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新婚之夜的婚姻却永葆新鲜
文/胡磊
曾经看过一篇调侃中国人在新婚之夜做了那些事儿的文章,把新中国各个阶段都作了总结,读来饶有风趣,后来介绍给朋友张兄看,他是60后出生的客家人,在88年结的婚。那时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中国人的观念有了很大改变,特别在男女关系上不再像以前那样拘泥,但也不是现在那样开放。张兄看完后,我问他新婚之夜有没有如文章描写的那样既害羞又猴急,张兄哈哈一笑,回忆了一阵,向我讲述了一个60后的新婚之夜是如何在折腾中渡过。
张兄说:到现在他也搞不清那晚才算新婚之夜?是领证的那天晚上?还是在老家办酒席的那天晚上(领证后半年)?还是第一次在一起的那个晚上?可不可以多一个选项?
张兄说:我们都把领证的那天当做结婚纪念日。所以只记得领证那天,我们还买了好多的喜糖,以为在到领证的地儿要分糖(第一次结婚没经验)。一起去了区政府的民政办,排队人很多(弄得跟现在去银行存钱一样),那时的民政办,一边是领结婚证、一边是领离婚证的,所以,来办证的人脸上的表情反差太大。不过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心情,回来坐在公交车上,我就记得自己一直傻笑,老婆也看着我傻笑。晚上跟平常一样没有什么特别的,没花、没钻戒,晕死!就这么着就把自己处理了。
在我老家办酒还拜了堂。我是身着西装,头戴礼帽还插了帽上插着金花,身上绑了红花,老婆是红色的一身尼子裙子,胸前挂了好多东西,比如银元、炒熟的豆子、花生、莲子、红枣、米等等。也不知道我们客家人的传统习俗怎么那么的不一样,电视里拜堂应该是白天或晚饭前吧。但我们是半夜12点!听说是因为新人所以要在新的一天开始的时候拜。我们是大老远回来的所以不存在什么接亲啦,老婆被蒙着头被人牵着绕村子走了一圈,算是接亲的意思。我的天哦,年边的半夜可想是多冷呀,走的都是石子路。拜堂的地点是在祠堂不是家里的厅堂,拜的不是父母是祖宗的牌位。还有跪的东西很有特点。不是别的,是我们自己晚上睡觉盖的被子。从正门进的祠堂,出来是从侧门出来,回去也不能走来时的路,其中意思我也没细问。回到家里,父母都已经睡了,说是在天亮前不能见新媳妇,说是见到了会不吉利,以后会不和。折腾了一夜老婆先去睡了,我则被拉住喝酒什么......别人的新婚之夜是如何渡过?我就不知道,但我自己是到现在还没弄清楚哪天才算新婚之夜!......
听完张兄的叙述,我呵呵地笑了起来,他和媳妇到现在还搞不清那一夜才是新婚之夜,但却一点也没有影响他们的感情,在认识他们夫妻的朋友口中,张兄夫妇绝对是一对模范夫妻。张兄最后的一句话,令我若有所思:
只有学识体谅与宽容的婚姻,每夜都是“新婚”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