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60年发展历程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即着手医治战争创伤和从事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中央政府提出“先生产,后生活”发展策略。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力有限,建筑活动的一般特点是规模小,进展快,造型简洁,很少装饰。某些建筑反映出现代建筑思想的延续。

          50年代初期,除了修复民房,建造简易住宅以外,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兴建了少量的工人新村,如上海曹杨新村,建筑布局依水就势,住宅经济实用。新村的规划和住宅设计都具有进步意义,是社会制度变革后的第一批新型居住建筑。鞍山工人住宅区、沈阳铁西工人住宅区等也是这类建筑的实例。在一些城市对道路和给水排水管网进行了整治,改善了市容和生活环境。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建设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建筑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完成 156个建设项目为重点的694个限额以上的建设项目,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五年内建成了房屋面积2664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9454万平方米,办公、学校、医疗等建筑4687万平方米。为适应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需要,建筑工程部所属的设计院均改为工业建筑设计院。在这个时期,工业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队伍基本形成,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很大提高。建筑设计完成了向工业体制的转化,民用建筑设计水平大有提高,设计开始注意功能和经济的关系,并在建筑形式上进行新的探索。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1958年9月,为迎接建国十周年,中国政府决定在北京兴建国庆工程。到1959年10月,全部完成了这些工程,通称为“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迎宾馆(钓鱼台)、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大厦。国庆工程是一次创作高潮,代表了当时设计和施工的最高水平,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代人的伟大信念,对全国的建筑创作有重大影响。

          全国各地在“大跃进”期间也完成了一些建筑佳作。上海闵行一条街的建设,运用了“先成街后成坊”的原则,首先落成沿街建筑,形成完整面貌,广场周围建筑物高低错落、色彩鲜明。

          城市住宅在50年代末就已经呈现出紧张的势头。各建筑设计单位、学术团体为此作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提出许多解决方案。1961年12月中国建筑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专题讨论了住宅问题并举办展览,但由于条件所限,住宅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农村住宅及其他农村建筑也受到重视,1963年10~11月召开了农村建筑设计工作座谈会。

          “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建筑领域同样也经受了一场浩劫。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作用遭到了彻底的否定,几十年积累起来的设计力量和大量资料蒙受空前的损失。这种状况直到1978年才开始扭转。

          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新时期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每年建造的城市住宅面积减少到 1000万平方米。1978年住宅竣工面积为3752万平方米,1980年增至1亿平方米,1984年又增至12354.3万平方米。1979~1984年,全国城镇共建成住宅67212万平方米,占1950~1984年35年建成住宅总面积为120380万平方米的55.8%,做到了新帐不再欠,旧帐逐步还。1978年人均住宅面积为3.6平方米,1984年增加至4.77平方米。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80年代出现了中国建筑史上第一个营造高层建筑的热潮。高层办公楼主要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和经济特区,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国际大厦、上海联谊大厦、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

          从1998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商品住宅时代。住宅建设和商品住宅开发乳脱缰了的野马,发展速度惊人,开放型规划设计模式引入了国外的因素,在形式上和开发模式有众多的突破,使中国住宅打破了封闭式的禁固状态,取得了飞快的发展。

(中国房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