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孔子》非彼孔子也,故,纠结。
孔子太大了,太重了,无论哪种表现形式,经学也好,史学也好,文学也好,好像都无法全景立体展现一个屹立两千年的人。电影呢?当然也不能。就像翼展九万尺的鲲鹏,如果想看到真样子,怕不得有上帝的视角才成。
如果非要拍个《孔子》呢?可以。
那么用什么标准呢?想表现什么呢?用什么表现形式呢?来个什么风格呢?请谁来演呢?一切混杂在一起,真纠结啊!
不过纠结也有纠结的好,孔子谁能说得清呢?
1、 《孔子》的纠结在于孔子自己的纠结
孔子的一辈子,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连平坦都说不上。
作为一个野合而得,早年丧父,幼年丧母的孩子,孔子恐怕对人生的况味理解与很多人不同。他小的时候一个人和豆子玩儿,铺排礼仪,虽然有早慧的圣人之兆,但是内心的孤独恐怕是免不了的。孤独伴孔子一生,虽然弟子三千,虽然六经相伴,可是内心高贵的寂寞真不是他人可以了解的。在那样一个礼崩乐坏的大转折时代却希望凭借周游列国、奔走呼号而恢复周公之治;在权谋战争共舞,利益金钱纷飞的政治泥淖里却希望劝得大家改邪归正、正心诚意;在名与利、俗与贱,充斥着小人,举世皆浊,逼得屈原跳江、老聃西去的俗世中却以真君子的姿态直道前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希望所有人都成为君子,希望所有人都守礼而行,希望天下大同,这,太难了,太纠结了……
孔子觉得自己像一条丧家狗,终生纠结于自己坚守的信念与外在污浊的俗世中。
任何一部电影想拍出这样纠结的孔子,必然会走向纠结。因为,很难取舍:孔子的事功与精神、孔子的孤独与苦闷、孔子的执著与磨难、孔子的宽慰与欣然……
2、《孔子》的纠结在于孔子形象的“被塑造”
孔子只活到73岁,之后的两千年他已经无法知晓自己的形象究竟是什么样子。
战国百家争鸣,法、墨、道、儒,难说谁更牛。孔子这时的形象是个大学者。到了汉武帝,孔子开始走上了圣人之路:汉时,拟于公侯;唐时,已成“文宣王”;明清成了“至圣先师孔子”。孔子成了素王,成了圣师。鸦片战争后,随着国势衰颓,孔子的形象也破落起来。五四要打倒孔家店,文革更要批林批孔。不说远了,80年代时,孔老先生还作为落后的中国文化的代言人频遭奚落呢。孔子好像成了一个霉烂不堪,散发着腐朽气味的倒地的泥偶。现在呢?随着国学热,读经热,《论语》热,孔子又是个什么样子?
孔子的形象总是被塑造出来的,李零先生直接说孔子分“真孔子”与“假孔子”,电影拍得是哪个呢?
3、《孔子》的纠结在于目的的不单纯
最近几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价值输出、大国崛起等等说法层出不穷。胡玫导演善于将其作品与国家事态结合起来。《雍正王朝》、《汉武大帝》莫不如此。这样做当然有其好处,让人感觉作品跟时代挺合拍,但是,有时这种密合度过高了,又让人觉得有些别扭。雍正被塑造成一个改革家,他的摹本是谁呢?这种问题总让观众心里嘀咕。
电影《孔子》估计附着了很多相关人士的各种目标,想法太多有时候反而让作品太过纠结。
4、《孔子》的纠结在于定位的模糊
想拍商业大片就按照商业大片模式来,想拍文化大片就按文化大片模式来,想拍史诗大片就按史诗大片模式来,一部片子如果想把好处全占咯,挺难。
《孔子》看来是按照商业大片模式来运作的,想卖座就得搞成明星云集、冲突迭起,什么因素吸引眼球就来什么。男女情感多吸引人啊,就来个周迅版南子,哪怕将子见南子弄得暧昧不堪;战争场面多吸引人啊,就来个大败公山狃,甭管菜油滚滚入黄土多么浪费;正邪对立多吸引人啊,就来个张飞式子路对抗季氏,全然不顾仲由曾任季桓子宰的事实;帅哥悲情多吸引人啊,就来个花样美男版颜回,少言寡语、早生华发的道德楷模成了意气风发的军事指挥、成了勇救落水儿童(宝贝竹简。竹简不会自己浮上水面吗?我不太确定)的悲情英雄……
可是,胡玫导演,您拍的是“孔子”,所以,待商榷之处太多了。当然导演可以说,这是文艺创作,可以虚构,可以想象。不过,总让人觉得怪怪的,真纠结!
5、《孔子》的纠结在于时代的变迁
时代不同了,一切不一样。
这话在当今这个时代特别合适。
封建时代(教科书说法,说儒学时代更佳),孔子是圣人,他的形象他的话他的书都属意识形态的范畴。孔子笼罩一切。即使嵇康非汤武薄周孔,在他心里面,孔子的形象还是很重的。两千年间,孔子成了神话,这也可以理解。
中国落后被人痛打的时代,那时候很多人开始骂孔子,这也好理解。文革极左时期,孔子成了“孔老二”,这也好理解。
简单的说,原来的时代更像一个一维的时代。
但是目前的中国,正处在社会大转型、经济大转型、文化大转型的混乱期,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西方文化、东方文明、中国“特色”,什么都混杂在一起,有时候让人摸不着头脑。你一本正经想做经典呢,结果别人嘴一撇;你一本正经想无厘头呢,结果被人奉为后现代经典。
《孔子》这样的电影一出现,估计知识分子们就期待着并挑刺着;80、90后就好奇着并且没劲着。这样多维多元的时代,《孔子》逃脱不了纠结不已的命运。
6、《孔子》跟《阿凡达》
真不凑巧,《孔子》跟《阿凡达》撞上了。观影当日,影院人山人海,售票处人头攒动,入场也出现一字长龙阵,平日可不多见。只能遵守秩序,列队等候。傻等半晌都不见龙动。询问方知,此长龙乃《阿凡达》龙而非《孔子》龙,一旁稀稀拉拉胜似闲庭信步的才是《孔子》观众。面对“挪入”的观众,“踱入”的观众优越感油然而生,倒也没忘替主创纠结一把,咋没躲着走,到头来非让老人家和纳威人纠结上映。
进入放映《孔子》的影厅,有个六成的上座率,不像韩寒那场只有十个人那么惨。
中国电影喜欢往后看,美国电影喜欢往前看;中国电影喜欢帝王将相,美国电影喜欢孤胆英雄;中国电影喜欢表现阴谋诡计,美国电影喜欢表现科幻浪漫;中国电影喜欢表现权力欲,美国电影喜欢表现想象力;中国电影审查但不分级,美国电影分级但不审查……
于是,喟然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