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之一月四日


今天是1月4日,1935年的今天,红军突破乌江天险。

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黎平扩大会议决定:中央红军北渡乌江,到遵义创建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中央政治局到遵义城举行会议,总结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和突围转移以来的经验教训。

中央红军入黔后,遇到的第一条江河是乌江。贵州险路难行,素称天险的乌江横在中间阻隔。当时贵州省主席王家烈集中兵力守贵阳城,军阀侯之担则坚守住黔北屏障乌江。此时红军身后还有国民党中央军10个师紧追,一旦渡江不成或迟缓,便会陷入背水作战的境地。

乌江是贵州第一条大河,发源于乌蒙山东麓,江水由西南自东北急速奔流,将沿途崇山峻岭削成陡峭绝壁,并把贵州划成南北两部。两岸山高崖绝,陡峭的山岩高达数丈;河床时宽时窄,水底暗流湍急。渡乌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有大木船,二有好梢公,三须是大晴天。

红军到乌江边时,三个条件似乎都不具备:大小船只早已被敌人掳去北岸,船夫难觅,渡江之时雪花纷飞。在此情况下,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二师、红九军团和红三军团分三路强渡乌江。

1935年1月2日,风雨交加,天气阴沉。早晨6点钟,长征红军的先遣团赶到了贵州省乌江渡口——龙溪,准备突破乌江,进军遵义城。

乌江的两岸全是悬崖绝壁,就像用刀子切过似的。江面宽约100米,江流湍急,水声轰鸣。要渡江是非常困难的,何况对岸还有敌人的严密封锁。团长杨得志和政委黎林一起到附近村庄调查。结果,别说没有船,就连一支木桨,甚至一块象样的木板,也被敌军抢走了。

红军战士们从村子里弄来许多竹子,扎成一丈多宽两丈多长的竹排,用来渡江。战士的踊跃报名争做渡江先锋。团长从前卫营里挑选出8名熟悉水性的战士,决定由他们先行试渡。8个战士每人都配足了武器弹药,没有桨就用竹梢、木板来代替。

1月4日,雾茫茫,对岸还在响着稀疏的枪声。8个战士跳上竹排,约定竹排到达对岸时,鸣枪两声作为联络信号。抢渡的战斗开始了。竹排缓慢地离开了岸边。但是,汹涌的江水把竹排冲到了下游,8名战士也被漩涡吞没。第一支竹排渡江失败了,风还在刮,雨还在下。杨团长和黎政委痛悼牺牲的战士,随后坚定地说:“一定要渡过去!”十几个战士又跳上了竹排,第二次试渡开始了。孙继先营长激动地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同志们,一定要渡过去。就是一个人,也要渡过去。全团的希望就在你们身上!”战士们一个个大声回答道:“我们要过去,一定能过去!”总结上次失败的教训,这次试渡选择下游几十米处水流较缓的地方。天色墨黑墨黑,起先还能听到竹片打在水面上的“噼噼啪啪”的响声,渐渐地,连水声也听不清了。经过几十分钟的奋斗。“乓!乓!”两声枪响就是渡江成功的信号,天险乌江终于突破了!第二天上午11点钟,红军先遣团全体指战员胜利地渡过了乌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