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的现实性(之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的现实性(之一)
 
理思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435200
 
本文的品,既不是易中天《品三国》的“说评书”,也不是于丹《品论语》的“编故事”。理思品的人物是马克思,品的学术问题是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基本问题,以及从这个基本问题确立的立场、联系和根据。也就是说,品就是探索寻找作者阐述思想的认知前提,品的是马、恩叙述正确思想而确立的方向和途径。这样,我们通过品之后去按照作者所确定的立足地、联系和根据等等的认知前提,来理解作者从这些基本前提出发,从而品到原文作者所阐述的思想观点那是为了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意图?这就是真正的学术研究的方向和途径
我们认为,文本研究者在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观点之时,要是脱离了他们所确定的立足地;脱离了他们所确立的联系和根据等等的认知前提,而采用自我意识的立足地、自我意识的联系和根据,去寻找他们在文本中阐述的思想观点的某一段、某一句话来证明诠释者、解读者的思想观点,那是在论马克思的思想观点。那么,这种诠释的、这种解读的就不是原生的理论,就实属是次生的或再生的理论。换句话来说,用自我意识的立足地、联系和根据去当做马克思文本的立足地、联系和根据,以此所作的诠释、解读,那只能是“著书立说”者的次生理论。
然而,就是我国学者再按照次生理论的认知前提,去选择什么“症候阅读法”、什么“先入之见”的“哲学语境”、“经济语境”、“哲学观照”等等方式,去解读马克思文本中的某一段、某一句对世界所做的看法,以此方法作为是在解读、诠释文本作者的思想观点,其实,这种解读方式实属是解读者、诠释者立足在次生理论的认知前提,而再生的理论,那绝对不是原生理论。
在事实上,次生理论的认知前提本身就不是原文作者的,那么仍然按照次生理论的认知前提,去选择另一种方式寻找某一段、某一句,来诠释或解读原文作者对世界的看法,这能是原文作者的认知前提所产生的真实结论吗?我们认为不是的;
在事实上来看,也就是从马克思、恩格斯确立解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认知前提来看,马克思的出发点根本就不是立足于去总结对世界的看法,因为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就做过:“世上的一切都是暂时”的界定;
在事实上,也就是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认知前提上,既不是采用“解释世界”的方式去将世界的看法而解释得滴水不漏、无话可说的了去概括出来,也不是去将历史的一般规律给总结出来,以此而代替或等于就是人类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在事实上来看,也就是从原文作者的原生理论的认知前提上去看,他们是确立“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出发点,以及从这个出发点上去对现存世界的现实中所存在的事物,去做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以及在否定之否定的什么之后所肯定的什么,用确立的联系和根据而证明,所肯定的事物哪是不是在推动和促进其事物的发展和进步?这才是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原生理论;
在事实上,也就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原生理论看来:就是“哲学家们”将世界解释得完美无缺的了;就是诠释得无话可说的了,所解释的观念或总结的观念、能就是现实世界的现实中存在着的现实性吗?能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而存在着的真实性吗?
因此,在现实世界的现实中存在的现实性,那不是“哲学家们”能用“不同的方式”给“解释”出来的;而是“现实的人”在具体实际去改变现存的东西,是在实践中来实现的和能实现的,这才是现实世界的现实中存在着的现实性
那么同样,人类社会的历史也不是“哲学家们”能用“不同方式”给“解释”出来的,而是“现实的人”在自己生活的历史不断地改变自己生活着的现存的东西,从而去推动和促进而形成的,这才是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真实性
然而,在人类社会形成的历史是人为的作用而创造出来的,那么,人为的作用也有可能是在倒退历史。实际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那“十年”就是倒退历史的展现。因此,一般和普遍的规律存在,实际上也是人为的作用来导致的。这样看来,规律性不是自生的和自在的,而是人为的。
本文下面要品的是: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著的第二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的“序言”15页-16页,第3卷)在开篇所阐述的一段思想观点的真实性:
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模范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他们头脑的产物就统治他们。他们这些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
那么,文本研究者是立足在什么样的认知前提,去搞清和明确马、恩的这段论述的真实思想的观点呢?以及这段论述的思想是要向读者说明什么?
然而,文本研究者是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形式去理解马、恩的这段思想,还是从现实世界的现实性,以及从历史发展过程的真实性去理解呢?
实际上,解读这段论述的思想观点在选择哪种认知前提的本身,就决定了文本解读者是在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观点呢,还是在借用某一段、某一句来立论自我意识的思想观点。
然而,采用“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形式,来理解或解释马克思、恩格斯的这段论述,自然要将马、恩论述的“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必然要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去理解:也就必然要将他们所说的“人们”与“造出”的关系,而引到抽象世界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去解读。
这样,哲学家们一方面要从“思维”的范畴来确定是“创造者”的;另一方面要从“存在”的范畴来确定是“创造物”的。那么,这究竟是不是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人们”与“造出”的真实关系呢?
从事实上来说,也就是从“现实的关系”的来说,从“思维”的范畴“造出”的“创造者”,实质上是“虚假观念”。因为在“现实的关系”中存在着的任何“创造者”与“创造物”的关系,那是体现在某个人在现实中活动的自身关系,而不是“两个人”或“两种东西”的关系。
事实上,在现实世界的现实中,“创造者”的“思维”体现在“创造物”中,而“创造物”的“存在”是在“创造者”的“思维”活动而设计或提出的图纸和方案之中。这就是展现其在实践之前的认知活动。这种思维活动就是在“现实的关系”中而存在着的现实性和真实性。
实际上,马克思、恩格斯在这句话中所说的:“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的分析,这能是他们所理解的“人们”吗?不是的。事实上,这句话是针对“哲学家们”立足在哲学的形式而理解的“人们”,要这样来解读:“哲学家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的抽象事实来,才是属于“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这些“种种虚假观念”是玩弄抽象一般共性观念来替代或等于是现实中存在的骗术即哲学骗术。
比如说,“关于自己是何物”?那么,“自己”是宇宙、自然的存在物呢,还是社会、历史的存在物?然而,从上个世纪二十年初至今为止,其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关于自己是何物”呢?历史唯物主义能是将“自己”当做是社会、历史的存在物看待的吗?在事实上,历史唯物主义却是将“自己”当做是宇宙、自然的存在物看待的。
那么,历史唯物主义是不是将“自己”当做宇宙、自然的存在物,请看历史唯物主义所认为的就可以证明: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先于意识物质是客观实在客观存在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等等。由此可见,历史唯物主义所认为的,是不是将“人们”看做是宇宙、自然的存在物就一目了然。
从事实上来看,“人们迄今总是”生活在社会、历史的现实中,而不是在宇宙、自然中而生活的。虽然“人们迄今总是”以依赖宇宙、自然恩赐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而生产、而劳动。但是,宇宙、自然恩赐给“人们迄今总是”物质能源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而不是物质能源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那就是“人们迄今总是”依赖实际生活需要的东西
然而,在“人们迄今总是”依赖于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那是应用创新精神去改变宇宙、自然的存在物,而成为社会、历史的存在物,才是“人们迄今总是”通过主观努力去发明、去改革、去创新、去科学发展而得到的
在事实上,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宇宙的、自然的“物质是客观实在”,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的、就是人们在历史生活的“客观实在”。由此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观念”,原来指的就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学院中的教材和考试卷之中的答题,才是“虚假观念”
那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的: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先于意识物质是客观实在客观存在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等等观念是不是虚假的?我们从“人们迄今总是”不是依赖社会、历史而延续创新精神去改革不合理的、不是现实的东西,从而产生的发展和进步的规律,就足以证明: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先于意识物质是客观实在客观存在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存在等等观念是虚假的。因为真实观念——只有创新精神和改革发展才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现实性,才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真实性。(待续)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理思  
地址:湖北阳新县胜利街49号 编码:435200
电话:0714-7324356          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0-1-24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