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日前报道,万庆良调研保障房建设,称广州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租房建设,到2012年建公租房1.5万套。全文如下:昨日,广州市市长万庆良到金沙洲新社区调研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情况,牵头督办民进广州市委关于《改善供给方式,完善我市住房保障体系》的提案。他表示,市政府计划在2010-2012年共建设公共租赁住房1.5万套,其中今年开工建设0.8万套。
万庆良表示,自2006年以来,全市共建设保障性住房4万套近300万平方米,今年又陆续新开工建设4万套约300万平方米,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市保障性住房达到8万套。
他表示,要加大公租房建设力度,11月底前完成“夹心层”住房情况调查,切实摸清“夹心层”人数、住房状况、住房需求,并据此制定公租房建设规划。继续加强公租房相关政策研究,逐步完善公租房管理办法。抓紧开展公租房建设扶持政策研究,尽早出台支持政策,推动公租房建设。创新公租房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租房建设。
万庆良表示,保障性住房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廉租房严格控制在 50平方米以内,经济适用房严格控制在60平方米以内,即将出台的公租房也限定在60平方米以内。此外还将严格执行住房保障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尽快实现住房保障部门、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民政部门、社保部门的数据共享,提高住房保障资格审核的准确性。
信息时报日前报道万庆良督办政协提案率队赴金沙洲调研保障性住房,公租房限定60平方米以内。全文如下:29日下午,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万庆良为督办市政协第1020号提案内容,率领相关区和部门主要负责人赴金沙洲调研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情况,并走进保障性住房住户家中进行慰问。
29日下午,万庆良一行在视察完金沙洲保障性住房小区之后,还来到廉租户郭女士的家里对她进行慰问。郭女士一家以前是住在越秀区建设新村的双特困户,三口之家住在只有8平方米的政府公房里,一住就住了几十年,直至2008年才搬到现在的房子。郭女士现在住的是一房一厅,使用面积有35平方米,“现在对政府还有什么要求没有?”万庆良对郭女士说,“有什么要求就提出来,我们会尽量帮你们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困难。”
而在随后召开的现场会上,万庆良对8月10日他对保障性住房项目调研时布置的“作业”进行一一检查。“完成了的要表扬,没有完成的要批评。”对于个别单位未按时全部落实,并承诺在10月10日内完成,万庆良说:“到10日再搞不好,让负责人直接来向我汇报。”
此前,也有人提出去年销售的经济适用住房存在部分套面积偏大的现象。广州市国土房管局局长、广州市住房保障办主任李俊夫解释说,这主要是这批住房是按照2007年以前国家经济适用住房90平方米以下的控制标准建设的。他表示,目前,广州市的廉租房将严格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经济适用房也严格控制在60平方米左右,最高不超过70平方米,而即将出台的公租房也限定在60平方米以内。李俊夫表示,公租房建设将以“政府组织,社会参与”为原则,制定政府直接建设和引入社会力量建设两种模式,租金根据收入差别和市场情况分档收取。
李俊夫介绍说,目前在建的项目中,30~40平方米、40~50平方米、50~60平方米、60~70平方米的户型均基本上都是1∶1∶1∶1的比例。他表示,下一步,还将更加注重设计环节,根据保障对象家庭人口组成、代际情况、承受能力等。
点评:从这两篇报道我们至少可以读到以下几点信息:
一是广州市领导已经开始高度重视公租房建设并亲自过问和参与这项工作的政策制定和制度建设。而之前这项工作主要是由住房保障办来负责的,国土局和市委市政府只是听听汇报,并没有直接参与这项政策的制定和研究。不知道是否与我的建议有关,报道是称万市长是前头督办民进广州市委有关提案。其实这项工作国家已经出台指导意见,是一项十分明确的亟待执行和落实的工作和政策。不晓得为何还要民进广州市委的提案才能推动执政党本应尽快落实和执行的工作和政策?但做总好过不做,当然也更好过采取“挂羊头卖狗肉”的方式阳奉阴违地对付中央关于发展公租房建设的政策精神。
二是对公租房工作万市长和房管局李局长已经表示要抓紧制定公租房建设的扶持政策研究,推动公租房建设;还表示到2012年广州市要建设公租房1.5万套,面积限定在60平方米以内。但不清楚,这1.5万套是否政府主导建设,为低收入内夹心层解决的所谓的“公租房”,即为买不起经适房、租不起廉租房的人提供的,而不是为中等偏下收入、买不起商品房又享受不到保障房政策的真正的夹心层提供的?要还是这样依然无异于“挂羊头卖狗肉”,外夹心层的中等偏下收入购房者依然只能“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
三是李局长介绍广州公租房将实行“政府组织,社会参与”的原则,制定政府直接建设和引入社会力量建设两种模式,租金根据收入差别和市场情况分档收取。但从报道来看,万市长似乎并没有表示政府也会直接参与为外夹心层建公租房,他只是表示要创新公租房投融资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租房建设;而李俊夫局长表示的意见可能还不能算作广州市政府关于公租房发展的意见,而且李局长的意见对于公租房的适用对象的界定其实也是含糊不清的。如果也是政府主导的所谓的“公租房”是专为内夹心层提供的,而外夹心层依然要全部由社会力量来建房解决的话,那其实与之前征求意见的“挂羊头卖狗肉”的方案还是没有什么两样。
人民日报9月13日发表长篇专题报道:解析公租房建设“重庆模式”,该文高度赞扬了重庆市委市政府在发展公租房方面的政策和做法。摘要如下:
——未来3年,重庆市将建设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解决50多万户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这其中既有实体的工程建设,也有完善的制度规范,有人称其为公租房建设的“重庆模式”。目前,全市公租房建设实际开工已超过1000万平方米。
——在重庆设计的“双轨制”中,公租房建设是最关键的一环。重庆未来若干年将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从今年起的3年内每年建设1000万平方米。后几年视社会需求再建1000万平方米或更多面积的公租房。
——“我们积极探索城市住房供应‘双轨制’,对住房制度进行必要完善。”重庆市市长黄奇帆介绍说,重庆的基本思路是:30%-40%的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由政府提供的公共租赁住房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的安置房予以保障;60%-70%的中高收入群体由市场提供的商品房解决,并对高端商品房和投机性炒房采取相应的遏制措施,形成“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的制度体系,逐步实现住房保障的全覆盖。
——“重庆模式”已经引发人们对于解决中国住房问题路径的诸多思考:其将为公租房建设与管理提供什么样的新经验,将为住房制度改革和完善带来什么样的新思路,将为民生改善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探索什么样的新模式?
相形之下,广州在公租房建设的政策落实和制度建设方面明显落后一大截。不仅思想高度存在巨大差距,就连目标也相差甚远。就算可能是“挂羊头卖狗肉”的目标,三年后的也才建设1.5万套公租房,仅仅是重庆市三年发展目标的不到1/30,也就是说重庆的发展目标要比广州的目标高出33倍之多。差距之大,毋庸置疑。
其实,在住房制度建设方面广州原本一直是走在前端的,几年前已经提出要构建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即保障性住房、政策性住房和市场化住房供应体系;近期还明确提出“保障低端,支持中断,放开高端”的发展原则。这些理念和观念本来是要比重庆还先进的,只可惜在中端部分未能落到实处。而重庆提出“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约束”制度体系,虽然明显有借鉴的痕迹,而且在逻辑和层次方面也不太清晰和严谨,但却十分得民心。
希望广州能保持改革进取的传统作风,继续在探索住房制度建设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近期广州在公租房政策和楼市维稳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失误,甚至因此而引发二次调控和人民日报对重庆公租房模式推介(对重庆模式的肯定就是对广州模式的否定),这对广州楼市的发展可能会带来一些冲击和影响,不知道还能否亡羊补牢、迎头赶上。向重庆模式看齐并不是也要建50万套、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而是要有以民为本、为民解忧的抱负和理念。
2010年10月1日
相关链接:
人民日报:解析公租房建设的“重庆模式”
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2010-09/13/c_125447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