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让27岁的年轻生命终结在讲台上?
徐晓
30日上午8时左右,位于重庆市江北区的重庆18中一位年轻男教师倒在讲台上,被送至附近医院急救后仍未挽回其年轻的生命。记者了解到,猝死在讲台上的教师名叫马洪伟,今年27岁,是重庆18中高中部的数学老师。(《重庆27岁男教师猝死讲台 生前长喊“工作累” 》2010-01-03 中国青年网 )http://txs.youth.cn/dxzx/201001/t20100103_1126509.htm
一个仅27岁的年轻生命,就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了我们。在2009年的年末发生这样的悲剧,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希望发生的。但它竟然就发生了,而且离我们是这样的近。我们都是教师,而且我们是同一个地区的教师,这种职业与地域的如此紧密的联系,使我对于这个年轻的同行的非正常离世有一种更为悲切的惺惺相惜心理。
更不愿看见马老师死去的是他的亲友,“马老师在家中排行老三,是最小的一个孩子。有一位在外校当老师的女友,两人感情很好,准备明年结婚。”一个年轻的老师的去世,带来的是他的亲友、他的恋人、他的同事和学生,以及更多的普通人的悲痛之情,这种悲痛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的。
如果马老师只是单纯的心源性猝死,我们悲伤的仅是生命的如此无常;但报道中的一句“生前长喊“工作累””却让我们要追问诱发死亡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教师工作累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一些重点中学。一个老师当班主任再上三个班的课应是常态,可这种超负荷的生存状态难道是正常的吗?是谁让27岁的年轻生命终结在讲台上?我以为,超负荷的工作加上巨大的升学压力,是马老师死亡的直接元凶。
巨大的升学压力可以成为杀人的凶手,我想起了2009年7月13日《钱江晚报》的一篇文章《初三毕业班主任之死》,开化县第一初级中学初三班主任丁利坚用菜刀割断自己的喉咙,他的死因是“梦到中考考砸大汗淋漓惊醒,抛妻别子如此决绝,疑与中考升学压力有关”。
不仅普通教师顶不住升学压力而自杀,就连校长也死于升学压力。乐清三中校长应泽平高考成绩不好跳江自杀。媒体在分析这两位优秀教师自杀原因时都小心谨慎地用了“疑与升学压力有关”。
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对优质教育资源几近疯狂的追捧,已使教师成为高压力高风险的职业。据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康调查结果显示,82.2%的教师感觉压力大,10个教师3个倦怠工作。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织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新浪教育频道对近9000名教师进行调查的结果。
当第24个教师节来临的时候,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腾讯网教育频道,对90964名公众进行了“中国教师健康状况调查”。调查发现,85.3%的人认为教师是一个辛苦的职业。
公众认为教师工作压力大,这一点在对老师的调查中得到证实。当很多行业都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时候,54.5%的老师每天工作8~10小时,26.2%的老师工作时间甚至超过10个小时,只有19.4%的老师每天工作时间少于8小时。(《9万公众调查85.3%齐声说教师真辛苦 教师压力大》2008年09月09日《中国青年报》)
事实上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多于上述调查。我们学校是一所普通高完中,近年来迫于升学压力,除了平时的早晚自习以及中午的午间自习,高三的老师甚至没有过个一个完整的周末。我的侄女在重庆一所最好的委属中学上高中,他们的班主任教重点班的物理,另外还要上两个班。三个班共有学生近200人,就是改作业,每天没有三个小时是不可能完成的。
马老师工作的18中,近几年声名鹊起,去年更是以考了7个北大清华为傲。但他们的成就是以时间加汗水加高价买来的复读生为代价换来的,更是以牺牲广大一线教师的健康为代价的!常听18中的老师讲,我们宁愿不要加班费,我们也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假日!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教育既然是努力的去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它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但我们遗憾地看到,许多地方和有一些教育,孩子已经没有童年,他们的学习充满了失败。我们不禁要问,如果我们的孩子和老师们没有幸福和快乐可言,这样的教育还有必要吗?
此言说得极是!马老师的非正常死亡为我们又一次敲响了应试教育的丧钟!让超负荷和折磨师生身心健康的应试教育见鬼去吧!还我们教育幸福的本来面目,因为,教师的幸福和快乐才是学生幸福和快乐的源泉,这也正是教育的本质。 舍此,我们还要教育做什么呢?
2010-1-4 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