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冷学说及影响


一、全球变冷学说的发展演变

全球变冷全球变冷是气候发展趋势

全球变冷在20世纪70年代初曾成为学术主流。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气候“变冷说”一度成为主流,1971年丹斯加德等人发表的格陵兰冰芯氧同位素谱分析成果表明,地球气候有10万年轨道周期变化,其中9万年为冷期,1万年为暖期。按此规律,目前气候的暖期已接近尾声。日本气象厅朝仓正1973年撰文预言,地球将于21世纪进入“全球变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环境研究所布莱森认为,地球目前正在非常缓慢地进入另一个大冰河期。当时的“变暖说”以大气热污染为依据,其理论现在成为主流。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布朗大学专门召开的一次“当前的间冰期何时结束和如何结束”研讨会上,学者们举出实例证明,目前的地球气温已经在开始下降。他们表示从暖到冷的变化可以不足500年,如果人类不加以干涉,当前的暖期将会较快结束,全球变冷以及相应的环境变迁就会随之来临。会议的两位发起者甚至还向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信发出警报。这种“冰期将临”的观点一直持续了20年。

2008年,俄罗斯科学家哈比布罗·阿布萨马托夫持提出,地球在1998年到2005年度过了全球变暖的高峰期,全球变暖主要是太阳几乎在整个20世纪持续保持不寻常的高发光度造成的,现在太阳的发光强度正在逐渐下降,大约在2041年会降到最低点,正是这一点将成为地球显著变冷的原因,但海洋会推迟地球显著变冷的过程,全球变冷的高峰期将出现在2055年到2060年。哈比布罗·阿布萨马托夫现就职于俄科学院天文台,从事宇宙实验研究工作,主要对太阳进行观测研究。他认为全球变冷的主要原因是太阳活性发生变化。未来10年,全球变暖将逐渐停止,即使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长了4%。

二、全球变冷学说的相关预测

全球变冷全球变冷

正当目前有不少科学家都在热说“全球变暖”理论时,俄罗斯科学院普尔科夫天文台宇宙研究实验室主任哈比布尔洛·阿布杜萨马托夫持另一种观点:全球变暖之说纯属杜撰,而再过5年地球将会变冷这位圣彼得堡天文学家对气候的这种变化自有一番见解,并于近日将其观点发表在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上。

哈比布尔洛·阿布杜萨马托夫认为太阳光热或不热,完全遵循精确的活动周期,有11年活动周期和世纪活动周期,不久就会变冷。太阳微光世纪周期将始于2012年,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会下降,2050年达到最低值,平均将比现在下降1.2~1.3摄氏度。所谓全球变暖,一个世纪也只上升0.6摄氏度。阿布杜萨马托夫还举了1645~1715年的寒冷期为例,认为到新冰期即将到来。

塞纳河和泰晤士河的河面都结了厚厚一层冰,荷兰的所有运河都已封冻。俄罗斯人的祖先在第聂伯河和莫斯科河的厚厚冰面上赶集。俄罗斯得等15年左右以后才会发现太阳光线不足,冬天会变得更长和更冷。到2050年,其北部将覆盖厚厚的冰雪。白雪反射太阳光,将会变得更冷。

阿布萨马托夫说,全球变冷是由于太阳释放到地球表层的能量在慢慢减少。2008年,全球气温不会上升,也许会微微下降,因为太阳发光度处于30年来最低水平。全球变冷将起始于2055年到2060年,持续45到65年。即使人类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达到历史最高记录也不会阻止全球气温走低这一趋势。全球变冷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等问题,直接触及到地球80%居民的利益。

三、全球变冷的原因

阿布杜萨马托夫认为,不管是全球变暖,还是全球变冷,太阳都是真正的源头。他发现,太阳在整个20世纪是越来越亮,于是在100年间地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6摄氏度,正是这一数据成为全球变暖理论的依据,可从上世纪90年代初太阳就已不再烤得那么凶了。阿布杜萨马托夫还说,人们感觉不到这些,那是因为他们还在继续享受太阳积攒下来的余热。只是储备也总有告罄的一天,再过上一些年,温度自然就会下降。首先是海洋在积攒温度,正是由它来决定地球的温度。可据海洋学家说,从2003年起,海洋上面几层的水温已经开始冷却。

多半是因为太阳内部发生猛烈的热核反应,其光照不均衡可能与这有关。当太阳内部的温度升高和压力增大时,太阳就会“膨胀”,地球便会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最好到太空去研究这些细节,那样会方便得多。阿布杜萨马托夫还有一个依据:火星也是定期地变暖和变冷,而且时间同地球上一模一样。这是NASA不久前的研究成果。但红色星球上既没有火星人,更不可能有工厂、汽车和别的温室气体产生源。这就意味着,不管地球上的气候,还是火星上的气候,都是由太阳来左右。  

普尔科夫天文台的工作人员已经设计出一种特别的仪器,宇航员将在2008年将它带到国际空间站,从“天体测量学”的角度去测定太阳形状和直径的变化情况,这些数据会有助于更精确地预测出全球变冷的具体时间和强度。

四、全球变冷的时间表

阿布杜萨马托夫断定,太阳光热或不热,完全遵循精确的活动周期,有11年活动周期和世纪活动周期,不久就会变冷。太阳微光世纪周期将始于2012年,地球表面的温度将会下降,2050年达到最低值,平均将比现在下降1.2~1.3摄氏度。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因为所谓全球变暖,一个世纪也只上升0.6摄氏度。阿布杜萨马托夫还举了1645~1715年的寒冷期为例,认为到新冰期人类又该受冻。

阿布杜萨马托夫还有一个依据:火星也是定期地变暖和变冷,而且时间同地球上一模一样。这是NASA不久前的研究成果。但红色星球上既没有火星人,更不可能有工厂、汽车和别的温室气体产生源。这就意味着,不管地球上的气候,还是火星上的气候,都是由太阳及其多变 “情绪”来左右。

四、全球变冷比变暖更可怕

1988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组织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简称“气候小组”)。1989年,气候小组的研究认为,人类活动可能导致全球气候系统的变化。人类的活动导致了所谓"温室气体"在大气层的累积,这使得全球气温逐步上升。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他们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为此,国际社会进行了马拉松式的谈判和协商,订立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等一系列的协议。加上新闻媒介的推波助澜,全球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的一项共识,成为人们预期中的一场灾难。

但是,科学是不承认“协议”的。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如果没有点唱反调的勇气,兴许他就不会成为科学家。在全球变暖的问题上,世界科学界本身其实对此并没达成一致的看法。针对温室效应和工业排放,有两个不同的学术派别。支持全球变暖的一派,他们的预测主要是基于有关化石燃料的燃烧对全球温度影响的计算机模拟;而对立的一派,则更强调蒸发与降水的作用,他们认为温室效应将导致增加全球云层的覆盖,并使极区降雪增加,从而最终导致全球变冷。

也有的研究认为,全球平均温度变化与温室气体含量变化并不完全一致而是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变化密切相关。最近150 年中,由于工业排放,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全球虽然有变暖趋势,但是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断增加的趋势下,全球变暖的趋势被寒冷期中断过3 次(最近一次寒冷期在60 年代末70 年代初),这说明全球温度的增加不完全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加。

而在在过去4 000年里,曾有过4 次寒冷期(小冰期),每次寒冷期结束后,都会有全球变暖,这是气候变化本身的一种自然规律。由于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温度增加可能会使全球温度有所增加,但是不会改变气候变化的根本规律。

尽管对全球变暖的问题上学术界有不同的见解,但是大家都认为,无论变暖还是变冷,气候的剧烈变化都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灾难。而气候和环境的恶化往往导致社会的剧烈震荡乃至解体。这一点,已经被气候学、考古学、历史学等领域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所证实。

有研究表明,从新石器时代至清朝,中国气候温暖期与寒冷期周期性变化的过程,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两种生态环境较量与整合的过程。在温暖期,中国经济繁荣,民族统一,国家昌盛;寒冷期,气候剧变引起经济衰退,游牧民族南侵,农民起义,国家分裂,经济文化中心南移等。

事实上,气候变冷比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是更大的威胁。有学者对中国气候变化与社会发展演化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发现从唐末到清朝,气候变冷时期的战争发生率显著高于温暖时期,70%-80%的战争高峰期,大多数的朝代变迁和全国范围的动乱都发生在气候变冷时期。认为所谓中国历史的朝代循环以及大乱大治的交替,气候的波动变化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

参考资料:

http://hi.baidu.com/yao%CC%EC%CC%EC%BF%AA%D0%C4/blog/item/c9a402383db83ef83b87ce59.html

http://www.hudong.com/wiki/%E5%85%A8%E7%90%83%E5%8F%98%E5%86%B7

http://bbs.kkear.com/viewthread.php?tid=5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