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金融与资本市场研究中心主任 谢百三教授
转眼之间2010年开局第一周过去了——“风云多变”,形势变得扑朔迷离。
相当多的经济学家、专家学者们在新年前夕,对2010年抱有很大的期望,即使悲观一点的人也认为今年股市会先高后低,呈倒V字形状态,即先冲高,再在二、三个月后缓缓回落。而乐观的人则上看3800—4200点甚至更高。然而,开局第二天,A股大跌,向兴冲冲的人们泼了盆冷水;周二反弹后,周三、四继续大跌100点(深市雷同),周五继续大跌到3149点,才出现再次反弹。银行股的旗帜招商银行在2009年最后一天大涨1元,冲高到18.10元,成交增加2倍,(人们在迎接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之到来),结果新年前两天,大跌到16.68元,成交很大,有主动出逃之嫌。房地产股的代表万科也走势不好,阴阴下跌,去年这么大一个牛市,它从2007年底的40元大跌到4.80元(复权后为7.7元),至今还在10.3元(复权后为16.5元)一带徘徊,房地产板块普遍走势不好,如深长城、中华企业等等。而银行、房地产两大板块权重起码在50%~55%以上,(银行就在40%左右),而与房地产、银行有关的板块,企业又多之又多,这就拖累了大盘走势。
究竟发生了什么?
第一. 货币政策在坚持“适度从宽”下,有可能略略收紧
经过2005年到2007年末的大牛市及2008年的大熊市,人们对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股市之影响有了切肤之感。它竟然可以让股市涨6倍,跌75%以上,也可以使房地产市场大起大落。
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度工作会议6日落幕,会议的公报称:2010年央行将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信贷总量的适度增长。(政策目标是)既要保持足够的政策力度,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稳定价格水平,有效管理通胀预期。密切跟踪国内外经济运行形势,“适时适度调节”。还要“尽量使贷款保持均衡,防止季度之间、月度之间异常波动”、“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窗口指导,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促进……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去年主要靠消费、投资,出口是负的)、“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特别讲到,“资金主要用于在建、续建项目,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的贷款投放”。
会议一再强调要“防范信贷风险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止变相使用银行贷款作为项目资本金”、“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变化,严格执行有关房地产信贷政策”。
会议还指出:要大力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稳定股票市场运行。
会议还说:要促进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继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推动开展港澳人民币业务,促进海峡两岸开展实质性金融合作。
——总的感觉是:坚持适度从宽货币政策,但更强调“针对性与灵活性”;更强调管理“通胀预期”;强调“窗口指导”。强调“支持在建项目,而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更强调金融风险之防范,坚决执行有关房地产贷款政策,此外,农业银行改革在加快(应该在向“上市”方向发展)。此外,支持稳定资本市场发展,但无具体内容。(担心会议精神会引起股市波动)
总的感觉是在坚持“适度宽松”下更强调“适度”,有略略收紧之感。权威人士估计今年新增贷款约为7.5万亿,(而去年是9.5~9.8万亿),下降了24%。(但仍比2008年的4.9万亿宽松。)“今年流动性管理将加强,必要时回收力度将加大。
这种货币政策的细微而又明确的变化,使一些战略、长线的基金、券商等出现了担忧与不安,很快在市场上作出了反应。
第二.“物业税”空转试点突然推向全国,对房地产当头棒喝
本周另一件影响很大的事是:国家税务总局决定今年将原来在几个大城市空转试点了六年的“物业税空转”推向全国。虽是空转,股市立即作出反应,先大跌,但后来在市场本身要求下反弹(成为再次出逃机会),但周三、四、五再大跌。
“物业税”如征收,将对房地产市场及银行带来极大的冲击,可以说是对去年年尾越炒越高越炒越旺的“房地产热”的当头棒喝。如真的从空转变成实转,则极可能捅破房地产泡沫,使它一蹶不振,并造成银行大量呆坏账。
“物业税”在国外有50多国实施,150多国未实施。它实际上是对居民拥有的物业,主要是指房产及房产下面占有的土地征税。原来空转试点的几个城市有多种方案,如,美国方式即对每套房子征税(0.8%—3%,即100万的房产每年征8000到30000$的税);韩国方式,即第一套房征得少,第二、三套越征越高的累进税,主要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投机。无论何种方式,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冲击都会非常大。试想,上海每家的房子旧的都在150—200万以上,新的在200—300万以上,如果每年征1%,即1.5—2万(新房为2—3万);而户均收入仅8—9万,人们能接受的了吗?如果第二、三套征税,第一套不征,必然造成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家庭的假离婚,非法同居。(珠江三角洲有城市规定一户可使用一辆摩托车,就有夫妻假离婚买两辆车的)中国人多数不富,只好以对策对政策,并会鼓励儿子、女儿早恋早婚早买房早分房,以避此税。更重要的是,中国房产下面这块地是借用70年,而房子是会越用越旧的,会贬值的,物业涨主要是土地在涨;没有土地,就没有西方国家的真正含义上的物业,借来的物业,如何征税?现在房价这么高,2.5—3万一平米,里边已有70年的土地使用费了,这里不已包含了部分物业税吗?是否有重复征税之嫌?此外,以后上海的小孩(独生子女),都会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那里继承又一套房,是否老人一去世,就加征物业税?
此外,货币政策从宽,房地产就大涨(如2009年,上海多处涨40%—50%);货币政策从紧,房地产就大跌(如2008年,上海多处跌20%),如何估值,是否一年一改税,让谁来估值,有这么多人力吗?他们会公正吗,会寻租吗?原来已交的高额土地使用费和房产税怎么办?农村与中小城市征不征?怎么界定?等等,等等。总之,此事很复杂。虽然是空转,但毕竟推向全国城市了,还是很有威慑力的,故对房市、股市压力很大。
第三. 乱捅泡沫会造成多年经济萧条,要慎之又慎
本人对房地产大涨狂涨也极为反对,一家几口人,辛苦劳作20—30年,存款30—100万,想买房的,一下子涨到200万,存款全部吞没了。老百姓怎么不急不怕呢,小孩在北京、上海读大学,毕业后早晚得买房,一涨上去就没希望了。
没有一个国家这么多城市的男女老少在买房、抢房、炒房的。
但降温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要用保守疗法,不能用休克疗法。复旦一位教授说过“凡是捅破泡沫的绝没有好下场。”我加三个字,“凡是鲁莽地捅破泡沫的绝没有好下场。”
香港1997年7月回归时,捅破了房地产泡沫,房价大跌60%,跌了三年半,结果经济一片萧条,(GDP是负增长),大批员工失业,社会出现动荡。直到2001年中央政府救助,恢复了一些炒房政策采暖过来。
日本1990年在银行提高利率后,不经意之间捅破了泡沫,房地产大跌,结果经济冷却了20年,至今起不来。原来与德国两只“经济大老虎”变成了极为萧条、失败的20年,终于在2009年辈中国追上,沦为世界第三。
总之,房地产狂炒泡沫化不对,鲁莽地捅也不对,特别是经济刚刚复苏之际,还很不稳定之际,一旦全面冷却,则地方财政赤字增大,地方政府借款还不出,银行大批呆坏账,19—40产业被拖累,……,又是大量人失业,2000万民工回农村,会人心惶惶的。
笔者建议要好好研究,用系统工程之方法,稳步地,小心翼翼地降温,不涨或少涨。对于泡沫,要慢慢放气,不要用针去刺。就像重症病人,要用安全、温和的办法去调理,治疗,不能用猛药。结果病除了,人也完了。总之,小心小心再小心。而且要有经济将冷却多年的精神准备与物质准备。
【关于股市:由于物业税还是空转,还要等各地反映,加之1—2月份放贷会较多,此外,国家、温总理都希望股市能走好,因此,一月新股发行高潮过后,应该还会有一波行情的。希望我们的这种愿望能成真。投资者仓位要控制好,高抛低吸才对。】
注:本文写作结束的时候,传来了国务院关于同意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消息,这是一件好事,有利于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但是股指期货本质上不会改变股市的中长期走势,但对近期的大盘走势会有明显帮助,大家要注意股指期货带来的结构性变化,即权重的蓝筹股会得到各方面的关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