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工程切忌以“十”充“实”


   1月26日,江苏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在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上午9点15分,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梁保华宣布大会开幕,江苏省长罗志军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承诺今年将继续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十件实事。(据2010年1月26日 中国新闻网)

    目前,地方的两会,或者正在召开或者已经圆满落幕。在县长、市长到省长的政府报告中,几乎都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作为重要话题,并公布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民生清单”。人们注意到,尽管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但是要办的具体民生实事大多是十件,省十件,市十件,县还是十件,尽管具体内容稍有不同,但不免给人以拼凑之感。

    在思索中,笔者认真对比了长春市连续实施三年的民生行动计划,仅办实事的件数,就足以让人感到很实在。《2008年民生行动计划》办了102件,《2009年民生行动计划》办了98件,而《2010年民生行动计划》则确定了96件。除了2008年超过百件外,别外两年都是百件以内,接近百件。在人们习惯性思维中,100这个数字是一个可以赋予诸多寄托含义的吉祥数字,政府机关在制定具体民生行动计划时,完全可以化零为整,将102件压缩为100件,把98件和96件分别凑够100件,让人觉得好听好记又吉祥。最为关键还在于,这样做,可以免除让老百姓产生政府办民生实事逐年减少的感觉。

    然而,长春市政府在为老百姓办实事中没有搞数字游戏,不搞简单地数字拚凑,更不摆花架子,不搞虚套子,而是坚持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能办多少就定多少,有多少就办多少,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像给自己的亲人办事一样为老百姓办实事,重视办实事的质量,重用关注民生的干部,而不是单纯追求办事的数量,真正想老百姓之所想,帮老百姓之所需,解老百姓之所难,努力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让老百姓扳着指头去数政府办的实事,这是一种何样的感觉?

    民生为本,务实为先,我们必须切实防止以“十”充“实”。民生问题涉及到老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学乐为健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抓落实、重细节、求实效。政府机关要从很具体的小事入手做起,站在老百姓的角度看问题,把改善民生落到实处、做在细处,使类似暖气热不热、煤气足不足、路灯亮不亮、公交挤不挤等老百姓眼前的、身边的、急需的生活琐事,在第一时间关注到、解决好。其实,能够把民生小事解决好了,就是了不起的大事,比多大的数字都具有现实意义。

    民生工程也是一面政府机关作风的放大镜和反射镜,政府机关的工作作风和公务员队伍素质,都可以通过民生工程来检验和反馈。改善民生最终要看老百姓从社会发展中得到多少实惠。所以,做好民生工作要用心、上心、有责任心,要有一种发自内心、出于本能的高度自觉。政府机关要拿出解决民生问题实实在在的成绩取信于民,决不能以简单的数字堆砌糊弄老百姓,哪怕是只能干一件实事,那就承诺干一件实事,并把它干得有头有尾,四角落地,实实在在,让老百姓真正能够从中受益,这比什么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