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请停止为开发商说话


 

国家统计局:请停止为开发商说话

 

■ 刘涛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日前在一次公开演讲中称,尽管房价高涨带来了全社会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忧,但房地产作为中国整个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地位“一点也不能动摇”。

姚先生所言并非毫无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过去一年间,房地产对中国GDP最终成功实现“保八”目标功不可没:房地产投资占到了总投资额的1/5到1/4,其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约6%,而与房地产相关联的产业更多达60个。按此逻辑,若房价下跌,势必拖累中国经济发展。

不过,如果沿着这种思路继续发散开去的话,房地产业非但不应“动摇”,反而应进一步加强,使之成为中国头号产业,甚至是唯一重要的产业。试想,要是整个中国都成了一个大工地,无论城乡,三步一居民楼盘,五步一商用写字楼,岂非很快就可以超过美国、跃升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了吗?

这当然只是戏言。以中国现有统计方法,卖不出去的商品(包括房地产)虽也可计入GDP,但这种增长毕竟是不可持续的——如果卖不出去的商品无限累积,终有一天会令企业和银行资金全部耗尽。因此,房价(以及开发商利润)与居民的承受力之间必须保持一个微妙平衡。

以目前情况来看,过快的房价增速显然已经击穿了公众的心理防线。统计数据同样表明,2009年是中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价涨幅最大的一年。1—11月全国住宅销售均价达到4600元/平方米,较2008年均价上涨了1000元/平方米!追根溯源,这部分地应归功于一些地方政府以房地产乃“支柱产业”为借口,千方百计力挺房价不跌,并对开发商肆意哄抬房价的种种伎俩有意纵容。

令人疑虑的是,2009年尚且是中国面临外部经济衰退的一年;若这种放任自流的势头不能得到改观,随着今后一两年中国经济复苏并迈入繁荣阶段后,房价会高到一个什么样的天文数字?恐怕没有人想象得到。令人欣慰的是,最近一个月来,中央和各部委连续出台重拳,抑制房地产泡沫,似乎让公众再次看到了希望。

应当承认,2009年中央提出保八,自有其特殊背景。在国内信贷泛滥和政府投资驱动下,房地产业逆势上扬,表现抢眼;但在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逐渐向好的情况下,其他行业,特别是出口制造业和民营经济部门整体复苏后,完全可以及时接过接力棒,推动中国经济实现全面、多元、可持续的增长。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经济对于房地产依赖会逐步降低;相反,此前对房地产过度依赖带来的负面效应将逐一浮现:如银行业坏账增加;民营资本热衷于炒卖资产而无心回归实体经济;特别是,由于高房价套牢了国人的当前及未来可支配收入,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长期难以发挥。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各城市房价的过快上涨及其引发的不满,已经淹没了国人对GDP数字的兴趣。如果经济增长的结果就是使国人的收入永远追不上房价上涨的速度,那么,经济增长的终极意义又在哪里呢?到底谁能真正从房价上涨和GDP增长中获益?

对于近年来地方政府力“挺房价”的现象,近年来学界也在不断进行反思。一种有说服力的解释是,现行官员升迁制度和财政分权体制形成了地方官员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激励基础,由此引发了围绕GDP增长进行的“晋升锦标赛”。而“土地财政”收益和房地产对于地方经济GDP的诱人贡献使得一些地方政府不遗余力推高房价。

不可否认,这种地方政府之间的经济竞赛有其积极一面,它使得过去20年里中国经济保持了活力,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方面效果显著;但副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如重复建设、官僚腐败等等。

地方政府对GDP的迷信和推崇,根源在于激励机制出了问题。只要把激励搞对,譬如将更多的科学合理的指标(如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面积、居民幸福指数等)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并加强打击腐败的力度,是有可能逐步扭转地方经济乃被开发商绑架、被房地产业牵着鼻子走的局面。

更令人担心的倒是,一些中央部委和国家统计部门也正陷入到这种迷思中来。窃以为姚先生身为政府经济学家,在当下公然挺房价并不妥当。国家统计局作为中国宏观经济官方统计部门,理应保持客观中立,当然也可以对经济数据进行适当的分析,但请谨记自身的首要职责是对宏观经济和行业数据进行忠实统计,而非试图去影响企业和公众的判断(你能想象美国统计部门官员在电视上劝诱公众买股票、买房吗?)。对于GDP过于热衷的追求,本身也会损害其公信力,甚至再次引发中国官方数据“造假”的广泛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