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决心”令人担忧
本报主笔 刘长杰
新年伊始,是观察一个地方“新气象”的良机。重庆市国资委日前宣布,2010年将重点推进国企结构调整,打造一批国际化的国企“航母”。
在我们的视野中,重庆的摩托车企业,尤其是民营摩托车企业,算基本国际化的企业。除此而外,这个城市的企业,尤其是国企,离“国际化”可谓路途遥遥。在这种情况下,重庆国资委的决心,从何而来呢?
让我们看看“重庆决心”的“明牌”。《重庆商报》的消息称,重庆市国资委今年将强力推进国企结构调整,抢抓并购重组机遇,支持长安集团、提速重庆化医、重钢、重庆机电等企业进军世界500强的步伐,打造国际化的国企“航母”。在这里,国际化这个模糊的目标,有了一个具体化的指标——世界500强。
世界500强企业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这类企业通常改变了一个行业的游戏规则甚至创造了一个新兴行业,如微软、戴尔等;二是通过不断开拓创新,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并保持竞争优势的企业,如奔驰、沃尔玛等。
反观重庆的这些国企,在国内的确算优势企业,通过进一步的资产整合,诞生几家世界“500大”是可能的,但能否成为名副其实的“500强”,存疑。仔细研究重庆的国企,无论是汽车、医药,还是化工、钢铁,短期内想成为“世界500强”,其核心竞争力令人担忧。至于机电,尤其是摩托车制造,的确在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有较强的竞争力,但这个行业中的佼佼者以民企居多,这意味着,无论这些民企在最近或将来的时段内能否成为世界500强,都与重庆国资委的决心无关。
我们之所以在上文提到“核心竞争力”一词,是因为世界500强企业出类拔萃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具有核心竞争力:一是它们已在这一专业领域中有不俗的表现;二是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有能力进一步发展和培养这一核心竞争力。
或许重庆认为旗下的国企已经不俗,并且也拥有一些核心竞争力。然而,我们依然担忧,因为这些企业的市场表现不俗和核心竞争力,恰恰是在政府部分保护甚至纵容其垄断市场的情况下取得的——这与其他已经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国企类似。在2009年《财富》全球500强排行榜,中国共有43家公司入选,包括石油化工、四大国有银行、电力、中铝、中粮等在内,清一色的国有垄断企业。而这些国企并非市场检验出来的市场优势,能否成为包打天下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有太多的反证可资证明。
至于重庆国企是否有能力进一步发展和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国资委似乎也找到了一种捷径——今年将斥巨资研发、收购一批全球领先的核心技术、尖端产品,建设一批国家级、跨国研发中心,打造一批研发团队、著名商标品牌。重庆国资委亮出的这几张“底牌”,无非希望趁国际金融危机之际,大举收购外国的技术和品牌,并借此大幅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原来是靠雄厚的财力,来解决核心竞争力这个致命的问题!
然而,这种既不新、也不奇的路径,最终效果如何,我们在此不做预判,读者可参照TCL、联想、中铝等先行者的国际化故事,做出自己的判断。
与重庆国资委的乐见与雄心不同,去年年底,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明确表示,2010年将对长期亏损的国企下决心关闭。根据国资委的计划,至今年底,央企数目应由当前的131家降至80到100家,而未来的数目是30家。这意味着,现有的大多数央企都将被整合。
国资委的决定是明智的,尽管做出这一决定的过程异常艰难。2008年,占国家资产总值43.75%的国企,只创造了国家利润总额的14.38%,而占资产总值17.59%的民企,却创造了利润总额的27.16%。孰优孰劣,何去何从,显而易见。
我们认为,在民营企业发展态势一贯良好的重庆,政府不如将支持企业国际化工作的重点,从“相马”转为“赛马”,选择那些已经具备了一定国际化实力以及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仅仅局限于国企,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的潜能,建立优秀的管理体制,提升专业化经营能力,尊重比较优势,从竞争对手和国际市场的空缺中夺取机会,从而最终实现世界500强的理想。
***注:此为发表于20090119时代商报头版三经论坛评论的原文,发表时http://epaper.lnd.com.cn/html/sdsb/20100119/sdsb372697.html有删改。
“重庆决心”令人担忧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