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众议院29日以348比79的投票结果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案》,旨在对所谓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这一做法被认为是近期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的体现。(9月30日中国新闻网)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分工细化,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联系更加紧密。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手段是价格机制,通过市场交换,不仅可以互通有无,增加享受,而且,日益扩大的市场范围与专业化分工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一书开头,便讲了制造扣针的例子。从拉直铁丝开始到最后成扣针,一共有12道程序,一个劳动者12道程序全部做下来,一天制针最多20枚;如果分由10个人分头制作(少量程序可兼任),一天能制成针4.8万枚,一人一天可成针4800枚,专业化分工生产力提高了240倍。
可以想象,要是只在一个小村落,需求与交易范围有限,一年下来,怕是4.8万枚针也用不光。要是交易范围扩大到一个镇、一个市、一个国、全世界呢?需求与交易数量就可以大大提高,交易范围的扩大,专业化分工才有可能与必要。
像税收、交通、技术、信息、制度等等的改革,能极大降低负税水平、交通费用、生产成本、信息费用与交易费用,从而扩大市场范围,促进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又再次提高生产力,降低成本,扩大需求,进一步扩大市场交易范围。市场范围与专业分工如此良性循环,才成就我们今天的生活水平与福利享受。
美国人因为汇率问题,而提高对中国的关税,无疑将阻碍市场范围扩大,阻碍专业化分工。本来美国的消费者,可以自由选购大量优质价廉的中国货,现在加了关税,消费者不得不选择性质较差,价格较贵的物品。对中国企业,本来可以发挥比较优势,生产物品,赚取利润,如此一来,没了市场,少了生意与利润。
增加关税的获利者,一是美国政府,多了税收;二是有关美国企业,减少了同业竞争,可以赚到以前没有的利润。但他们就像花盆里养大的树木,不经历风雨,没有持续的竞争,不会有持久的创新与改进,无法长成具有竞争能力的大树。
如果把美国消费者、生产者、政府与中国企业各种利益与成本加在一起,经济学供求分析告诉我们,总的好处明显是下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