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饺”演义,20年争与不争的背后


必须经历坎坷与磨难,才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与“边”字有关的各流派饺子正是如此,他们做到了。

 

老边饺子也好,边家传人饺子也罢,在沈阳人的印象中,它们都属于一个大家庭——边饺。虽然边派饺子的基因早已决定了它们的亲缘关系,但长久以来的事实告诉我们,族人亦有相向时。

 

但历史与时间的魅力正在于此。有些事物一番折腾之后,消亡;有些事物历尽风雨之后,成熟。边饺属于后者。

 

从后人到传人,从家人到外人,与边饺有关的种种争夺始于20年前,20年后的今天,这些人仍在,纷争却渐渐偃旗,着实耐人寻味。

 

风光的饺子

 

一切故事都始于数百年前那场对后世影响极其深重的人员大流动。

 

公元1829年(清道光9年),在向故乡投去最后一瞥后,河北任丘人边福向北进发,他的目的地那时还是一个不叫沈阳地方——盛京,他所在队伍只有一个想法——闯关东,然后活下去。对此,人类历史已清楚地证明,生存压力之下,越简单的想法越容易实现,而且,往往还会有意外收获。

 

在饥饿、疾病、兵匪等多种如遇其一就足以至人死命的不利因素的陪伴下,幸运的边福 “移民”成功,而他及他后人的幸福也就此开始。至于其限,至少是160多年。

 

然而创业比走路复杂得多。为养家糊口,边福在盛京内治门(今小东门)外的小津桥一带,用木板搭起个一个现在看来颇具临时性经营场所意味的“马架子”,立号“老边饺子”。彼时,以姓氏为号的餐饮商家并不在少数,“老边”是个不折不扣、毫不起眼的后来者,但正是这样一个后来者,竟在深夜和他的指尖创造了一段历史。

 

长久以来,人们对早年间的东北饺子评价不一,造型和味道自然众口难调,创新不足,而由于边福精明能干,讲求信誉,童叟无欺,“老边饺子”逐渐有了一些名气。边福之子边德贵继承父业后,为了在周边食摊的竞争中立稳脚跟,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对原有的制作工艺加以改进,研制出了汤煸馅制作工艺,初步形成了老边饺子“皮薄馅大、鲜香味美、松散易嚼、浓郁醇厚”的独特风味。据史料记载,边家的传人经常是打烊后伙计们完全离去后,方于深夜的青灯之下配制馅料。功夫做到这种程度,事业想不上台阶都难。

 

1940年,老边饺子馆迁址北市场,并率先公私合营,同时,边家第三代传人边霖毅然开山,收授异姓徒弟,将煸馅制作工艺奉献出来,结束了一家一式的传承方式,老边品牌和文化也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能成为边霖的弟子是光荣而幸运的,一个名叫孔庆东的年轻人拥有了这两者,日后,拜恩师的真传和本人的勤奋所赐,他还将成为制饺界的大师,而“老边”在改变他人生的同时,也未曾吝惜过争端。这是后话,亦很精彩。

 

靠着精深与博大,老边饺子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获得了包括“风味食品”、“中国名点”、“中华老字号”在内等数十项省、市及国家级荣誉,“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还认定老边饺子馆为“历史最长的饺子馆”。早在1964年,一位国家领导人来沈视察工作,在品尝了老边饺子后,高兴的表示:老边饺子确有独特之处,要保持下去;而已故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1981年品尝老边饺子后,欣然挥毫:“边家饺子,天下第一”。

 

事业至此,夫复何求?然而,接下来的边饺大宴上,人们逐渐发现:许多曾经无比熟悉的人,其实十分陌生;许多曾经被坚信的事实,其实并不那么清晰。

 

不安的饺子

 

按照许多人的解读,有段时间里,孔庆东十分想在梦中问问自己的恩师——老边饺子第三代传人——边霖,我是不是边家饺子的传人,第四代?因为这很重要。

 

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宏大历史中,上世纪90年代初是继十一届三全会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又一个重要节点。很多家族式企业分崩离析,很多人也以离开的方式卷入其中,或许,孔庆东就是其中之一。

 

孔庆东于1962年从工业企业转行,进入当时由老边饺子第三代传人边霖掌舵的老边饺子馆,彼时,公私合营后的老边照常前行,而30多年后的那场官司说明,师徒名份的确定并没有那么简单。

 

1993年之前,已学有所成的孔庆东离开了老边饺子馆,创立“边家传人”饺子品牌,而为保住这四个字,他与昔日恩师的后人共同经历了一场长达三年半的官司。

 

据沈阳老边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上世纪90代一段时间里,人们的就餐观念发生转变,对于餐饮企业来说,无论以前牌子多亮,历史多悠久,业绩多辉煌,改革开放已经让餐饮企业站上了同一起跑线;而这时的老边饺子作为沈城风味名牌也是高处不胜寒,人才流失,业绩下滑,都给企业敲响了危机的临界警钟,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企业管理层甚至提议过“老边饺子怎么办”的大讨论。很显然,不失为“台柱子之一”的孔庆东选择在这个时节自立门户,有人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更为“要命”的是,在极其看中正宗传承的传统餐饮界,人家姓“边”,你姓“孔”,还“传人”。

 

谈不拢,自然找地方谈。从1993年开始,孔庆东与边家后人为澄清到底谁是老边饺子第四代传人对簿公堂(以下简称“传人案”)。三年半后,随着法院的工作结束,前者松了口气,孔庆东“边家传人”的店铺名头从此名正言顺,但无心经营、生意平淡也成了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包括后者在内。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日后正是这段经历令与边饺有关的人们“聪明”了起来。

 

孔大师得偿所愿,但边家人还缺少一次类似于失望的感受。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成立于1998年的沈阳老边有限公司拥有全国知名老字号“老边饺子”的商标权,集老边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等要职于一身的人物,并不姓边,他叫崔韬。2003年,崔韬在承担安置职工费用后,从政府手中购买了老边饺子有限责任公司,连同老边饺子商标无形资产,价格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一元钱”。

  2005年126日,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老边饺子第五代传人”边江起诉相关部门一案。原告边江认为,“老边饺子”企业改制过程中,其代表边家持有的商标所有权受到侵犯。

 

事实上,1984年,边霖提出以个人名义注册“老边”商标,但受当时商标法的限制,只能以沈阳市老边饺子馆的名义注册。19852月,沈阳市老边饺子馆获取“老边”商标注册证。同年秋,73岁高龄的边霖病逝。临终前,他“想个办法,在商标上挂个名儿”的想法并未实现。19863月,沈阳市饮食公司成立,授权新开的店继续使用老边饺子商标。2003年,沈阳相关部门将包含5家“老边”名称企业在内、资产额1.63亿元的沈阳饮食服务集团划转给大东区相关部门进行改制。同年底,崔韬个人购得老边饺子企业。

 

边家的后人自然认为商标是自己的,而200312月,官方出据的一份《关于对老边品牌权属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写道:一、据商标法,商标属国有,有争议只能司法解决;二、边江想对老边商标无偿取得,没有依据。同时,老边饺子馆也认为,老边品牌是1956年公私合营后才创立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老边商标由国有企业沈阳市老边饺子馆注册,属国家所有。

 

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双方各执己见,多方协调未果。2010年1月27日,沈阳老边有限公司接受《时代商报》采访时,虽然对过往历史讳莫如深,但表示老边商标归其所有,理所当然。

  同样的争议还出现在沈阳的另一个有200多年历史的老字号“马家烧麦”身上。2000年前后,马家烧麦转为民营,马家后人马继亭对此也很有看法。他曾对新华社记者说:“由于历史原因,马家烧麦馆变成国营的了。现在又要变回私营,政府是不是应该把它还给老马家?至少应该把商标还给我,让我继续从事祖传行业吧。”

 

显然,众多老字号与“老边饺子”一样,都面临过历史原因形成的商标所有权不清晰问题。不安的寒冷,冰冻三尺。

 

聪明的饺子

 

饺子是“死”的,人是“活”的。近来年,沈阳饺子行业异常平静,引人深思。

 

事实上,上文已经给出了答案,在企业经营领域,纷争几乎是一种比战争更具破坏力的陋习。从某种程度上说,孔庆东是众多与边饺有关的人中较早觉悟到这一点的人。

 

早在1997年前后,彼时“传人案”的尘埃初定,一次饺子大赛上,相关领导从老边饺子的展台来到边家传人饺子的展台,问前者与后者是怎么一回事区别在哪里。“当时,随行人员很紧张,生怕我把打官司的事说了。”孔庆东大师回忆他当时只说了一句话,在场所有人的心就全放下了——“没啥区别,都是一锅饺子。”

 

业界评价,此种觉悟与心胸,堪称制饺与为人之最高境界。而在这种境界下,孔庆东“边家传人饺子”也有了“传人”——其子孔洋,近年来,这位曾经的军官正在努力挖掘父辈的传统技艺,像他的异姓祖辈那样,闯荡着属于自己和“边家传人”的未来。

 

而老边饺子馆也在快餐和速冻食品生产领域引进先进快餐、速冻食品生产设备,建立高效、规范的管理程序和机制,逐步建立工业化、机械化生产模式,并率先通过了QS质量认证。目前已开发出老边饺子、圆路汤圆、老边馄饨两大品牌20多个品种的速冻食品。建立了营销网点200多个,产品多次被评为省市优质产品、“消费者满意”食品。同时,老边饺子馆还根据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扩大老边品牌生产规模,投巨资对老边食品厂整体重建,打造占地25亩、生产厂房和科研大楼达12000㎡的具有与品牌影响力和产销量相配套的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能力大大超过原来的规模,销售网络覆盖东三省,成为速冻食品市场上能代表沈阳地产名牌、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生力军。

 

值得一提的是,媒体还注意到,连年以来,边家传人饺子城与老边饺子馆在实施各自经营行为的同时,并未在宣传中使用过贬低对方或标榜自己才是“正宗”的手段,与个别其它行业形成鲜明对比。或许,这正是两家企业都能生存到今天而且业绩均呈上升状态的深层次原因。

 

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一笔写不出两个“边”字,从这个意义上说,故事的主人公们原本就是“家人”甚至“兄弟”,而他们的举动将对“老字号”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