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的现实性(之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的现实性(之二)
 
理思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435200
 
下面继续来品马克思、恩格斯在“序言”中而揭开的“现实性”,那是揭开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观念,实际上是立足在抽象世界的:
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模范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他们头脑的产物就统治他们。他们这些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15页,第3卷。)
然而,这句话里的“他们”所指的谁呢?让我们来告诉普通生活着的人们吧。
实际上,这句话里的“他们”指的是我国从唐代去西方取回“佛经”之后的僧人。是这些“他们按照”从印度取回来“佛经”的旨意来“按照自己关于神”的要求“来建立自己的关系”。
同时,也是从上个世纪初的我国学术界从前苏联取回的“指导思想”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在要求着的“关于模范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这就是这篇“序言”在针对学院、党校中的教材、考试中的答卷,所设置的从“哲学基本问题”的形式而想像的:“关于模范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
那么,在唐代从印度取回的“佛经”的“他们”在建立“自己关系”;以及从前苏联取回的“哲学基本问题”的“他们”,是在建立什么样的“自己关系”呢?让我们(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来解释给大家理解:
众所周知,从唐代去印度取回来的“佛经”的那些“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的“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那是什么关系呢?是“神”与“人”的关系。而“神”是生活在“佛经”世界里的。然而信仰“神”的“人”,虽然生活在现实世界、但是“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的“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并且来要求那些居士们,也要去以“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的“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而生活在“神”的世界里。这就马、恩所说的“他们头脑的产物就统治他们。”也就是说,唐代从印度取回的“佛经”的僧人,“他们头脑”是从取回来的“佛经”之后“的产物就统治他们。”从此以后“他们这些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
众所周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基本问题”,那是中国哲学家们在上个世纪初,而从前苏联取回来的“理经”。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形式”和“内容”与在唐代去印度取回的是“按照自己关于神”的“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那是不同的。
这种不同是区别在一个是“关于神”,而另一个是“关于模范人”。那么,为什么是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中而生活着的人,是怎样地成为马克思、恩格斯笔下所述的“模范人”的“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的呢?为什么会成为是马克思、恩格斯笔下所述的按照“哲学基本问题”的形式和内容“来建立自己的关系”,就是信仰“哲学基本问题”的“他们头脑的产物就”如何地在“统治他们”的呢?“他们这些创造者”是如何地“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下面请允许我们来一、一地剖析给现实生活的人们理解:
我国哲学家们在上个世纪初从前苏联取回的“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形式和内容,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实际上,从抽象世界的关系来说,哲学确立的这种关系,也是同神学确立的“人”与“神”是类似的关系,只不过是换一种说法。
事实上,在神学里的“人”,也就是在哲学里的“思维”,因为“人”的特征就是有“思维”。然而在神学里的“神”,实际上是同在哲学基本问题里的“存在”一样,都是在具体实际中那是看不到、摸不着的。
然而,在哲学基本问题里的“存在”它在具体实际中,是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呢?请大家想想、思一思:将“思维”与“存在”分割开之后的“存在”还能不能想?还能不能思?不能想、不能思的“存在”对于生活在现实世界的现实的人来说,看得见它是什么吗?摸得着它是什么吗?
因此,在哲学里的基本问题的形式和内容与在神学的基本问题的形式和内容,两者是同性、同观的同类“关系”。只不过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关系,不是用“神”与“人”的关系“来建立自己的关系”,而是用“存在”与“思维”的“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
这样,哲学家们,也就用“存在与思维的关系”作为是“他们头脑的产物就统治他们”,而且在中国长达一个世纪。在这一个世纪中传播这种“哲学基本问题”的“他们这些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这就是我们将被埋藏在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的真实思想给那些要求持续改革开放、创新和科学发展的学术界里生活着的学者们解读出来了。同时,也就让广大普通生活着的人们也明确了事情的真相。
那么,下面请大家看看马克思、恩格斯的这篇“序言”是怎样地在阐明:
我们要把他们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像的存在物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不再在这些东西的枷锁下呻吟喘息。我们要起来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一个人说,只要我们教会他们如何批判地用符合人的本质的思想来代替这些幻想,另一个人说,只要我们教会他们如何批判地对待这些幻想,还有个人说,只要我们教会他们如何从头脑里抛掉这些幻想,这样------当前的现实就会崩溃。”同上页。)
那么,马、恩是怎样地将哲学家们——“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像的存在物中解放出来”呢?
然而,崇敬马克思的学者对这个重大问题的理解,如果连马、恩界定的什么是“幻想、观念、教条和想像的存在物”是个什么样的东西都没有搞清的话,那是如何地能找得到去实现“解放出来”的方向和途径?
从事实上来说,也就是从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真实性来说,我国的哲学家们是立足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形式,是说抽象话的、而不是说现实话的。说抽象话的哲人,怎能理解在现实中存在着的“创造者”和“创造物”的真实关系。我国的“哲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是立足在“抽象的关系”而确立的是“哲学基本问题”的观念。
因此,我们也只有将被埋藏在马克思、恩格斯文本的真实思想,去按照文本中的真实思路,将马克思、恩格斯的认知事物的真实前提发掘出来,才能将“哲学家们”拉回到去按照“现实的关系”即“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基本问题的形式,来理解的“现实的关系”
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在这篇“序言”中所批判揭露的是:
这些天真的幼稚的空想构成现代青年黑格尔哲学的核心15页)的认知形式
实际上,也是在揭开着我国在学院、党校的教材、考试中的答卷的答题,也是“这些天真的幼稚的空想构成现代青年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形式的内容的复活、照旧。换句话来说,我国学院、党校在教材中、在考试中所确立的出发点,那是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的,而不是“从实际生活的人”出发的。
实际上,是“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像的存在物”是用在“哲学基本问题”的形式,来要求我国的学生、研究生和干部的思维、意识和精神。换句话来说,从“哲学基本问题”作为出发点的哲理,是立足在“黑格尔哲学的核心”即哲学的形式的另一个认知对象(物质、实体、存在),作为思维、意识、自我意识的人的准则、尺度,而实际上也是“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像的存在物”而作为出发点的。
那么,马、恩为什么将那些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形式制定的原则、尺度、立场等等确立观念的哲学,而界定的是“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像的存在物”呢?
在事实上,也就是在人类社会的现实、历史的实践中,“物质是客观实在”;“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客观实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存在”等等的“唯物主义观点”,实际上也是同“唯心主义观点”一样,都属于是“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像的存在物”。因为在现实世界的现实中存在着的任何东西,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连在一起的、是分不开的。一旦分割开之后,在现实中既不没有“思维”、也没有“存在”。
在事实上,存在现实中的“存在物”是什么?那是在社会现实中的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之中,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和东西。在事实上,存在着的这些事物和东西,又有哪一样是能将思维分割得开的“存在”呢,又有哪一样是能将存在分割得开来的“思维”?
在事实上,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思维”着的物体和存在、那是由语言、文字、信息而体现出来的。分割“存在”与“思维”来对立的形式,在现实世界中就等于是将理解的物体和存在的“人”分割开来,这在实践中有没有这种形式的内容存在?是没有的。既然“哲学基本问题”的形式和内容,在现实世界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在想像中存在。那么,从“哲学基本问题”的形式而思考的内容,是不是实属“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像的存在物”的呢?实际上是的。
其实,唯物主义观点的立场:思维反映存在;唯心主义观点的立场:思维决定存在。这两种立场论,都是“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像的存在物”中而确立的观念;确立的教条;确立的想像。
在事实上,人们在社会、在历史的实践中,有哪一件事情、哪一种东西是“从物质到感觉和思想”而活动的?同样,又有哪一件事情、哪一种东西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质”而活动的?因此,我们请哲学家们举出实际的事情来说吧?请哲学家们举出实际的东西来印证吧?
在事实上,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也就是在物质实践中,人们都是在前人遗留下的物质基础、物质条件而提供给后一代,这样,后一代在前一代的物质基础上、物质条件上,去改变前人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从而在一代、一代的物质变化中而展开的实践活动。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历史中开展实践活动的人们,根本就既没有什么存在决定思维的唯物主义观点的立场而存在;也没有什么思维决定存在的唯心主义观点的立场而存在。因为先于思维的存在是前人的;因为先于存在的思维是后人的。这才是人类社会、人类历史而存在的真实性
在事实上,所谓“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那是哲学家们“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像的存在物”中而确立的。在现实世界的现实中是没有的、不存在的“哲学基本问题”,就属于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这篇“序言”中要求:“我们要起来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因为持续改革开放;持续创新精神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在支持着:要求我们从“对象化”的圈子跳出来,而进入到“对象性”的时空范围中去,才能真正地实现和完成中华民族的复兴。
 
起来吧!我们这些不愿做“对象化”圈子中的奴隶!
 
 
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 理思   地址:湖北阳新县胜利街49号 编码:435200
电话:0714-7324356        邮箱:[email protected]    2010-1-26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