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科技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已不是人类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早已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即定事实。前两天,代表上海速度的刘翔再一次荣获本届全运会男子110米栏的冠军,一时间,“刘翔速度”再次成为人们争相热议的话题。固然,在体育界,我们所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强!对于跑步的运动员来说,更是越快越好,快,就意味着胜利,快,就象征着金牌,快,就代表着荣誉。然而,“快”对于人类的健康来说,就不一定代表的全都是好的一面了。
回顾人类的交通发展历程,我们从人力车,牛马车,到现如今的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宇宙飞船。从小国寡民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到“大航海”时代,直至如今的“地球村”,交通彻底改变了人类的命运,由于交通的高度发达,我们到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越发容易,越来越多的“空中飞人们”,一天之内在不同国家吃三餐,用他的早安和你道晚安。
然而,我们在享有“快”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得不问一问我们人类自己:我们真的“快”了吗?“快”就万事大吉,高枕无忧了吗?答案当然不是,古人云:“欲速则不达”。我们要面对与此同时“快”带来的一切问题,包括它给社会的方方面面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要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例如: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肆虐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正是因为世界各地的人们出行的便利,接触的频繁,才加大了病毒的迅速蔓延和传播。而这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与经济的损失,又是不可估量的。
由此,我们更要思索,“快”是交通的第一属性吗?交通这个概念,从更深的层面来讲,又有哪些划分呢?我们不难知道,交通运输的基本属性揭示的是交通运输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参与社会经济运行而具有的性质和特点。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生产属性、产业属性和社会属性。衣食住行反映的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而行的满足是由交通运输来完成的。交通运输提供的是人和货物的空间位移服务。因而提供这种服务是交通运输的生产属性,反映的是交通运输这种经济活动出现的目的,也构成了生产属性是交通运输最为基础的属性。第二是产业属性,作为第三产业的交通运输,其劳动与第一、二产业劳动不同,表现出服务性的特点。这种“服务”是指以劳务活动形式而非实物形式提供某种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需要的经济活动过程。交通运输者所提供的劳动不是制造物质产品,而是通过提供服务直接地去满足人们某种需要。这种服务同样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由此可见,“快”是服务性的一部分,是属于产业属性的范畴,决不是第一属性。至于交通的社会属性,包罗万象,所涵盖的内容就更多,更广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我们明白了这些,就能综合衡量“快”节奏给人们带来的效益究竟孰优孰劣。从而有效避免本末倒置情况的发生。
探讨完了“快”的属性问题,不容忽视问题的还有,快=快乐吗?从简单的字面来看,“快”与快乐也是不能化等号的,更不能同日而语。快乐是人类社会众望所归的最高境界。快乐就是看淡尘世的物欲、烦恼,不慕荣利。能把名利置之度外,而凡事都能以诚相待的人一生将是快乐的。我们要从平谈的生活中去提炼体会,如:真诚待人,坦诚相待是种快乐,尊老爱幼,关爱他人是种快乐。助人为乐,一介不取也是快乐,诚实可靠,为人民服务也是快乐。勇担责任,吃苦耐劳更是快乐。形影单吊的人可以享受闲情逸致的快乐。活泼爱闹的人,尽可以纵情于聚会的快乐。正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尽管他们的所乐各不相同。但快乐的主旨都是相同的。比如,爱静的人可以看书、听音乐、写作、画画、搜集各种收藏品。爱动的人则可以练习舞蹈、慢跑、爬山、游泳。不管人们是看电影、做编织、忙陶艺,练瑜枷、是潜心发明、闭门创作,还是摄影、观鸟,如此种种的快乐,是道也道不尽,说也说不完,真可谓是不胜枚举,我们仍然兴复不浅,乐不可支。因为这些“快乐”能保持住人内心的快乐,不管是一句亲切的问候。还是一个关切的眼神,快乐无处不在,唯有胸襟开阔的人,才能体会的到。人生苦短,岁月如歌,乐天知命,为什么不乐乐陶陶?为什么要疾首蹙额,为眼前一时的顿挫心胆俱碎?人生长则百年,短则数十寒暑,一切富贵荣华不过是烟云过眼矣,人生如月,月满则亏,凡事岂能尽人意,但求于心无愧。无愧我心,则恩同再造,那些得失又能算得了什么?世界上没有无缺的事物。多愁善感的朋友们,赶快拿起酒杯,跳起舞,饮醇自醉,快乐起来吧!我们都是芸芸众生,在大好的年纪里,何不踏遍青山绿水,尽情领略名胜古迹,敞开心胸,感悟生活,感悟快乐!快乐将永远伴随着你!拥有了快乐,健康离你还会远吗?得失完美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层面来分析下“快”,“快”是否就是好?“快”是单单从速度角度来着眼的,而“好”则是从质量的角度来衡量,“快”只是好的一个方面,“好”包含的内容则更多,举个交通方面的例子来说,我们从一个地方,出差到某地,从开始出发,人在旅途,直至到达目的地,所享受到的一切服务,要看旅途中航班,车船,是否安全准时,小到乘务员服务是否热情周到,行李物品有无损坏或遗失,都将是我们衡量整个出行状况的结果,而决不仅仅是依照速度的“快”来衡量。只能说“快”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快”的话,必将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大到飞机失事,小到汽车相撞,日益频发的交通事故,无一不警醒我们每一个人,盲目追求速度,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快”的代价不能不用惨烈来形容,最近几年,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达10.4万之多,平均每天死亡300多人。有人说,中国在SARS流行中遭遇不幸的人数还不及CARS(汽车)酿成死亡人数的零头。
由此带来的问题还远远不止这些,首当其冲的就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和环境的不断恶化,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的进步与否并不是以交通工具的进步程度来判断,“城市文明并不是拥有高速公路,而是可以安全地骑着自行车转到任何地方。”纽约大学访问学者兼哥伦比亚波哥大市市长恩里克·佩尼亚洛萨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交通,必须要有实际的方案让人们选择,以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模式来进行大部分活动,在机动车使用频率较高的今天,国际上许多国家反过来重新认识自行车,鼓励使用自行车,这可以节约燃油,减少污染,改善交通结构,以求得“安宁交通”。这是一场无声的战斗,一场传统与科技的较量,是贪婪与共享的较量。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重新规划现代城市交通,注重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居住环境的协调。汽车无罪,城市无罪。人们放弃了自行车是有许多原因的,但这是进步,还是退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不论什么样的事情,可能在别处是可以的,但到了中国都由于众多的人口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人口放大效应。也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符合我国国情的重点所在。公交车的发达并不意味着城市交通一定便利,因为这造成了人流的再一次的集结,同时也只能保证多数人的方便,也不能满足所有的需求,但,公交车的发达,带给环境的影响一定会比私家车的危害小的多。
至此,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快”给人们带来的代价还有哪些?汽车市场的持续火爆,各汽车培训点也是一片火热,培训费越来越高,竞争呈现白热化。一些人经过极短时间的“培训”后,便拿到了“批发” 的驾驶证照,有越来越多的不合格的驾驶员取得机动车辆驾驶执照。他们没有经过正式的培训,他们在培训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体检不严格、培训出来的驾照水分大,导致一些色盲的人可以学开车,残疾的也能拿驾照,甚至不用培训也拥有驾驶证等问题。这些新车手驾驶技术不高,交通安全意识差,乱闯红灯、乱停放车辆,给道路交通带来很多不安全因素,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很大威胁。在看到街上涌动的汽车,真是越来越怕,不禁会想到现在还有多少“马路杀手”。中国的交通战争也正进入高发期。
不容乐观地说,我们行动得太迟了,当我们看到问题,再去解决时,就已经太迟了,以前就有人说过当我们提倡什么的时候,下一件事就应是去解决被提倡的事情的负效应,因为人们在得到信息的反馈时,就已经是灾难。所以当我们憧憬着新思想观点,新产品成为现实的时候,它们给我们带来的不止是优点,同时也是他的缺点。汽车给车主带来了出行的便捷,却也带来了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以及污染排放物和影响人类健康等诸多问题。印度泰米尔道路发展公司经理马丽尼(Esther Malini)博士说,像印度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值得借鉴的是日本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等做法,而不能像美国那样过分依赖小汽车。
所幸的是:“亡羊补牢,未时未晚”,我们现在所能做的就要积极行动起来,建立高科技的交通预测和评估机制;建立更加健全的交通法律法规;建立前馈、反馈控制机制;建立专项研究交通负面影响的基金。同时,应呼吁,各行各业的人们都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珍惜与尊重自然和生命,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自觉地规避交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避免交通资源的浪费和滥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