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个校外教育论坛,开始请我去参加,我一向热心大学生的非课程教育,当然就很热心地答应了,然后他们又因故调整行程,我就不能与会了,所以我让一位同事代为参加,组织者就觉得与“规格”不符,所以婉言谢绝了。即使在我做《头脑风暴》节目的时候,规格实在是个困扰我们编导的大问题,但是我也能理解,大家都要求规格,而那些合乎规格的人就忙得不亦乐乎了,所以偶尔的代表也情有可原。这都是很经常也普遍的现象,人们在交往中讲究规格,在谈判的时候、在会见的时候、在出席的时候、在请客的时候,如果规格对等了就算是礼貌了,否则有点失礼,我如果不对等交往的现场太严重,则可能导致交易的断绝。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很讲究面子的,所以对规格的讲究就会格外严重一些,明白规格的存在、讲究规格的对应,也算是一项很重要的人情世故。
越是等级制严格的单位越是会讲究规格,这在政府部门、大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家族制的企业中就会特别突出,相反在文化单位、在艺术家群体中、在新经济单位,规格的讲究则缓和得多。如果我们不合乎规格,通常需要让有头有脸的人特别打招呼,或者以更有头有脸的人的代表才适合出场。我以前在机关工作的时候,职位虽然不高,但是以部委代表的名义也可以一样在地方政府的活动上坐主席台,道理就在这。而现在,我自己是不怎么讲究规格的,随便找个地方就能坐下来吃饭,倒是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你怎么会在这吃饭?”“没有大领导陪你么?”“你也坐经济舱啊?”可见,规格还可以用其他角度的方式发挥作用呢。在文化来说,自卑或者贫苦出身的人比较容易在后来讲究规格,反而是中产与小康家庭的人对于规格会无所谓一点。所以我们碰到太讲究规格的人,实在来说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君子,规格大致知道一点,不要离大谱,不周到的地方招呼打到也就可以了,也不要太把规格当回事。而如果因为规格而把正事误了就更不对了,因为我的观察是,够规格的人套话太多,而真能说东西的人很可能规格不够,所以有意思的世界也许是这两种人结合才好,这也是我在组合会议讲员与节目嘉宾时的一个重要原则。当然,如果有人在规格与能力方面两边不靠谱,那就没得啥说话的余地了。我期待有更多的人靠本事赢得规格,其规格也能有坚实的能力支撑,而同时规格能帮助自己接近更多的资源最终能有更强的能力,这样规格就不只是一个席位与样子货。
——此文是专供本人新书《青年社交家》的专文
昨日场景:上午出席欧美同学会理事会。下午出席搜狐家居新视角论坛,发表《生活方式时代的主题家居》演讲。
今日小诗
温差
夜雪在屋外面,
下得很大很大。
冷冷地看着冷冷的雪,
庆幸更暖的被窝,
更暖的家。
本周袁氏推荐小菜:姜汁肥牛
肥牛片四两,姜末放在捣蒜罐中捣成汁末,加淀粉少许、食盐酌量,与肥牛片轻拌。起玉米油锅,热后将肥牛片倒入,快炒五分钟后起锅可用。可以新鲜生菜片酌量佐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