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轶可、韩寒都是危险的
说在前面的话:
2009年过去了,《南方周末》年度人物归属韩寒,《新周刊》推委会大奖授予曾轶可。
两个人都是那么的年轻。
正文:
一、“曾哥”的《狮子座》
“七月份的尾巴,你是狮子座;八月份的前奏,你是狮子座……”
这首歌你要是不太会哼哼,好像就是out了。
记得09年七月份的时候,快乐女声如火如荼,作为05凉粉,很是关注了一下。当时的感觉是彻底被雷倒了!你看,台上有个叫曾轶可的,抱着个吉他,声音怯怯的,哆哆嗦嗦的,像是绵羊叫,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她还跑调!这是哪儿窜出来的?当时的我很是“睿智”,这肯定是芒果台推手推出来的!把这么个人摆在这儿,让大家骂去吧,让大家吵去吧,让大家无可奈何去吧,就是要让她进十强,就是要让她火红红,就是要让你把眼镜碎掉。
可是,她真FATION啦,她真流行了,她成了“曾哥”了。
挺好玩儿的。芒果台05年出了个“男人”——“春哥”;07年出了个阴柔的男声——楚生;09年出了个不会唱歌的歌唱大赛的赢家——“曾哥”……
他们那么受欢迎,是因为什么?
有人说了,这种事儿你瞎琢磨什么?有多少重大的事儿,有多少高深的事儿,有多少有意义的事儿啊!
可为什么不能由着兴趣来谈谈好玩儿的事儿呢?
嗯,好像这么想的时候,就能找到答案了吧。
就说曾轶可吧,我现在很是喜欢听她的歌。歌剧是那么典雅堂皇,宋阿姨是那么字正腔圆,玛利亚•凯莉是那么高远辽阔,这些都是很好很好的,我都喜欢,可是听《狮子座》,多简单,多轻松啊,我也喜欢。她在提醒着每一个人,我们都能唱歌,只要你喜欢,歌没那么复杂。
怎么评价一首歌好不好听呢?一提到歌,好像就要归于艺术的范畴。按照学术的标准来研究曾轶可的话,她的歌大概要归属于艺术大类中的音乐大类中的歌曲大类中的流行唱法大类中的民谣大类中的女生小情绪、小感伤类。这么长串看下来,还真是让人累得慌。不过就是有很多人拿所谓专业标准来衡量曾轶可。音准、音色、音调、音长、音域……好像没哪个方面她是“达标”的。这么个十三不靠的歌手一出现还着实让人晕。可是,WHO CARES?我们要的是“feeling”,我们要的只是“style”,我们要的只是“special”。所以,很多专业人士一脚踏空,把自己晃一个大跟头。所以,很多无谓的,不羁的,天真的,热烈的,反叛的甚至批判的人都喜欢上了那个真有胆量就那么唱歌的小女娃娃。其中有我。
二、韩寒的印象
我真正关注韩寒是在“钓鱼”事件的时候。第一次踩他的博客也是在那个时候。
韩寒是个什么样子的人呢?乍看上去,他很愤青;再看,他很勇敢;接着看,他很睿智;继续看,他很逍遥。大约潇洒就是这个样子。看来看去,总觉得他很有些嵇康的感觉。
之所以《南方周末》年度人物会是韩寒,我想主要原因是他的博客中写的社会时评。
很多人写时事评论写得棉里藏针,写得周全缜密,写得沉重莫名。我很尊重他们。中国自古以来缺少公共知识分子,只要是关心公共事务,愿意发出自己的声音,无论怎么说都不是坏事情。
看韩寒的博客,第一个感觉是过瘾!他说话绝对是喷出来的感觉,汹涌澎湃,充满力量,其中不乏国骂等脏字,不乏“杯具”等流行语,看着真过瘾。生机勃勃,鲜活的感觉蓬勃而生。
看韩寒的博客,第二个感觉是大胆!安徒生早就写过《皇帝的新衣》,那个可爱的孩子说:“皇帝是光屁股的啊!”被驯化的人们谁看不到啊,但是谁敢说啊?总有人敢说。不但是真诚地说,还是连匕首带投枪一块上。他敢说作协聚拢的是闲云野“鸭”,他敢说政府是黑社会,他敢说中国没文化。有些说法未必经得起推敲,但是绝大多数时候,是踹到了某些命根子上了。孔夫子认为智、仁、勇是君子三境界,此言诚不我欺,韩寒做得挺好。
看韩寒的博客,第三个感觉是真诚!这年头假的东西太多了,或者说有设计感的东西太多了。世事纷繁复杂,扰动名利二帆,过江之鲫都顾着低头找吃的,抬头找地方下卵,都“有社会经验”的很,都“世事洞明皆学问”的很,都“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很。真敢掏心窝子,真把青白眼表现给大众,真敢我口说我心的人太少了。你要是说韩寒那么写是为了爆得大名,炒作自己,那么多人还真不好意思跟你搭话,不是有这么句话吗?嘛人嘛心。
要是只顾着写博客,估计韩寒粉丝不会那么多。说韩寒像嵇康,有魏晋风度,不光因为他会说。他枪挑文学圈的特立独行,他赛车手、作家、blogger多重身份的游走态度很有些人生艺术化的境界。
2009年鸟巢,世界车手大赛,代表中国挑战舒马赫等一众世界顶尖高手的中国赛车手一共有两位,其中就有韩寒。改装车看起来有些粗陋,但是我相信韩寒风驰电掣在鸟巢中的时候,是他最快乐的时候。
三、为什么是他、她
很多人觉得《新周刊》把曾轶可跟梁文道、央视新闻频道放在一块儿挺别扭的,估计有的韩寒的粉丝甚至会觉得我把曾轶可跟韩寒放一块儿说是对韩寒极大的不尊重。别那么较真,那么较真就成“专家”了。
曾轶可被认可应该是对标准化的反抗。从福特推出流水化作业以来,从机器大工业时代以来,特别是从信息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之际,人类社会陷入了巨大的悖论困境。人越来越像机器,标准化开始泛化,标准化笼罩一切:工业标准、医药标准、道德标准、行为准则、学术标准……种种“标准”结成了一张大网,我们都身处其中,有时郁闷,有时痛苦;有时在集体中孤单,有时集体孤单;有时成为沉默的大多数,有时发出喧嚣的人云亦云声。在某一个特定行业中的人像是挤进首都公交车的人一样,一面庆幸,一面祭出标准化这个法宝来设法把准入门槛提高再提高,后来人进来就会越来越难,但是里面的人舒服吗?拿唱歌行业来说,唱歌剧要都像帕瓦罗蒂,新民歌要像宋祖英阿姨,你要是跑调还敢来唱歌,看“专家”手上板砖那凿出的“标准”二字闪闪放射的黑光吧!还记得一开始看到曾轶可在舞台上跑调,我还把自己想象成专家了,我要高高在上,宣判:曾轶可,你唱的是什么玩意儿啊!赶紧一边凉快去,愿意打酱油就去打酱油,该干嘛干嘛去,就是别来唱歌让人添堵。后来想想自己挺有意思的,唱歌而已啊,自己喜欢唱,有人喜欢听,足够了,整那么多标准干嘛?自己被“标准化”很爽吗?不是也很不愉快吗?干嘛又拿“标准”来吓唬人啊。我估摸着,很多人和我想的差不多。
当然,曾轶可不仅站住了,而且走的挺好。喜欢她的人越来越多,正面的声音也越来越多。应该说,这是对这个个性的时代的赞扬。
这是个美好的时代,这也是个残酷的时代。很多人都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实远比最有想象力的编剧更牛!”现实中有躲猫猫、有俯卧撑;有“欺实马”、有周老虎;有邓玉娇、有贾君鹏;有周久耕、有逯军;有钓鱼、有宝马……
韩寒接受采访时说:“以前我很悲愤,当你看到矿难,你悲愤是人之常情,当我看到五十次矿难,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悲剧。不过当你看到第一百次的时候,你会有点儿觉得这其实是个喜剧。在一连用5个“最”描述了国家当下的各种差距之后,他说,“看这个国家的命运就像看一部电影一样。”(此处据《韩寒者 冒犯也》一文)
其实韩寒说的很多东西网民也都在说,但是他在公共表达;其实韩寒说的很多东西没那么玄奥,更像常识,但是他强调常识;其实韩寒说的很多东西没什么了不起,但是说得多了,也就很了不起。
很多人说韩寒像鲁迅,我估计韩寒自己没那么沉重过,也有人说他是中国的良心,我估计韩寒自己也不大愿意被这么“物化”。我说韩寒像嵇康,更多的是说他的龙章凤姿,矫矫不群,我并不觉得他会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的那一天。他只是做他自己,他只是喜欢说真话,他只是一个血仍未冷的年轻人,如此而已。但是,这样非常棒。
写在后面的话:
曾轶可的出现,是对僵化的、标准化的、体制化的一种危险!韩寒的出现像是符号,是对假的、恶的、丑的、不真诚的、阴暗的、反常识的不正常的一种危险!
《南方周末》将年度人物的荣誉放到了韩寒身上,是在这个复杂的时代给一个纯粹的人的褒奖;《新周刊》将推委会大奖颁给了曾轶可,更像是对这个复杂的时代的一种赞扬。让我们欣慰的是,他们的故事是过去十年中的美好的一部分。
2009已经过去了,新的2010年已经到来。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个人挺希望多些曾轶可出现,少一些韩寒出现。那样似乎证明我们面对的现实会更加美好一些。
PS:
有兴趣不妨看看韩寒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twocold
有兴趣不妨看看《南方周末》专稿《韩寒者 冒犯也》:http://www.infzm.com/content/39457
有兴趣不妨听听曾轶可的《狮子座》:一搜索,太多了。推荐强人十五种唱法翻唱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