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言集纳(二十七)
1、评凤凰网中国古代史栏目登载的赫连勃勃大王文章
对于中国而言,太平天国实际上仍属于古代史。希特勒则无疑属于现代史。现代史甚至当代史怎能与古代史相提并论?如果可照作者的这种类比方法,历史上比希特勒更恶毒的人似乎就太多了——这是极可笑的。
2009/10/29 07:41
2、读陆家希《由毛主席对等级
工资制的不滿看“文革”的起因》
读后评论2009-11-5 10:19:17: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思索。我想,这里实际上涉及两大方面问题。一是全社会对国家机关、公务员的实质性监督与制约。对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分析得最透彻的还是马克思,《法兰西内战》至今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著作。可是现在人们几乎已经不屑一顾了。但是,即使当今中国,这依然事关共产党的生死存亡,而且较近的若干年来,一涉及提高收入,首先也是提高公务员的收入,这是极不正常的。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有权者首先听到的是这一部分人的看法。——马克思分析的巴黎公社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仍在不断得到证明。与此有关,文革的起因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女作家諶容的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是杰作,其中所折射出的干部与普通劳动者的关系,是发人深思的。就毛泽东讲,他在这一方面不能说没有关注到,但是他并未从体制上解决则是事实,而且他后来几乎不允许不同看法,近于专制,实际很大程度上已放弃了巴黎公社原则。但客观地讲,文革前的中国共产党与群众的关系,也并没有达到水火不容的程度,这其中是有毛泽东的大功劳的。苏共和苏联之所以难逃覆灭,当政者整体上成了社会的特权阶层,是关键原因。这也是中国党与当年的苏共的一个根本差别。
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企业等生产单位的工资,这才是社会的基础性工资。而人们却往往本末倒置。可以说,改革开放前很大程度上是本末倒置了,现在几乎仍然如此,虽说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企业的工资问题,基础是由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当然社会经济政策在这方面的宏观调节也十分重要。就实际问题讲,现在一些国企高管依然由行政性指派任用,而不是自己在企业的竞争性经营中有了出色业绩,却自定巨额收入,引起公众指责是必然的。
陆家希回复2009-11-5 15:32:42:
法兰西内战?现在有几个人知道这本书,更遑谈其中所论了。
所谓不到黄河心不死,这恐怕是相当普遍的社会心理。其次,也还必须承认,民众的整体层次的高度,与官员的整体层次的高度是有紧密联系的。例如,中下层中表面上对腐败非常痛恨的许多人,一旦掌握了重要的公共权力,其中的很大部分同样会陷入泥坑的。这一类的问题实际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对犯罪者、违规者持续惩处,丑恶现象才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步减少。
2009-11-5 21:09:55
4、读袁源《“城中村”问题形成
与改造的居住地选择机制分析》
粗粗读了一下,以下几点供参考:
(1)你看了不少资料,也很用心。也列出了各地的几类实际改造方式。这是很好的。
(2)你所讲的国外的几种模型,依我看,最大缺陷是,假定自主地作出选择的农村居民或城市居民是个人能力差别不大的主体,同时还假定人们拥有的各类社会资源差别也不大。而实际却并非如此,而是有很大差别。
(3)其实,你文章开头讲到的中国目前城中村几种改造方式,都是否定所谓“理想化模式”的。
(4)至少从中国各地的实际进程看,只要当地经济发展确是扎实而快速的,城中村改造就不是什么大难题。相反地,如果当地经济不行,城中村改造就困难重重。广州、深圳、珠海都不会有特别大的甚至难以处置的困难。而且,城中村改造结果,原城中村的那些居民,在经济上往往还强于城市老居民中的中低阶层。其中的关键原因是土地补偿款和房屋拆迁的安置已逐步走上正规。损害农村居民的现象毕竟也在明显减少,而且,损害农民现象多的,正是经济至今仍较落后地区。
(5)改造城中村,还是不宜采取各地一刀切的政策。
2009-11-6 22: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