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隐忧困扰我国汽车产业:核心技术缺失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国产汽车产销分别为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而2009年美国汽车销量仅为1043万辆,这意味着我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欣喜之余必须看到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中存在的隐忧。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2009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惊喜年,年初的悲观情绪随着车市的爆发式增长被一扫而光。年产销双超1360万辆,中国跻身“汽车大国”行列。站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段和节点上,如何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成为目前很多人思考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中存在着三大隐忧。

  隐忧一:核心技术缺失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大步迈进,取得了突出成就。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事业已成为众多国内车企的共识。但一个不可否认的问题是,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热点多集中于整车开发和传统零部件生产上,而在核心和关键技术上缺少投入和精力,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还亟待突破。

  在与跨国汽车公司合资合作中,我国汽车企业大多以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车型为主,但这种发展模式过分依靠国外,导致绝大多数国产轿车的核心部件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发展主动权被牢牢掌握在别人手中。像当前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虽然我国的新能源车取得一定进步,一些企业也制定出成型的发展战略,但仍未掌握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领域的核心技术,这增加了下一步发展的不确定性。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公布的数据,2009年我国国产汽车产销分别为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而2009年美国汽车销量仅为1043万辆,这意味着我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欣喜之余必须看到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中存在的隐忧。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2009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惊喜年,年初的悲观情绪随着车市的爆发式增长被一扫而光。年产销双超1360万辆,中国跻身“汽车大国”行列。站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段和节点上,如何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成为目前很多人思考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中存在着三大隐忧。

  隐忧一:核心技术缺失

  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大步迈进,取得了突出成就。大力发展自主创新事业已成为众多国内车企的共识。但一个不可否认的问题是,汽车企业自主创新的热点多集中于整车开发和传统零部件生产上,而在核心和关键技术上缺少投入和精力,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还亟待突破。

  在与跨国汽车公司合资合作中,我国汽车企业大多以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车型为主,但这种发展模式过分依靠国外,导致绝大多数国产轿车的核心部件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发展主动权被牢牢掌握在别人手中。像当前备受关注的新能源汽车,虽然我国的新能源车取得一定进步,一些企业也制定出成型的发展战略,但仍未掌握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领域的核心技术,这增加了下一步发展的不确定性。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汽车产业呈现出井喷趋势,引发了各地发展汽车热潮,一些没有汽车产业发展基础的省份或城市,也提出大上或引进汽车产业的规划,甚至提出把汽车产业做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有专家表示,又一轮蜂拥而上的发展热潮,很有可能加剧当前汽车行业存在的企业规模不大、布局分散等矛盾。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表示,对于大量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来说,单个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最高也只有270万辆,与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丰田年产900多万辆的规模还有很大差距。尽管近几年我国汽车企业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但论单个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仍落后于国际一流汽车企业。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低潮期是加速产能扩张的好时期”的产业发展理念,结合汽车产业发展持续向好的势头,使各地纷纷开始新的汽车产业规划和战略布局,一些省份和城市提出了产能扩张的目标。比如,安徽省在去年公布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计划到2011年产量达到100万辆;重庆市预计到2012年汽车产销量达到250万辆,其中乘用车200万辆;吉林省也发布了汽车产业跃升计划,到2011年汽车产量达到150万辆。全国有20多个省市在生产汽车,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省份提出把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的主导产业发展。

  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虽然令人欣喜,但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由此可能产生的产能过剩表示担忧:如何在激励地方发展汽车产业积极性的同时,又能有效防止产业过热和产能泡沫,这是一个现实又紧迫的问题。毕竟,这种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匆忙上马的项目,很有可能带来“重复建设式”的产能过剩,造成又一批规模较小、结构分散的汽车企业,明显不利于产业集中度的提升。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国汽车产业呈现出井喷趋势,引发了各地发展汽车热潮,一些没有汽车产业发展基础的省份或城市,也提出大上或引进汽车产业的规划,甚至提出把汽车产业做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有专家表示,又一轮蜂拥而上的发展热潮,很有可能加剧当前汽车行业存在的企业规模不大、布局分散等矛盾。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表示,对于大量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来说,单个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最高也只有270万辆,与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丰田年产900多万辆的规模还有很大差距。尽管近几年我国汽车企业生产集中度有所提高,但论单个汽车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仍落后于国际一流汽车企业。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低潮期是加速产能扩张的好时期”的产业发展理念,结合汽车产业发展持续向好的势头,使各地纷纷开始新的汽车产业规划和战略布局,一些省份和城市提出了产能扩张的目标。比如,安徽省在去年公布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计划到2011年产量达到100万辆;重庆市预计到2012年汽车产销量达到250万辆,其中乘用车200万辆;吉林省也发布了汽车产业跃升计划,到2011年汽车产量达到150万辆。全国有20多个省市在生产汽车,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省份提出把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的主导产业发展。

  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虽然令人欣喜,但同时也引发人们对由此可能产生的产能过剩表示担忧:如何在激励地方发展汽车产业积极性的同时,又能有效防止产业过热和产能泡沫,这是一个现实又紧迫的问题。毕竟,这种在地方政府主导下匆忙上马的项目,很有可能带来“重复建设式”的产能过剩,造成又一批规模较小、结构分散的汽车企业,明显不利于产业集中度的提升。(褚晓亮 宗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