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天堂----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纪实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在邪恶尚未占住心灵之前,就要及早前去叮咛。可见,教育具有超前的意识,这种超前意识,对于个别意志薄弱、自制能力较差的学生,显得尤为重要。每个学生都是一块淳美的璞玉,他能否成为一块美好的玉饰,关键在于他能否经受得邪恶、过错这个魔鬼的诱惑,或者受了魔鬼的诱惑之后,能否及时听从教师的叮咛和劝诫,从魔鬼的地狱里重返美好的天堂,再造健全完美的品格。

    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我就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面对的这群教育对象只不过是一些十三四岁的青少年,他们刚刚步出童蒙,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还很不成熟,正在从幼稚半幼稚状态向成人迈进,而这一时期,则被心理学家耸人听闻地称为“心理断乳期”和“青春危险期”,他们在很多问题上,认识模糊,经常陷入不知所措和矛盾焦虑的境地。

    青少年学生的这些特点,无疑会给教育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是,只要用一片真心去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用心灵去碰撞他们那一颗颗跳动的心,最终会把那些受了“魔鬼”的诱惑,犯过这样或那样错误的学生重新返回欢乐的天堂,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在做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时,我结合实际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帮助他们从过错的渊蔽里引向理想的教育之途,现通过对话的形式总结出来,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利用“补强法则”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满意感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如果一个人对他的行为所获得的结果感到满意时,他就想重复去做那件事。这就是他为控制人们的行为动向所设计的“补强法则”,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我尝试着利用这一法则帮助学生改正不足,并取得了成功。

    我班有一名学生叫张强,这个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自制能力差、错误复发率高,但他却非常热爱劳动,并乐于接受别人的表扬,在接受表扬后,往往数天之内不再犯大的错误。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发现了他的这些特点,就在教学日志中把它记了下来,以便将来对症下药地对他进行教育。一次,有位同学反映张强拆了课桌中间的挡板打乒乓球,当时,我并没有立即批评他,而是对他的行为私下进行了一番了解。获悉:不久前,他曾从家里带来钉子和锤子把教室里挤坏的门板钉好了,于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里。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段对话:

    :张强,听说你前几天主动将班里破坏了的门板修好了,有这回事吗?

    :有。

    :这很好。反映了你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高贵品质。这件事虽小,但小事积累多了就会成就大事,世上凡是成就大事业的人,都是从不起眼的小事做起的,“事小精神高”,明天班会上,准备让你谈谈体会,说说你这种关心集体的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并号召全班同学向你学习。

    :(不好意思,低头)老师,我也有不好的地方,前两天,我弄下课桌中间的挡板打乒乓球用了。

    :(故作惊疑),有这回事吗?这可不是好行为,它破坏了班级公物,损害了集体荣誉,同学们也不会赞成你这样干的,和你修门板那件事比起来,这可是件丢人的事哟。

    :(羞愧地)老师,我错了。明天,我就把弄坏的课桌修好。

    第二天,张强果然从家里拿来木板、钉子、锤子,将课桌修好了。以后,张强还陆续做了诸如帮助别组同学扫地、擦黑板,自觉管理班级日报等好事,并且,他每做一件好事,我都及时予以表扬,给他以荣誉上的认可。“补强法则”使张强对自己所做好事带来的效果感到满意,从而促使他自觉地、主动地一步一步地变成一个真正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人。

    二、利用“榜样的力量”培养青少年学生心灵深处的竞争意识

    一位伟人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的确,对于缺乏明确学习目标的学生来说,榜样就象前进路上的路标,航海途中的灯塔,是不可缺少的,它能激起人们心灵深处的信心和勇气。我班有一名学生名叫孔芳,学习成绩不好,从平时观察和同学们的反映看:这个学生性格内向,不爱言语,学习缺少动力和目标。于是,我就通过下面一组对话,帮助她打消了顾虑,学习成绩开始逐步好转,从而使她走出了自卑的困境。

    :从最近几次的测验看,你的成绩都不很理想,你分析原因了吗?

    :(低头)没有。

    :为什么?

    :我不会分析,更不知道分析什么?

    :明智的人善于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发扬自己的优点,克服缺点;聪明的人,不愿意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一次次的失利,你都不分析一下原因,难道你希望永远在一个地方摔斤头吗?

    :不。可是,有时在课堂上老师讲课,我听不懂,课下学起来又没劲,所以,所以……

    :!这不,你已经把学习差的原因总结出来了吗?我看主要有两条:一叫不懂装懂欺骗自己;二叫学习缺乏动力,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急切地)老师,那我该怎么办呢?

    :一要课堂认真听讲,不懂就问;二要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标。咱班乔云同学,刚开始时成绩并不突出,可现在,每一次考试,成绩都比上一次有些提高,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不知道。

    :那你课下去问问乔云,她的成绩到底是怎样一步步提高的?一个星期后,我向你了解情况。

    于是,孔芳同学高高兴兴地回去了。一个星期后,我向孔芳了解事后的情况,她说已向乔云请教了学习秘诀,乔云告诉她:“在学习中之所以刻苦认真,劲头十足,是因为在她的心目中一直树立着一个牢不可破的目标---追赶班里的第一名王艳华。”在这个榜样目标的激励下,乔云增强了自己的竞争意识,从而获得了成功,下一步,我就准备向乔云学习,俗话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一定努力把学习成绩赶上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孔芳的成绩较前果然大有起色。

    三、利用学生的“趋同心理”,优化班级集体心理气氛

    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凡是教师寄予希望的学生,学生就会感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和鼓励,从而积极地对待老师的鼓励和教育,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越高,学生积极反映的程度就越大。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对个别学生有用,而且对整个班集体建设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班级是一个集体,而集体心理气氛有形无形地影响着班级教育的成效和学生诸方面的正常发展。健康、融洽、充满积极进取和温暖友谊的班级心理气氛,能使每个成员强烈地体验到集体的进步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使整个班级集体的所有成员产生一种顺从集体、增强集体趋同的奋发向上精神,促使差生从心理上向优等生方向趋同发展,从而通过差生的自我修正、自我趋同达到转化的目的。

    我班郭超同学一次受到初三一名学生的威胁,那名初三学生向他诈骗十元钱,在迫不得己的情况下,郭超“君子不吃眼前亏”给了那个学生三元二角,可心里十分不服,伺机找人向那名初三学生进行了报复。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亦没有热处理,而是把班长刘东亮和团支书张静静叫来,授意刘、张二人用集体的力量帮助郭超扭转报复的念头。第二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刘、张二人主持召开了班会,就“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为班级添光彩”为主题,展开讨论,并以“诈钱事件”对不对为主题,进行专题辩论,并请郭超上台发表看法,会上气氛十分热烈。全班同学一致认为:诈钱是一种恶劣的行为,不仅影响个人品质发展,而且破坏集体荣誉。既然集体已认同“诈钱”是一种不文明的坏行为,郭超也就在集体的认同中加深了自己对这类事件的看法,从而趋同了集体,打消了报复的念头。集体的约束力、共同的趋同感,挽救班级少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事后,我又派人找到那个初三的学生,帮郭超追回了被诈去的钱,这件事后,班里再没发生过类似的事件。

    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在对待学生的工作中,摈弃那些简单、粗暴的作法,多深入一下学生的内心,挖掘一下学生心灵深入的灵光,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审视、分析那些曾被诱惑、过错困绕的学生,帮助他们从痛苦、失落的渊薮里重返健康、欢乐的天堂,也许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