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填志愿时,几乎所有的高三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诉求:即不浪费分数填志愿。毕竟,十几年的心血、光阴、年华、金钱等才换来这个成绩,当然,就一定要使其发挥最大的效能。于是,几乎是顺理成章的逻辑:能上重点决不上普通,能上一本决不上二本,能上本科决不上专科……。但我痛切地感到,我们正陷入一个巨大的误区。现实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当年的高分考生,坚持非重点不上的理念,顺利地进入了某重点大学的热门专业,但到校后却发现自己对专业并无兴趣,勉为其难地熬到大学毕业,却发现当年的热门专业已经供过于求,加之自己又学成四不像,于是,陷入了就业困境。而自己的高中同学,虽然当时高考分数低于自己,但在不经意间选择了普通学校的优势专业,加之毕业时该专业市场需求量大,结果顺利地走上了工作岗位,实现了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两相对比,高分考生真的是没有浪费分数填志愿的吗?他真正发挥了高考分数的最大效能了吗?显然,他没有做到。因为,当年以他的分数,完全可以选择更有利于今天就业和自己长远发展的学校和专业,但因为观念的问题,他没有这么做。鉴于此,本书提出了新的不浪费分数填志愿的指导原则,这就是:以自己的分数选择最合适的专业,在所定专业上选择有办学优势、并且最有可能被录取的学校。
“高考不是为了面子,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学业完成后的就业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和基础,我们不希望怀揣理想地在家啃老,所以现在,我们要瞄准就业填志愿……”封面上的这段话,从2003年写作《筹划未来——学业规划》起,我已经说了五年。此间有许多专家学者对此不屑,认为我的理念过于功利,将大学教育变成了技能培训。他们认为,大学教育是为了培养人格,培养创新精神,培养领袖精英等等。但我认准了一点,创新精神、领袖精英都可以缓一步,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当大学毕业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他们至少要有一份能够自立于社会的工作!通俗地讲,至少要有一碗饭吃。落泪是金!我太能体会到现在大学生就业的艰难时世了。不要给我说只要不挑不拣,随便都能找到饭吃。要知道大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已经投入地不仅是几万元的大学学费,更是几年宝贵的青春年华。这些话,早在初中毕业完成文化启蒙的时候你就该说,那时,他们还没有进行后续的教育投入。现在,晚了!并且,直面市场、单枪匹马地找饭吃,哪还是需要天赋的。你不能要求所有的大学生都具备这样的天赋。所以,学子们真正希望的是:找到与自己的教育投入、天赋、兴趣等相匹配的职业。
自 序
我从事学业规划研究与咨询工作已经5年有余。除了《筹划未来——学业规划》、《中国大学专业详解》两本图书得以出版发行外,其他手稿、书稿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公开出版发行,其中就包括了我最为珍视的两本书稿《人才学导论——个人发展学》、《量身选专业、按分定学校——瞄准就业填志愿》。前者可作为我在个人发展学理论上的一点成绩,后者则是高三学生在新形势下志愿决策的实用指导类图书。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处在一个资讯传媒技术极为发达的时代,我的一点看法、建议可以通过互联网以博客的形式与公众见面,接受大家的检验。在此,我要感谢新浪网教育频道的相关同仁。
今年秋,由于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的张蓉莉女士的大力支持,《量身选专业,按分定学校——瞄准就业填志愿》总算能够公开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接受市场的检验。我感到由衷地欣慰。2003年,我国首次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此书是继《学业规划》后直接针对高三学生写成的,目的就在于帮助高三学生在职业选择的起点上科学决策,将未来失业的风险规避在发生之前。但由于传统观念的积重难返,学生在填志愿时,更多的还是看着分数选学校,对专业选择并不重视。所以此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被市场看好,但随着形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了这样的观点:要在中学阶段进行学业规划或职业规划的教育,以帮助他们在升学决策时,选择到合适的专业和学校,进而为其将来的就业以至职业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于是,本书顺应着市场的需要应运而生了。它的主要内容是新形势下高考志愿决策的方法与策略,目的在于帮助高三考生以新的理念来决策高考志愿,从而确保进入到合适的大学与专业学习,毕业后学有所成,比较顺利地找到工作,进而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笔者的另外一本志愿决策指导图书《中国大学专业详解》主要是对大学各专业的详细解析,包括各专业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职业方向、每一职业方向的前景、利弊如何,哪些学校在此专业上有办学优势,学费多少,学习时间等等,也是为了帮助同学们在决策之前,明白这个专业都需要学些什么?花多长时间?花多少钱,将在哪个城市的哪个学校学习?毕业后都能获得哪些利益或待遇,是否适合于我?等等。从而做到:明明白白决策,清清楚楚消费。
毕竟是新生事物,总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问题,恳切期望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
再版序言
我的高考志愿指导类图书《瞄准就业填志愿》、《大学专业分析》的陆续出版,得到了许多高考家长、学生及老师的厚爱,自己感到非常欣慰。为了这两本书,从2003年开始从事学业规划研究算起,我已经准备了六、七年的时间,现在市场在逐步地成熟,想来它们的前景无限广阔吧。
高考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关口,但在人才市场不断走向完善的今天,要顺利地迈过这一关,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其最核心工作的就在于科学的升学决策,因为现在的形势下,高考成绩只是决定了学校的层次,而升学决策却决定了未来人生的方向。要做好这一决策,最关键的就在于正确的决策策略及透明的决策信息。决策策略,我已在《瞄准就业填志愿》一书中做了全面论述,而信息的透明,对于作为决策者的高考生及家长也极端重要,比如每一专业学什么内容,毕业后从事何种职业?能获得什么样的利益?有怎样的弊端?是否适合于学生的个性及志向?学费是多少?学制是几年?过来人有着怎样的感悟?等等。这些信息都必须在决策之前充分掌握,然后才能做到科学决策。为此,我编写了第二本图书《大学专业分析》,其主要内容就是解决上面所讲的信息对称及透明的问题。我们相信,如果考生及家长能认真阅读本套丛书,则一定能为自己的高考志愿决策提供真正的帮助,让您不仅能顺利地考上合适的大学和专业,还能将未来失业的风险降到最低。因为,这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这两本图书在前几年已经通过不同的方式陆续出版过,但今年以整套方式公开出版,标志着我们的高考升学指导系列图书已经基本定型,以后每年都会以整套图书的方式公开出版,从而为高三学生及家长的升学决策提供帮助。
张恒亮 2009年12月15日于成都
作者简介:
张恒亮,学业规划与升学志愿决策研究专家,国家职业指导师。“个人发展学”及“学业规划”思想的创立者。现为中国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教育报》生涯规划专栏作家,中华职业教育社社员,四川省人才研究会个人发展研究部(现为指导学生成才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人民网、新浪网升学志愿咨询专家,中国学业规划网首席学业规划师。张恒亮先生于2003年开始从事中学生学业规划的课题研究,2004年出版专著《筹划未来-学业规划》,该研究成果获得中央教科所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举办的"全国第二届优质教育成果评选"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颁发的二等奖。张恒亮曾在《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报业》、《教育导报》、《德育报》、《招生考试报》等媒体发表时评、论文、散文等10万余字。另有研究成果《人才学导论——个人发展学》、《大学生学业规划与管理》(《瞄准就业上大学》)、《中国大学专业详解》、《瞄准就业填志愿》等。
2003年以来,向广大高三学生提供了一对一的高考志愿决策咨询,至今,已接受近千名高考学生的志愿决策咨询。由于侧重于从就业的角度考虑志愿决策,因此咨询学生大学毕业后一般都有很好的去向。张恒亮曾接受过四川教育电视台、成都电视台、《成都商报》、《成都晚报》、《成都日报》、《时代教育》等媒体关于高(中)考志愿决策的有关采访,其学业规划的思想得到了《大学生就业》杂志、《现代人才》、《德育报》、《教育导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光明网、央视国际等媒体的广泛报道。
目 录
第一章 高考志愿决策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第三章 如何选专业
第二节 专业与目标职业的关系
第三节 确定专业
第五章 高考志愿决策实务
第一节 高考志愿填报规则解读
第二小节 2008志愿填报方式改革的最大亮点:实时动态填志愿
第二节 顺序志愿下的志愿填报
第三节 平行志愿方式下的志愿决策策略
第六小节 平行志愿规则下的志愿决策策略
第六章 专业为经选学校
第十二节 不同性别、不同科类的专业推荐
第七章 分数为纬定位学校(限四川省使用)
第八章 高考志愿决策案例解析
第九章 志愿决策相关资料
第九节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名单
第十章 学业规划与个人发展学理论文章
十一 谈谈学业规划的问题
十二 论就业
想保证博客的稳定与信息安全吗?快来,一键备份博客大巴文章到新浪博客!请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