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鲜为人知的资本游戏,有人如获至宝,有人嗤之以鼻。
作为无数企业的梦想,上市融资的吸引力与日俱增,无论国内,还是海外。正因如此,万军齐挤独木桥的大背景逐渐难掩另辟蹊径巧争先的纷杂局面。一时间,借鸡生蛋甚至是借鸡抱窝似乎成了一种与智慧和光荣有关的形容。
OTCBB就属于这种同时身负梦想与现实、诱惑与危机、褒扬与评判等复杂外部情感的迂回战术。从反向收购获得海外壳公司,到登陆美国专板,再到待机转至美国其他主板,OTCBB正向我们一路走来。
尽管国内一直不乏
同时,这还是一个与老工业基地不无关系的话题,5家沈阳企业已然登陆OTCBB。为此,有些事情我们有必要知晓。
什么是OTCBB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南方深圳、广州、上海、南京等地的高档酒店内,高密度地召开了许多OTCBB推介会议,甚至还诞生了“OTCBB中国资讯网”,而迹象与事实表明,“OTCBB”与反向收购、买壳上市有关。
OTCBB市场全称“Over the Counter Bulletin Board”,即场外柜台交易系统,是一个能够提供实时的股票交易价和交易量的电子报价系统,开通于1990年的它皆在便于交易并加强柜台交易市场的透明度。值得注意的是, OTCBB的管理者是全美券商协会(NASD),而后者同时还是NASDAQ的管理者,并且,OTCBB市场上的股票也是由做市商通过纳斯达克工作站II进行报价;同时,OTCBB市场中的企业股票如达到一定指票要求,经申请、审查程序后,可升入NASDAQ主板。而这,却为日后国内许从人指责OTCBB借NASDAQ混淆视听、播种风险埋下了伏笔。
国内有观点认为,OTCBB上的股票多数系“表现不好者”从NASDAQ主板退降至此,基本相当于国内A股三板。而这一点在国内看好OTCBB的众人来说根本不是问题,对国内大量等待上市的企业而言,它们看中的是OTCBB上面的壳资源。
买壳上市又称反向收购(Reverse Merger),是指一家非上市公司(买壳公司)通过收购一些业绩较差、筹资能力弱化的上市公司(壳公司)来取得上市的地位,然后通过“反向收购”的方式注入自己有关业务及资产,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它是美国1934年以来开始实行的一种简捷的合法上市方法。与以IPO直接上市相比,买壳上市的优点在于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上市,避免了直接上市的高昂费用与不确定性的风险。从成本上讲, 一个空壳公司的价格可以低至五六万美元,高至几十万美元,加上律师费及审计费等会在50-90万美元不等,而IPO的前期成本就有150万美元左右,而且能否成功上市没有保证。
很显然,OTCBB对于中国企业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类似跳板,一个可以借其升入NASDAQ以至于其它主板的巨大跳板。
加速兴起的神话
中国企业登陆OTCBB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末。
1997年,CTC化妆品控股公司在完成买壳后登陆OTCBB,尽管其后来表现不尽如人意,但着实曾令业界眼前一亮。此后,随着1999年底那波国内企业美国上市浪潮更多的企业加入跟进,1999年前后,北京世纪永联、深圳中贸网、深圳蓝点软件、深圳明华集团、托普、中国有线通信公司、AXM制药公司、天狮国际、上海四方、中国汽车系统等企业先后进驻OTCBB。虽然这些企业后来的表现不一,但那些资质较好、有后续业绩支撑的企业还是自认为,OTCBB或可称之为冲击海外主板、上市融资的可行之路。
截至2004年,在OTCBB上交易的证券已超过3300种,而到2009年,中国企业股票的数量已经破百,而已实现转板的已达32支。
在西安,还出现了专门的“OTCBB中国资讯网”,其创办者正是美国OTCBB市场的主要做市商之一。
徐开,OTCBB中国成长企业投资基金CEO。作为OTCBB在中国的倡导者,他对业界评说的“中国资本市场有待完善,申请与最终实现上市的比例仅在1/10左右,民企上市存在难度”等内容未置可否,但他表示,只要慎重对待、正确操作、企业拥有后续业绩提供能力,OTCBB对于部分中国企业是可行的,“上面数字体现出的速度毕竟摆在每个人面前,包括对OTCBB持反对意见的人”。
针锋相对的背后
问题似乎就出在徐开的前半句话上。毋庸讳言,慎重对待、正确操作、企业拥有后续业绩提供能力,一直是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过程中无法绕过的沉重话题。
“在OTCBB问题上,是到了该拨开迷雾、去伪存真的时候了。”追踪研究OTCBB多年、美国MS集团顾问公司西安代表处高级顾问赵维启认为,有些急于冲击海外主板、上市融资的中国企业,在事前考察、选择合作方以及后期提交材料等方面不够慎重,过于注重费用低、时间短和成功率高,加之过于高估企业的后续业绩供给能力,导致进入OTCBB后迟迟无法转入主板,为中国业界的OTCBB印象增加了“分母”。
与此同时另一方面,把玩资本市场以百年为时间单位的一些OTCBB做市场商和壳交易中间商故意将各自独立的OTCBB与NASDAQ混为一谈,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一部分多年前先期登陆OTCBB、“体质”存在问题的中国企业陷身其中,不但没有冲入要求更高的NASDAQ主板,反而越混越差。持这种观点的人包括郎咸平先生在内。
徐开认为,就OTCBB,“多”“空”双方争议的焦点实际上存在于如何降低风险、最大限度保障企业利益上,因为对于需要上市的很多中国企业来说,OTCBB应该是利大于弊。但是,利还是弊、禁还是倡,目前现阶段,官方似乎并未有意马上给出说法。2010年1月22日,“首届中国企业美国OTCBB上市暨反向收购、私募融资研讨交流会”(以下简称研讨交流会)在西安召开,此前一段时间里,西地区登陆OTCBB的企业多达10家以上,这也是此次会议先定西安的主要原因,然而,会前传言中极其有望到场的西安有关方面官员却始终没有现身。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OTCBB在中国的许多问题和前景仍有待考察,但有一点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OTCBB上增加一个中国企业,中国资本市场上或许就会减少一份资源。
工业基地的尝试
无论如何,OTCBB已经飘洋过海停靠在我们身边,争论固然有必要,但却不是唯一有意义的事。为此,有人开始尝试,其中也包括沈阳。
据《时代商报》多方了解,目前沈阳地区登陆OTCBB的企业在5家左右,作为其中之一的万通国际在买壳之后即将转入NASDAQ主板,且势头良好,其董事长于洪刚先生甚至公开表示“欢迎更多的企业借我的壳上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而另外几家《时代商报》所联系到的企业虽很“内向”,但却表示,对于企业来说,OTCBB是一次尝试,而对于老工业基地来说,企业的这种行为也不失为一种振兴过程中的尝试。
22日的西安研讨交流会上,公布了一组统计数字,中国企业在OTCBB上的行业分布是:生物、医药19%;机械、机电11%;能源、矿产品税11%;农林牧渔9%;食品、饮料9%;电信、IT8%;汽车行业6%;电子、电工6%;家居、建材4%;商业、零售4%;其他行业13%。为此,有业内人士称,数字的背后值得那些正在实施振兴战略的地方进行思考。
当然,对于准备在OTCBB上市的中国企业,忠告还是需要的:第一,先确定自己海外上市出于何种目的,虚荣心和基于融资需求的头脑发热是要不得的;第二,必须了解清楚OTCBB是怎样的一个市场后再作决定。尤其是这个市场上公司的股价如何,融资效果如何,升级到纳斯达克等主板市场的希望有多大等等;第三,企业的盈利能力是确保企业上市后受到投资者青睐的根本。在OTCBB这样的柜台交易市场上,没有业绩作为支撑的企业和股价不会持久;第四,如果企业最终决定到OTCBB上市,物色可靠的会计师和律师团队十会重要,减少不必要的很多麻烦,提高上市效率。
都说高人可以通过眼睛读懂对方,这一次,我们有必要直视OTCBB,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资本市场上,或许要么成为高人,要么走人。
(文中部分数据性材料选自网络,对相关作者及专家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