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广互联 曾会明
1月1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一时成为行业热点,话题大都聚焦在新政对广电和电信谁更有利方面。经过一周来与各界的沟通甚至争论,笔者更加切实地感到,理解“三网融合”应该站在国家的高度,而非站在部门甚至企业的立场之上。
从一本书说起……
最近,日本著名经济学家中谷岩写了一本书,书名叫《资本主义为什么自我毁灭?》。书中观点认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资本主义带来各种负面效应,泡沫崩溃、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失去稳定,健全的中产阶级消失,环境污染加速,而且这种倾向愈演愈烈。
中谷岩自上世纪90年代起,连续为细川内阁、小渊内阁、小泉内阁谏言,推进“日本的美国化”,推行结构改革,即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如今,他的观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认为市场经济、民主主义是“近视眼”。市场经济和政府的各自功能如果平衡地发展,社会就会健康发展;完全依赖市场“无形的手”,政府不发挥作用,就是新自由主义;相反,政府大包大揽,市场作用受限,效率就恶化,比如我国原来单一的计划经济。
或许,当前仍在持续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中谷岩彻底改变其观点的主要原因。同时笔者认为,中国能够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较快地复苏,并非我们已经具备了像《2012》那样拯救世界的实力,而是因为中国在市场化这条路上刚刚走到一半,幸运地恰好处在市场经济与政府管制之间的平衡点附近。
中国的市场经济并非是完全的市场化,政府借助管制之手来打破垄断,并形成适度的竞争,历次电信重组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当年拆分老中国电信、扶持组建中国联通期望借此打破中国移动的垄断、电信的南北拆分、成立小网通到合并为大网通,再到2008年五合三并发放三张3G牌照,形成三大电信全业务运营商的格局,无不体现了政府不断寻求平衡的意志,谁过大了就可能把谁拆分。至于让几大电信掌门人换岗之举,在国外纯粹的市场环境中更是不可想象的。
笔者认为,“三网融合”是在新的社会形势、经济形势下,寻求政府管制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平衡点的重要举措。国家希望通过广电与电信的双向进入,改善产业布局,“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如果新政只是将原有利益在电信与广电之间重新分配,而不产生增量,对国家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从“《阿凡达》下线”说起……
近来,网上关于“《阿凡达》下线为《孔子》让道”一事炒得沸沸扬扬。美国《华尔街日报》抱怨“阿凡达在中国飞得正高,却被北京剪断翅膀”,还有美国媒体甚至离谱地猜测,中国限制《阿凡达》是因为惧怕其中传达的“反抗强制拆迁”的信息。
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表示,没有强制措施让《阿凡达》撤片,由于2D版本的《阿凡达》票房并不高,占不到1/3,造成了“3D版《阿凡达》买不到票、2D版《阿凡达》不饱和”的现象,所以2D版本下片也是正常的,这是“市场自然淘汰行为”。
即便《阿凡达》的下线确有保护国产电影(而非保护中影利益)之意,其出发点也无可厚非。从世界电影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来看,各国政府无一例外都对本国的电影产业实施了扶持和保护政策。WTO中有“文化例外政策”,允许各国给国内电影生产予以补贴,允许规定本国放映单位必须放映一定数量和一定时间的国产电影。比如韩国自1966年开始实行电影放映限额制度,规定每家电影院每年至少放映146天的本国电影。
但同时必须看到,在已充分市场化的电影市场里,观众的选择成为真正的王道。WTO打开的大门要求我们必须用实力去应对竞争,今年12月之后,只允许中影和华夏两个国营公司发行进口片的格局也将被WTO的裁定所改变。在这方面,我们看到业界日前举办了“电影《阿凡达》启示与思考座谈会”,这是一个很好的态度与方向。
回到“三网融合”的主题上来。WTO电信附则第二条指出,“签约国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有线或无线传播手段”不对外资开放;“文化例外”被写入了最后文件,这是为了保护各国的文化利益而制订的特殊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有线电视网、音像市场等范围。
因此,有线电视网在全球都是作为国家的“文化例外”而受到特殊保护的,它也是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有专家分析指出,有线电视网是同时具备公益性、政治性、文化性和经营性的特殊产业。美国联邦通信法第621条(B)也规定:“有线电视运营商如果要经营电信业务,不用再另外申请营业执照”,该法第651条第(A)款规定:“电信运营商如果要经营视频业务,必须要重新申请营业执照,并要接受第653条的限制。”
在这样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双向进入”之前,应首先厘清有线电视的公益性、政治性、文化性与经营性,通过政策及财政对前三个属性予以保障,与电信进行双向进入乃至形成适度竞争的应该只是其“经营性”部分。
“三网融合”新政对有线行业的短期、中期是利好的,但必须认识到,政策倾斜与保护是“国家对公共利益保障的强调和重视”(语出歌华有线罗小布),同时希望促进有线的发展以形成“适度竞争”,这并不能保证自己在“经营性”方面的高枕无忧,就像《阿凡达》事件一样,观众的选择、市场的选择不可违背。虽然“三网融合”新政指出电信企业只能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不包含“播出”、“播控”之类的词汇,实际上有线网络也同样没有这些权力。有线网络的“公益性、政治性、文化性”受到国家的保护不会动摇,但其“经营性”做得不好,同样会被光纤到户之后的IPTV所替代。这四个属性是可以像波分复用技术一样被不同的“波”来分别承载的。
竞争还是合作?
笔者认为,“三网融合”实际上就是大家都变成全业务运营商,即Triple Play,竞争在所难免。但作为仅有电信收入1/25的有线行业,要实现3+1的竞争格局仍有一段漫漫长路要走。在此,入户率还不错的同轴接入网络几乎是广电唯一的资本。
同时,缺少固网的中国移动与有线网络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则分别在南北有类似的合作需求。实际上,电信重组之后,去年电信企业与有线网络在各地的合作已经颇有一定的规模,正是出于上述原因。
我们要看到,即便在“三网融合”政策出台之后,三大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依然远甚于他们与广电的竞争。竞合已成为当今市场的趋势,如何利用这样一个哪怕可能只是阶段性的机会,通过合作加强自身的运营能力,以迎接将来全业务竞争的挑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对有线电视行业而言,“三网融合”外因的推动可能比内因更起作用,这可能是厘清公益与产业的最后机会,是由分散走向统一的最后机会。
从一本书说起……
最近,日本著名经济学家中谷岩写了一本书,书名叫《资本主义为什么自我毁灭?》。书中观点认为: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资本主义带来各种负面效应,泡沫崩溃、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失去稳定,健全的中产阶级消失,环境污染加速,而且这种倾向愈演愈烈。
中谷岩自上世纪90年代起,连续为细川内阁、小渊内阁、小泉内阁谏言,推进“日本的美国化”,推行结构改革,即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如今,他的观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他认为市场经济、民主主义是“近视眼”。市场经济和政府的各自功能如果平衡地发展,社会就会健康发展;完全依赖市场“无形的手”,政府不发挥作用,就是新自由主义;相反,政府大包大揽,市场作用受限,效率就恶化,比如我国原来单一的计划经济。
或许,当前仍在持续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中谷岩彻底改变其观点的主要原因。同时笔者认为,中国能够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较快地复苏,并非我们已经具备了像《2012》那样拯救世界的实力,而是因为中国在市场化这条路上刚刚走到一半,幸运地恰好处在市场经济与政府管制之间的平衡点附近。
中国的市场经济并非是完全的市场化,政府借助管制之手来打破垄断,并形成适度的竞争,历次电信重组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当年拆分老中国电信、扶持组建中国联通期望借此打破中国移动的垄断、电信的南北拆分、成立小网通到合并为大网通,再到2008年五合三并发放三张3G牌照,形成三大电信全业务运营商的格局,无不体现了政府不断寻求平衡的意志,谁过大了就可能把谁拆分。至于让几大电信掌门人换岗之举,在国外纯粹的市场环境中更是不可想象的。
笔者认为,“三网融合”是在新的社会形势、经济形势下,寻求政府管制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平衡点的重要举措。国家希望通过广电与电信的双向进入,改善产业布局,“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如果新政只是将原有利益在电信与广电之间重新分配,而不产生增量,对国家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从“《阿凡达》下线”说起……
近来,网上关于“《阿凡达》下线为《孔子》让道”一事炒得沸沸扬扬。美国《华尔街日报》抱怨“阿凡达在中国飞得正高,却被北京剪断翅膀”,还有美国媒体甚至离谱地猜测,中国限制《阿凡达》是因为惧怕其中传达的“反抗强制拆迁”的信息。
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表示,没有强制措施让《阿凡达》撤片,由于2D版本的《阿凡达》票房并不高,占不到1/3,造成了“3D版《阿凡达》买不到票、2D版《阿凡达》不饱和”的现象,所以2D版本下片也是正常的,这是“市场自然淘汰行为”。
即便《阿凡达》的下线确有保护国产电影(而非保护中影利益)之意,其出发点也无可厚非。从世界电影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来看,各国政府无一例外都对本国的电影产业实施了扶持和保护政策。WTO中有“文化例外政策”,允许各国给国内电影生产予以补贴,允许规定本国放映单位必须放映一定数量和一定时间的国产电影。比如韩国自1966年开始实行电影放映限额制度,规定每家电影院每年至少放映146天的本国电影。
但同时必须看到,在已充分市场化的电影市场里,观众的选择成为真正的王道。WTO打开的大门要求我们必须用实力去应对竞争,今年12月之后,只允许中影和华夏两个国营公司发行进口片的格局也将被WTO的裁定所改变。在这方面,我们看到业界日前举办了“电影《阿凡达》启示与思考座谈会”,这是一个很好的态度与方向。
回到“三网融合”的主题上来。WTO电信附则第二条指出,“签约国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有线或无线传播手段”不对外资开放;“文化例外”被写入了最后文件,这是为了保护各国的文化利益而制订的特殊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有线电视网、音像市场等范围。
因此,有线电视网在全球都是作为国家的“文化例外”而受到特殊保护的,它也是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保障之一。有专家分析指出,有线电视网是同时具备公益性、政治性、文化性和经营性的特殊产业。美国联邦通信法第621条(B)也规定:“有线电视运营商如果要经营电信业务,不用再另外申请营业执照”,该法第651条第(A)款规定:“电信运营商如果要经营视频业务,必须要重新申请营业执照,并要接受第653条的限制。”
在这样的前提下,笔者认为“双向进入”之前,应首先厘清有线电视的公益性、政治性、文化性与经营性,通过政策及财政对前三个属性予以保障,与电信进行双向进入乃至形成适度竞争的应该只是其“经营性”部分。
“三网融合”新政对有线行业的短期、中期是利好的,但必须认识到,政策倾斜与保护是“国家对公共利益保障的强调和重视”(语出歌华有线罗小布),同时希望促进有线的发展以形成“适度竞争”,这并不能保证自己在“经营性”方面的高枕无忧,就像《阿凡达》事件一样,观众的选择、市场的选择不可违背。虽然“三网融合”新政指出电信企业只能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不包含“播出”、“播控”之类的词汇,实际上有线网络也同样没有这些权力。有线网络的“公益性、政治性、文化性”受到国家的保护不会动摇,但其“经营性”做得不好,同样会被光纤到户之后的IPTV所替代。这四个属性是可以像波分复用技术一样被不同的“波”来分别承载的。
竞争还是合作?
笔者认为,“三网融合”实际上就是大家都变成全业务运营商,即Triple Play,竞争在所难免。但作为仅有电信收入1/25的有线行业,要实现3+1的竞争格局仍有一段漫漫长路要走。在此,入户率还不错的同轴接入网络几乎是广电唯一的资本。
同时,缺少固网的中国移动与有线网络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则分别在南北有类似的合作需求。实际上,电信重组之后,去年电信企业与有线网络在各地的合作已经颇有一定的规模,正是出于上述原因。
我们要看到,即便在“三网融合”政策出台之后,三大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依然远甚于他们与广电的竞争。竞合已成为当今市场的趋势,如何利用这样一个哪怕可能只是阶段性的机会,通过合作加强自身的运营能力,以迎接将来全业务竞争的挑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对有线电视行业而言,“三网融合”外因的推动可能比内因更起作用,这可能是厘清公益与产业的最后机会,是由分散走向统一的最后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