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父母洗脚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吗?


为父母倒一杯水、洗一次脚、讲一个故事、唱一支歌;要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登门等形式给长辈拜年。从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亲友做起,同时让学生走进社会,看望军烈属、福利院老人及留守儿童,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写好心得,学做爱国者志愿者。这是湖北汉南区教育局要求区辖各中小学校给学生布置的假期德育作业

我们的政府官员们想问题、做事情、抓管理往往都是从主观愿望出发,从外在形式出发,从图名务虚出发,根本不考虑实际效果。如果仅仅从作业的内容看,这似乎是一种良好的道德教育途径,学生德育教育首先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让学生在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走进社会的过程中从小得到良好的道德熏陶。然而,学生的执行情况将会如何?这样的安排给学生带来的将是怎样的影响呢?实际效果能达到作业设计的初衷吗?

实行计划生育以后,对大部分家庭来说,小孩占据着中心地位,家长把小孩看做是自己心血浇灌的对象和出人头地的希望,往往要么过分宠爱,不敢让孩子远离自己,大事小事都包办替代,使小孩得不到动手锻炼的机会,失去独立成长的空间;要么是无原则溺爱,对孩子百依百顺、纵容护短,使小孩目空一切,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生活上无法自理,也无法融入社会;要么只注重知识学习、望子女成才心切,忽视了早期的道德伦理教育和良好行为养成,使小孩不辩是非,不知荣辱。这样的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德育作业吗?即使完成了,其伦理道德观念会有所提升吗?

再来看我们的学校,自从某些唯利是图的官员提出教育产业化的论调以后,学校逐步走向官场化、商业化,学校的办学宗旨不再是教书育人,而是为了创收盈利,拜金主义思想侵蚀了教师、校长们,一切都围着经济利益打转。一方面,对学生的教育片面、单一地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追求高考上线人数,德育成为可有可无或纯粹的分数;另一方面,由于法律的偏颇和司法的误导,教师往往因为害怕承担法律或经济责任,不敢严管学生,不敢让学生参加必要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甚至不敢批评学生的错误言行,导致学生的纪律观念、诚信观念、道德观念淡薄,这样的学生即使是很好地完成了德育作业,那也只是做做秀、走过场而已,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我们的社会又是怎样的呢?急功近利、飞扬浮躁、一切向钱看变成社会通病,学校的招生、学术、文凭沦为牟利的工具,就连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也抵弃职责、谋财逐利。生活、成长在这种环境之中,看到学校内外的学术腐败、权力争斗和徇私舞弊,看到老师为财奔忙、民众见利忘义、高官腐化堕落,看到整个社会价值观扭曲、道德沦丧、诚信缺失,他们受到的是什么教育呢?一个假期的德育作业能够让他们体验到什么?他们会把这些作业真正当做道德教育课业去认真完成吗?弄不好可能会变成应付式甚至是弄虚作假欺骗学校,这样的作业有实际意义吗?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完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小孩的个性心态、道德品行、理想信念主要受家庭的濡染,父母的文化修养、品格意志、处世为人影响着小孩的成长历程,这种影响最直接、最有效、最深远;学校是小孩的第二课堂,校风、教风、学风,校长、老师、同学,都会对学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的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记;社会是青少年成长的熔炉和最大的课堂,社会奉行怎样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就会造就怎样的人。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对学生成长的影响都只能靠日常行为、舆论引导、惩错纠偏等循序渐进、深入持久进行,而不可能通过一两件小事、三几次活动、某阶段的安排就可以完成。

为父母洗一次脚绝不可能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我们需要的是家长、教师、校长和社会各阶层对学生实实在在、以身作则的德育教育,而不是应景式、噱头式的表面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