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是NGO,出家人是义工
弘扬佛教的地方,即寺庙一定要财务公开。主持要把寺庙的财务管理好,这个十分重要。现在广州的光孝寺就是财务不公开。普陀山那位宗教协会副会长,原浙江省宗教协会会长就因为经济问题被抓了。在佛教界,抓一个准一个,因为这里是法律监督的空白地带。在佛教中,出家了就是等于放弃财产了,也就是等同与做义工。寺庙就是出家人的蜷局之所,遮雨之蓬,吃住免费,也没有财产。寺庙管理收支两条线清晰,并不是企业,而是NGO或慈善组织。
“三武一宗”灭佛
一武,即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享年44岁)。
根据历史记载,第一次灭佛是在北魏时代。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说明南北朝时佛教很兴旺,并且还没形成真正的道教。也就是说只有一些民间崇拜,没有形成完善的宗教理论体系。北朝时代道教开始兴起。寇谦之道士,新天师道创始人,算是道教的大师。他有个弟子,宰相崔浩。在这两人的鼓动和谗言之下,锐志武功的太武帝由初崇佛教改信天师道,排斥佛教,并逐步演化成“灭佛”举动。太武帝的“灭佛”行动有一系列的轨迹。太武帝始光初年,太武帝成为道教徒,并改国号为太平真君。公元444年(太平真君五年),太武帝下令举国上下禁止侍养沙门。(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欲的人。在佛教中,是男性出家众,略等同于和尚,比丘的代名词。)俗称“弹压沙门”。公元446年,太武帝亲自率兵镇压杏城起义。在长安发现一所寺院里藏有兵器,便怀疑沙门与起义者勾结,以不守戒律的名义将全寺僧众诛杀(三百多人)。这是中国第一次有杀戮的灭佛。太武帝杀人后,很多帽子扣到寇谦之的头上。崔浩这时趁机鼓动太武帝的进一步灭佛行动,遂下令诛天下沙门,毁诸寺院经像,并废除全国佛教,史称太武法难。寇谦之虽是道士但他也信佛,是非常不愿杀生的。(寇谦之引佛入道,宣扬六道轮回,主张修功德,持戒修行。)
二武,即北周武帝,子文邕,宇文泰第四子,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统帅(享年35岁)。北周武帝即位之初,也是信仰佛教的,但更重视儒家思想。公元567年,由于寺僧日多,矛盾日益剧烈,导致国家收入剧减,还俗沙门卫元嵩的上书,建议周武帝灭佛。经过多次辩论之后,周武帝顶住各方压力,罢斥佛教,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灭佛运动。灭佛后,全境内佛像全被毁,寺庙被收为国有,寺僧均被勒令还俗。
三武,即唐武宗,唐武宗是唐朝的第十五位皇帝(享年32岁)。唐武宗信奉道教。公元842年,武宗在道士赵归真等的劝说下,开始对佛教进行打击,令天下僧尼中犯罪和不能持戒者还俗,私人财产全部充公。公元845年大规模打击佛教。除了少数在首都的寺院外,全国其它寺院均被拆毁,僧尼被迫还俗,寺院里的奴隶被释放,寺院所有的田地也被收为国有。史称“会昌法难”。
一宗,即后周世宗柴荣(郭荣),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公元955年,周世宗下令废天下佛寺,以佛寺铜材铸货币。诏令禁止私度僧尼,严禁奴婢、罪犯等出家,废除所有无敕额寺院,没有勒令所有僧尼还俗,但还是鼓励僧尼还俗。
“灭佛”的背后的王权与宗教角力
历史上有这四次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三武一宗”灭佛行为。历史上为什么发生此类事件,很多人认为是佛教的势力范围太大,富可敌国招来杀生之祸。现在很多人也是这么认为,比如徐子东和梁文道在节目中谈及释永信问题上,就罗列了一大堆事实说佛教现在拥有大量的财富,根据历史的教训,会引来灭佛的祸端。后面的思维逻辑是,僧侣不守戒律会遭来杀身之祸。
实际上,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本质的原因是中国在历史上一直是政教合一的国家。所谓政教合一是指我的权利和信仰是揉在一起的。当你的信仰和权利不统一时,就会招来杀头之祸。
在我国发生“三武一宗”这样的法难事件,是因为佛教最彻底和最容易冲击到当时的王权。春秋战国的时候还“诸子百家”,但后来就“独尊儒家”了(董仲舒开始)。王权为什么喜欢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提出了“孝”。而在佛教、基督教里的教义中没有特别提出“孝”,因为这是包含在基本教义里,是不言而喻的。(佛教崇仰“慈悲”,基督教提倡“爱”)
封建统治者之所以重点提倡“孝”,是想控制下一代。发展到今天,已经普遍忽视“孝义”了。南方还好一些,因为比较多人信鬼神,家里打骂老人的较少;而北方,即使是儒家的发源地现在居然也有大批人遗弃家中老人。也就是说,这个学说是用来控制别人的,产生了掠夺性和私性,即把人性的自私完全合理化,这样反而使一些人忽视了孝义。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突然对王权有了制约性。如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里说到,出家沙门无须礼敬国主,也就是说,见了皇帝也不需要磕头。这依然有现实寓意。圣观法师说,这根本就是态度犯错了,见了领导都不礼敬他,领导还能高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