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2.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而对父母产生一种恐惧心理。
3.不要贿赂孩子
有些父母许诺孩子,如果读书成绩好,就给买什么东西,以此将刺激作为动力,这不是个好办法。这样的贿赂会引发孩子做事的动力由内转向外。他不是为学习建立起来的良好自我观念而学习,而是为了物质奖励。 这样不利于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目的性。
4.不要逼孩子答应“下次不敢了”
孩子犯了错误,妈妈气极地说:“好,现在你要答应我,你再也不敢这样了。”可不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妈妈觉得自己受了骗,大怒地骂道:“你答应妈妈的,怎么又不乖啦?”妈妈该知道,要小孩许诺是没有意义的。许诺和恐吓是一对难兄难弟,对孩子不会起积极的作用。假使碰上敏感的孩子,逼他许诺反而会使他再度犯错而感到难过。即使孩子不太敏感,也会使孩子口是心非。
5.不要过度保护监督孩子
过度保护监督孩子会挫伤孩子的自我观念,削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因为当父母过分监督孩子的行为时,其实也是在告诉孩子:“你不能照料自己。”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照料自己的能力不很自信。我们应该把“只要孩子自己能做,决不包办代替”当作座右铭。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孩子自己照料自己的能力。
6.不要对孩子唠叨不休
过分唠叨不休会使孩子觉得父母认为他没有理解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产生厌恶不快的感觉。其实,有条理地向孩子交代事情,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7.不要强迫孩子立即盲目地服从他人
如果你硬要孩子丢开他正做着的事,听你的话做别的事,他的反应会很不乐意。父母应事先提醒孩子,等一会儿要他做什么,比如说:“小军,差不多再过十分钟,你该进来吃饭了!”同时,他们也可以允许孩子在服从命令之前有稍作抱怨的自由,比方说:“喔,妈妈,我非要现在进来吗?” 要求孩子立即而又盲目地服从,对抚育出独立而自我调节的人,这种主法是无效的。
8.不要纵容孩子过分
纵容孩子并不利于孩子本身。因为孩子迟早要长大成-年-人,要走上社会,有些在家里行得通的事,到外面就很难说了。 因此,纵容孩子只会剥夺孩子的潜在能力的发展机会,阻碍他成为能干、独立、能自我调节的人。 9.不要用不一致的规矩管教孩子
有些父母凭自己的喜怒随意设立规矩,同样的行为有时遭罚,有时由他去。这样会使孩子感到迷惑。孩子需要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你用一套一致、可信、可靠的规矩来教育他。
10.不要订不适合孩子年龄的规矩
假如你希望一个两岁的孩子同五岁的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只会使他自觉无能。因为你期望于他的,是他的年龄不可能达到的行为水平。这时他的自我观念有极坏的影响。
不要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
也许这些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他们都不懂,父母们为他们做出的选择对他们有好处。殊不知,孩子虽然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有着鲜活的思想和情感,有自己的兴趣、志向和理想。孩子为了自己这些目标而努力的时候,是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而且学得又快又好,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父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担负起父母的愿望,那孩子就会感到身上的担子太重了,压力太大了,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一种痛苦的过程,同时也会使孩子失去自己的成长空间和独立意识,这就可能导致孩子产生抵触、反叛与对抗的情绪,出现与父母关系紧张、厌学等现象,甚至走上歧路。也有些孩子会变得精神委靡,对生活、学习感到迷茫、失去信心等等,这些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极其不利,甚至可能引发心理障碍与心理疾病。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为孩子设计发展的模式,不要让孩子做自己的“接力棒”。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孩子也不例外,那么,父母又该如何对待孩子的理想和追求呢?
给孩子一个想成为自己的空间
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让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有自己的思想和独立思考的权利,不要让孩子成为别人怎么想,孩子也要怎么做的盲从的产物,更不要让孩子成为代替父母实现未尽理想的工具。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和兴趣,向孩子提出建议,引导孩子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会逐渐形成独立的意识,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充分地发展,而不是被父母限制在已为他们设计好的框子里。不然的话,他们也会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在补偿父母遗憾的同时,留下自己的遗憾。
给孩子最后的决定权
对孩子的理想,父母如果觉得是合理的,就应给予尊重和支持。对孩子理想真正的支持应该建立在对孩子的充分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之上,以孩子的心理准备和接受能力为前提,然后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需要的是精心呵护,不是说教,不是命令,更不是趁机提条件。即使孩子的理想与父母的意愿产生了很大的偏差,也要平静地与孩子沟通,在尊重孩子理想和追求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商量和探讨,让孩子充分理解父母的想法,然后再把决定权交给孩子。
对孩子的要求不可过高
父母在尊重孩子理想和追求的时候,还要注意一些问题:不要在孩子建立理想的初期就给孩子太多的压力和警示,这样做很可能就会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轻易放弃自己的理想。
精心培养孩子的“理想之苗”
当然,对孩子的理想,父母采取不理不睬或者拔苗助长的做法也都是错误的。如果父母们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理想之苗,那么,也许孩子永远也不可能树立稳固理想。正确的做法是鼓励孩子树立理想,并为理想而努力。总之,父母对孩子的理想之苗,要一点点地培养扶持,要细心浇灌滋润。
孩子的成长之路本身是五彩缤纷的。对于社会来说,不仅需要高层次的人才,更多需要的是普通劳动者。作为父母,培养孩子要顺其自然、因材施教,是什么铁就打什么钉。因此,为人父母者,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从精神上给孩子关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愿望发展,而不要一味地强行让孩子按照父母设计的轨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