群。

    根据“巴巴罗莎”计划,希特勒的进攻矛头集中对准了苏联从北到南的三个最重要的目标:列宁格勒、莫斯科、基辅。

    希特勒进攻苏联的计划至少酝酿了半年。希特勒对他长期酝酿的这个进攻计划和美好前景极为高兴,他欢呼说:

    “当‘巴巴罗莎’开始时,全世界将会大惊失色!”

 

 

              战争爆发了,斯大林召开紧急国防会议

 

    6月22日上午,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召开紧急国防会议。

    会前,斯大林在办公室里认真审阅了昨天晚上从前线发来的紧急报告。北线告急!中线告急!南线告急!一切消息都是告急!形势是紧张的。他在思索今天的会议如何开,解决什么问题。

    此刻,斯大林对照国防委员会成员名单,该到会的全都到齐了。他们是:莫洛托夫、铁木辛科、布琼尼、伏罗希洛夫、沙波什尼科夫、朱可夫以及各军区其它重要成员。

    斯大林叼着烟斗,毫无表情地扫视着与会人员,好一阵没有说话。所有与会的人员正襟危坐,不敢正面与斯大林对视,心里沉重地压抑着。谁也不知道这个会怎么开法,开成什么样子……

    斯大林似乎仍是往常那样沉郁和孤寂,仍然像往常那样从容不迫。他终于发话了:

    “开会吧。战争爆发了。研究两个问题:怎么看?怎么办?”

    事关重大,而斯大林说得如此平静,如此简约,并没有多余的话。

    怎么看?事实不是明摆着吗?在希特勒锐意进攻苏联的那些日子里,军事情报机关早已获得可靠的情报,英美等国早已悄悄给苏联传过危险的警告,社会舆论早在悄悄地议论。可斯大林同志,却是一昧不予理睬,一心要与德国保持友好关系,尽量避免战争。结果,战争避免了吗?防卫的准备作好了吗?这责任该由谁负?大家想着这些,但不能说,不敢说,只有在心底沉默。

    “我知道你们心里想些什么。”斯大林慢慢扫视大家之后,平静地说,与会者更加郁郁不安。他接着说,“昨天以前,我们在外交上与希特勒多次周旋,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作出多种妥协,这是为什么?避免战争,推迟战争,争取和平。难道,这样做不对吗?那么战争违背我们的意愿,终于爆发了,这怎么解释?我看,道理很简单。我们不是希特勒,希特勒的脑袋没有长在我们头上,希特勒的参谋部也没在莫斯科。有什么办法?”

    斯大林这番话,似乎言之有理,与会人员不得不服。而且,这番话并没有责备大家的意思,大家的压仰心理也就松弛多了。于是,大家七嘴八舌,纷纷声讨起希特勒的滔天罪行来。

    斯大林打断大家的话说道:“现在不是声讨希特勒的时候。现在要研究的是,面对敌人的猖狂进攻,我们怎么办?”

    铁木辛科元帅(他是苏军总司令)发言了:“德军来势很猛。由北向南,我波罗的海到里海的漫长国境线上,都同时遭到了袭击。我军仓促应战,损失很大……”

    “防卫命令不是已经下达了吗?”斯大林问。

    “是的,斯大林同志。看来,防卫命令下达得太迟了……我有责任。”

    斯大林对责任问题没有表态。这样的时刻,也没有必要让每个责任人表态,问题的关键是怎么办!

    “我们应该组织反击,坚决顶住希特勒的进攻!”少壮派朱可夫大将激愤地说。他是去年底提拔上来的年轻干部,约莫四十多岁。

    斯大林对朱可夫的回答很满意,便问道:“朱可夫同志,说具体点,怎么反击?”

    朱可夫说:“首先,我们必须稳住各个军区的防线,无论发生如何激烈的战斗,寸步不让!第二,在稳住防线的基础上,加强后续部队的武装和调动,伺机反攻。”

    铁木辛科叹道:“朱可夫同志的意见很宝贵,可现在很难做到。审视当前军事形势,按照中国孙子兵法,现在应该避敌之锐气,先作战略退却,然后才谈得到反攻。目前,一意硬拼不是办法。”

    伏罗希洛夫说:“铁木辛科同志的意见是有道理的。善用兵者必先避其锐气,拚没有出路。我的意见是,面对德军的猖狂进攻,我们不应轻易放弃一寸土地。但从长远看,必要的战略退却是少不了的……”

    “斯大林同志,可以考虑伏罗希洛夫同志的意见。”莫洛托夫说。

    会上众说纷纭。最后斯大林总结道:“同志们!大敌当前,大家必须明确几个基本概念。第一,战争爆发前,我们争取和平的若干措施是正确的,无可非议的。没有这个争取和平、避免战争和推迟战争,我们的防卫准备会更加紧张。在这个问题上,不管敌人还是朋友怎么骂我们,我们仍坚持这一点。第二,战争爆发了,这是考虑眼下和今后问题的出发点。我的态度是,坚决抵抗,决不屈服!”

    斯大林沉郁而坚毅的声音,在与会者心里激起了巨大的波澜。有这位志如钢铁的沉着冷静的元帅,苏联不会垮。

    斯大林继续说:“第三,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我们的基本思路是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打回去。当然,这有个战略撤退和战略进攻的问题。首先是要顶住。至于战略撤退......”最后他强调说,“全党全军,任何人不得议论撤退问题!一切按照国防部的命令办。国防部命令撤退,则坚决撤退。国防部命令前进,则坚决前进。军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这就是当前全党全军唯一的准则!”

    在会议进行中,时常有参谋人员来找朱可夫,斯大林同意他去处理紧急的军事问题。这时,朱可夫从总参谋部返回会议室。他带来了前线战况的紧急报告。朱可夫报告说,西线的军事形势急剧变化。希特勒的第三坦克群和第四坦克群从南北两翼形成铁钳,已从两个方面逼近明斯克。敌中央集团军像潮水般涌来,苏联几个集团军陷入重围。其中苏军第11师已在重围重动弹不得。前线伤亡严重,但仍在继续战斗,不久很可能在敌人重压下退却。如果明斯克一线陷入敌手,则莫斯科将直接暴露在敌人面前。 

    “必须死守明斯克!”斯大林坚定地说。

    这天晚上,莫斯科一连两次向各大军区发布了坚决抵抗的第二号命令和第三号命令。同时,鉴于前线司令员缺乏作战经验,以至防守指挥混乱,斯大林决定派朱可夫立即赶到前线去,担当统帅的代表,加强协调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