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章
经济结构与经济机制的形成
上述,我们了解到,经济结构的存在与发展、转化是需要能量的。那么,经济结构中的能量又来自何方呢?笔者以为,一是来自于组成内外经济结构的经济物质的本质、性别差异,一是来自于组成内外经济结构的经济物质的本质、性别矛盾。具体地说就是,经济物质的本质、性别差异是经济结构事物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经济物质的本质、性别矛盾是经济结构事物得以发展、转化的物质基础。
为什么?因为具有本质、性别差异的事物之间是相互吸引的、对应的、和谐的;具有本质、性别矛盾的事物之间是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否定的。那么,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是吸引的,对应的、和谐的而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又是排斥的、对立的、否定的呢?就要看组成结构的事物是差异的关系,还是矛盾的关系了。如果是差异的关系,那就是对应、吸引、和谐的关系,否则便是对立、排斥、否定的。
这样一来,结构事物便产生了运动机制。如此,也就说明了,所谓的运动机制也就是组成结构事物的物质的本质、性别差异与本质、性别矛盾,有时候,笔者也把这种不同的关系——对应的或是对立的关系,称为事物、物质的运动源泉。当然,笔者也不反对把这种关系理解为事物、物质的动因。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所谓运动机制并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运动,它仅仅是事物运动的条件,就像我们不能把发动机当作运动中的事物一样,而只能把发动机理解为是一种可以产生运动的装置。换句话说,我们要想使发动机或者运动机制运动起来,尚需要他种物质能量的介入、释放或者说转化。
其实,任何一种物质要运动起来单靠自身的力量都是无法实现的,都需要有外界能量的介入、释放与转化,经济事物的运动当然也不会例外。但是,我们需要搞清楚的是,是否存在运动机制,运动机制的好坏对于事物的运动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因为同样的能量物质,在一个比较好的运动机制里面和在一个有重大缺陷了运动机制里面,所释放出的能量的大小和多少存在巨大差异,不可同日而语。
为此,为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发挥现有人力与物力的作用,我们不仅需要对经济事物的结构进行研究,同样也需要对经济物质的运动机制进行研究,因为它们关系到在同等人力与物力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经济物质运行质量的问题,关系到企业、地方、国家、区域、世界经济运行质量的问题。
那么,经济机制在什么样的状态下运行质量高而在什么样的状态下运行质量差呢?于是,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导入一个新概念,那就是“经济运行的和谐程度”,笔者把它简称为“经谐度”。大家知道,对于一台发动机来说,各种部件磨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它的动力的大小与性能的高低,而磨和的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便是各种部件之间配合的是否和谐,有时也理解为抗磨、抗压能力。
对于宇宙来说,和谐就是在引力与斥力相互作用下,星云、星系、星球按照各自的轨道运行;对于地球来说,和谐就是有机物与无机物的一种媾和,从而产生蛋白质、藻类和生命;对于生物物种来说,和谐就是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与协调性;对于生态与人类的关系来说,和谐就是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共存与共荣;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和谐就是生产力的发展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对于经济来说,和谐就是能使各种有限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对于市场经济运行来说,和谐就是供求关系的持续平衡而不是“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对于国家经济建设来说,和谐就是税收的不断增长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来说,和谐就是“能动亏损”与“持续盈利”相得益彰;对于企业的效益来说,和谐就是“亏损差异”的积累、吸引、渗透与转化;而对于家庭来说,和谐就“家和万事兴”……
当然,光有和谐而没有矛盾、对立的事物也不成,因为这样同样也不符合辩证法,否则,我们也不要不期望宇宙,人类、经济,市场、企业、产品有什么新气象了。也就是说,某种形式的运动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就需要变革,因为只有及时地进行变革才有可能改变固有的结构、机制和运动状态。
第09节
经济运动结构的形成
传统经济管理理论的最大弊端是成果始终滞后于已经存在的事实和实践,且它已经毫无置疑地成为世界、国家、地方、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致病因素。由于传统经济管理学不能为经营管理者提供未来经济事物、物质发展状态、趋势的准确信息与预测,因此也就造成对世界、国家、地方、企业的经营管理始终也无法跟上业已形成的事实,也就更不要说超越的问题了。人类为什么就不能像对运行于磁场内的磁悬浮列车一样来对同样运行于经济场内的经济事物、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进行管理?
一、什么是经济联系、经济关系?有什么本质特征?
经济事物与经济物质当然是不同概念,否则,笔者也就没有分别论述的必要。那么,两者的不同又表现在哪里?笔者以为,两者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经济事物是由经济物质构成的,表现的是不同经济物质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当然也有对立的事后,因为对立是对应的“特例”。我们知道,不同经济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而不同的经济物质的存在与运动状态又会构成不同的经济事物的状态。
(一)什么是经济联系?有什么本质特征?
能够与经济产生联系的事物、物质可谓大也,深也,广也,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东西都会逐渐加入到经济事物、物质的行列。但是,这并不是说只要是事物、物质都能与经济产生联系。即便都能够产生联系,但要把某种联系上升到经济、管理学意义尚存在一定距离。
1、什么是经济联系?是怎样产生的?
谈这个问题之前,需要首先阐明一个道理,那就是人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经济物质或者说人是构成经济事物的一种重要的元素。也就是说,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人排除在组成经济事物的物质的行列之外,否则一切关于对经济事物、物质、联系、关系的认识都是错误的和缺乏科学性的。或许有人会说,这一点谁都知道,用不着你来告诉我们,如果没有人,不要说经济,一切的一切都将失去意义。
这话说得有理,不过也有它无理之处,那就是,——人绝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无所不能的。“人定胜天”可以写在文章里,可以写在戏词儿里,但肯定不能把它当作真理。有一句话笔者一直想把它说清楚,那就是,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社会生产力当作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因为不管是物质还是财富都不是人类创造的。这是由于,不管是物质还是财富都是客观存在的而绝不是后天形成的。
至少,我们应该承认,物质就不能说是人类创造的而是先天就有的。至于说财富,那就更是客观存在的了。什么叫财富?财富就是有用的物质。可是,笔者却要问的是,有那一种物质是没有用的呢?君不知垃圾还是一种“尚未找到用途”的资源?连垃圾都是一种资源,难道还有不如垃圾的物质吗?显然我们找不到。那么,这又说明什么?说明作为物质,财富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
那么,人类都做了点什么呢?笔者以为,人类的作用就是物质财富固有的作用揭示出来,或者说给它们赋予了不同的用途。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人类创造的是相对意义上的财富。关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给予充分的认识。当然,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该承认人和人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因为人也具有作为财富的本质特征——可以多次使用并能为使用者带来利益(通过使用价值与价值表现)。
那么,什么又是经济联系?笔者以为,它是指能够与人类创造相对意义上的财富有直接或间接意义的一种存在与运动状态、运动趋势。就是说当某种事物、物质的存在与运动可能与经济事物、物质发生关联时它们便是与经济具有了联系的东西。显然,这是个十分宽泛的范畴,因此我们就需要对经济联系予以科学的分类,以确定其联系的程度。那么,经济联系是怎样产生的?显然与人的认识有关。
2、经济联系的本质?为何体现为认识程度?
笔者以为,经济联系不同于哲学意义上的客观联系,因为客观上的联系不一定具有经济意义,否则也就不需要“人类的劳动”了。当然,这也不是说,只要是客观联系就不具有经济意义,而是说客观联系未必都能够被人类认识到,也未必就能够作到。比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取得。可是,却总有那么一些人、企业、国家全然不理会、不顾及。
比如如果圈世界各国都能履行《京都议定书》的话,那么对于整个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事情,可是,像美国这样的经济大国、强国却以种种理由拒绝在上面签字。这说明什么?说明是否具有经济联系因人、因企业、因国家而异。这还说明了,是否于经济有联系与人的思维、认识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当然,这也不是说美国人就认识不到这一点,而是说他们的认识未上升到这一高度。
于是,一种新的、脱离客观的和不负责任的经济联系便产生了,那便是狭隘的或者说狭义的经济联系,表现在只与自己联系而不与别人联系,只与狭隘的利益联系而不与广义的利益进行联系。甚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还美其名曰“符合本国、本民族的国家利益”。如此,谁又能说国际恐怖主义组织不是在维护他们自己的利益?可见,两者没什么区别。
试问,那些不顾人民的死活往江河湖泊里倾泻有毒废水的企业和个人与恐怖主义有区别吗?回答显然是“没有”,也就更不要说由于他们的不耻行为给下游城市、人民造成的经济损失了。为此,为了国家、民族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国家领导人、企业家、管理者就需要站得很高很高,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此也就更充分地说明,经济联系的本质就是人的认识程度。
包括人类劳动在内的物质形式要想具有经济意义,一个充分而必要的条件是它必须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一点是肯定的和无庸置疑的,可是我们又找不到一种没有使用价值与价值的东西。关于这一点笔者已经在前面的文章中讲过。否则,如果不了解这一点,那么我们就很难认识到物质的经济意义与经济价值之间的关系。换句话说,正是由于物质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所以才可能成为经济事物。
(二)什么是经济关系?有什么本质特征?
事物因组成它的物质关系而存在,并因组成它的物质关系的发展而发展。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存在与运动状态都是由于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关系决定的。这是由于,有了物质便有了结构,有了结构便有了关系,有了关系也就有了存在与运动机制,有机制同样也就有了事物的存在与运动状态、趋势。
1、什么是经济关系?是怎样形成的?
经济关系讲的是组成事物的经济物质业已存在的关系和可能要形成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经济关系是对应的而不是对立的,因为对应是存在的基础而不是转化的基础。人类对事物的认识首先是从存在状态开始的,然后才能再去认识它的运动状态、转化状态。至于说对发展状态与运动趋势的认识那就更是以后的事情了。比如,我们对事物的认识首先需要搞清楚它是什么和不是什么的问题。
人类在认识事物之前,首先需要确定的一个问题是它是什么。不要以为这是个非常简单的和非常容易搞清楚的事情。严格地说,人类迄今为止也不能把一些事物的本质、性别、质量、能量等问题完全彻底地搞清楚,因为迄今为止的人类的所有的科学技术均尚未能攀登至这一高度,充其量也就了解个皮毛而已。笔者并没有想贬低人类的作用与智慧的力量,而是说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层次实在是太可怜。不要说对时空的认识、宇宙的认识,就是对人类自身起源问题的认识层次也是不敢恭维的。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很具体,表现在不能超越具体、超越一定的范围与层次,尽管哲学所指的物质是一个抽象的物质,但它依然是具体的、有内涵的。不知道哲学界为什么给“实在”起了个“物质”的名字,我看是想给它划定一个层次与范畴,否则就不好给物质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于是,便有人把物质概括为存在与运动。可是,他们却忘记了存在、运动是包括人类思维在内的一切事物所共有的属性而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不存在和不运动的事物,如此,传统哲学所讲的那个物质就成了“超物质”。
就算是个百分之百的布尔什维克,也不能把物质简单地理解为是存在和运动,因为绝对存在、运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在客观世界中,没有被抽掉内涵和外延的“物质”,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宇宙算大的了,可是,它是有一定范围与层次的,原子算小的了,但它同样有一定层次与范围。如此,又怎么能说物质就是存在、就是运动呢?如此,又怎么能区分出物质、意识的界限和它们的联系?
经济关系讲的就是组成经济事物的具体的经济物质与经济物质之间业已形成的和可能会形成的那种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当然是由组成经济事物的物质的本质差异、性别差异和它们的质量差异和能量差异的积累与负积累决定的了,体现为各种经济物质的使用价值的大小与多少,因为它们的价值均是由它们所隐含的使用价值决定的。而要搞清其关系,首先要搞定它们究竟是什么。
2、经济关系的本质?为何体现利益的驱动?
我们知道,从大方面来看,经济物质主要是由资源、财富和资本三部分构成。显然,作为一位经济工作者、管理者起码应该认识和了解的事情,而能够将它们准确地区别开来,又是一件必须要做到的事情,因为区别是联系的基础。比如,我们知道,资源是已经发现用途的物质、财富是正在使用或享用过程中的物质、资本是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物质——经济物质的本质区别。
我们可以把凡是与经济有联系的物质都当作是经济物质,但它们都是些什么经济物质又是个必须要首先搞清楚的问题。当然,作为经济物质它们势必都与经济事物的存在与运动状态、趋势产生一定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究竟有多少,彼此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只有将它们区别开来以后才能最后搞清楚。可见,对不同经济物质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否则,也就认识不到经济关系的本质。
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与它们是否存在、运动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是什么和不是什么是比较、鉴别过程,存在与运动是它们的共同属性。也可以说,是什么是对不是什么的超越;不是什么是对是什么的证明。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物质理解为是存在,或者干脆就把物质理解为是运动,那样,势必就会把物质的内涵抽象掉。如果拿存在、运动当作物质的本质来看待,就造成无法看到物质内在与外在结构。
比如,当我们了解到资源是已经发现用途的物质、财富是正在使用或享用过程中的物质、资本是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物质的时候,那么也就等于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它们与经济事物的联系,同时也就等于了解到了它们彼此之间业已存在的和将要形成的经济关系——在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以后,它们彼此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这种转化又主要体现在与经济利益的对应关系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是从经济与政治、与社会的发展的角度上去认识问题的,可以说是非经济学、管理学意义上的。当然,笔者并不是说认识它们就不重要,而只是说认识它们与如何提高企业、地方、国家、区域经济效益是一种间接的联系,或者说通过对它们的认识一时还不能置换回现金。当然,这也不是说,国家领导人、高层经济工作者、管理者可以对其不了解。
可是,当我们了解到资源是已经发现用途的物质、财富是正在使用或享用过程中的物质、资本是在使用过程中能够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的物质时候,我们就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了,因为它们分别与经济利益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即经济物质、经济工作的本质就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如何实现资本增殖,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又需要不断地将资源转化为财富,并从财富的创造中获得经济利益。
二、什么是质能经济关系、性能经济关系?有什么本质特征?
大家知道,在我们所认识的这个物质世界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关系,但不管有多少种,我们都可以用质能关系、性能关系来概括和说明。而人们一旦能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我们所认识的这个物质世界就变得简单起来。那么,什么是质能关系、性能关系?两者有什么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质能关系与性能关系的关系又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区别质能关系和性能关系?区别它们的意义如何?
(一)什么是质能经济关系?有什么本质特征?
笔者以为,由于经济社会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或者说它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所以经济社会必然具有物质属性或者说它本来就是由物质构成。关于这一点,显然是毫无疑问的。既然如此,那么自然界中存在的质能关系或者说物理学意义上的质能关系为何不存在于人类的经济社会?
1、什么是质能经济关系?是怎样产生的?
质能关系是力学上重要的不能再重要的一种关系了,可以说一部力学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地解释和揭示质能关系的历史。古典力学首先揭示出在一个封闭的系统种,物质质量与质量、能量与能量以及质量与能量的守恒与转化关系,经典力学则是从“万有引力”的角度,阐述了这种力的来源与变化规律,量子力学从能量基本单位的量子入手,揭示了微观客体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状态“波粒二像性”。
然而,最著名也是最伟大的发现便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力学的重要成果“质能关系式”了,因为它不仅说明了空间、时间的部可分割性,也揭示除了物质质量与能量的部可分割性,即物质质量、能量的相互转化的性质。也就是说,不管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还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中——只要是一个系统,那么物质质量与能量都是守恒或者说是基本守恒的,否则会因不守恒而发生质能转化。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不管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还是在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如果有质量m的变化必然会伴随有能量E的变化,反之当然也成立。显然,这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而它的伟大意义就在于把物质的存在与运动建立在了一个“模型”的框架内。换句话说就是系统有多大,这种质能关系式就会有多大,该质能关系式会随着系统的变化而变化即可以满足所有条件。
那么,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是否也可以满足经济事物、物质的质能关系呢?当然,回答一定的肯定的,否则笔者也就没有在这里涂鸦的必要了。这是因为经济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由经济质量、经济能量构成。如果要问经济质量、能量与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质量、能量由何不同,我的回答是:无非是经济质量、能量更为具体一些,它必须能够与经济事物产生一定的联系,是由专门指向的。
比如我们只能把那些与经济事物发生联系的物质形式视为经济物质,而把它们所具有的质量、能量当作经济质量、能量,而不能把那些与经济事物无关的物质形式当作经济质量、能量。谁能说经济事物的运动不是靠物质质量、能量关系来推动?谁能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使由经济质量与经济能量的关系引起的?那么,我们认识经济质量与能量的关系的意义使什么?
2、质能经济关系的本质?为何体现经济规模?
在力学上,我们知道质量的大小可以直接决定引力场或者说引力的大小,因为引力场、引力与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试问,引力场的大小或者说引力的大小是什么?难道不是物质运动规模的体现?如此,我们是否可以说,经济质能关系的本质体现的就是经济规模?当然,回答是肯定的。这其中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这就如同大吨位、大马力的运输工具、发动机其牵引的重量必然要大一样。
关于这一点,笔者以为有必要强调、说明一下,那就是经济规模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经济质量,因为按照相对论力学的质量观,“物质质量是它所含能量的度量”。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不能用经典力学的质量观作为衡量经济规模的唯一依据,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经济质量都能够转化为经济能量,也就是说经济质量要想转化为经济能量是有条件的。而从这一点上看,相对论力学更具有经济学意义。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经济学所体现的正是相对论力学的本质特征。如此也就更进一步说明了,证明相对论的科学性不必非要到遥远的太空中,人类经济社会就是检验相对论力学是否科学的“试验田”或“实验室”。我们知道,相对论力学的直接推论是“用很小的质量物质可以产生出很大的能量”,而这一点在经济学、管理学中体现的是十分充分的,因为经济学、管理学的本质就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试问,经济效益的本质又是什么?当然是“用很小的经济质量物质能产生很大的经济能量”,或者说用很小的投入能产生很大的产出了。这难道是一种天然的巧合吗?回答是否定的。笔者以为,世界上原本就步存在什么“巧合”或者说“偶然”,因为偶然中一定孕育着必然,就像我们步能说“流星雨”是一种偶然现象一样。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论经济学的产生绝不能说是作者本人的“偶然发现”。
什么叫“广义相对论”?当然是可以说明和解释一切层次与意义上的物质存在与运动状态、运动趋势的科学,因此,它的广义性也就不应该局限于自然科学,而本来就应该把它推广到包括经济学在内的一切领域,否则就不应该在“相对论”的前面加上“广义”二字。再说了,相对论这一思想的提出在社会科学领域很早的时候就有,哲学上的相对性和政治经济学中的“相对剩余价值”都与此有关。
(二)什么是性能经济关系?有什么本质特征?
当然,引起经济事物、物质的因素不仅是质能关系,还应当包括经济事物、物质的性能关系,因为性能关系在使经济事物、物质的运动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物质的一种,经济物质同样存在着自己的本质何性别,而本质差异、性别差异的积累必然导致经济事物的运动。
1、什么是性能经济关系?是怎样形成的?
讨论质能关系就不能不谈性能关系,就像我们讨论引力场就不能不讨论电磁场的道理一样,否则也就不能谈统一场、规范场、模范场、广义场,更不要说“广义场论”了。由于笔者认为物质世界的场存在质量场(引力场)和性量场两种形式,所以在讨论完质能关系之后就不能不谈性能关系,而性能关系正是性量场存在与运动的具体表现,就像质能关系是质量场存在与运动的关系的具体表现一样。
那么,什么是性能关系?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以为,从严格的意义上说,除了质能关系都属于性能关系,或者说性能关系就是非质能关系,这是由于在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界再没有别的关系了。当然,这也不是在否认,质量关系与性能关系之间就不存在关系,而是说客观世界的存在与运动是由质量关系、性能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绝不是仅用一个“质能关系”或“性能关系”就能说清
那么,性能关系是怎样产生的呢?笔者以为它与不同性量物质的积累与负积累有关。这里面有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物质性别差异的积累,表现为两种不同性别的物质均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其结果是相互间吸引力的增加;第二种状态是,同一种性别的物质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其结果是相互间的斥力的增加。如果要问为什么?这是因为物质不仅有质量,也有性量;不仅有质量场,也有性量场。
当然,上述这种由于性别差异的存在而产生的引力与因质量的存在而产生的那种引力不同,我们可以把质吸引称为“质力”而把性吸引称为“性力”。当然,与质力力相比性质还包括斥力。在力学上,我们质知道电场与磁场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谁知道质量场与性量场之间也是可以转化的道理呢?恐怕知道的人不多,或者说有些人干脆就不予以承认,因为物理学是一门需要实证的一门科学。
2、性能经济关系的本质?为何体现为经济趋势?
那么,性能的本质特征又体现在哪呢?如果说质能决定了事物的存在与运动规模的话,那么笔者以为性能可以决定事物的存在与运动趋势。真的是这样的吗?是的。笔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只要是存在、运动的事物、物质,它们都与其所携带的性素的多少有关,在一般的情况下,所携带的性量物质越大,其产生的引力、斥力也就越大;反之,所携带的性量物质越少,其产生的引力、斥力越小。
我们知道,原子是由携带了一定负电荷的电子和携带了等量量的正电荷的原子核构成的。可以说原子是一个性量守恒的物质结构。否则,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原子失、得了电子,那么原子就会转化为正、负离子。大家知道,这是化学上的基础知识,也就是氧化和还原现象产生根本原因,而由于篇幅的关系就不必多说了。那么是否可以说,这种现象在经济社会生活种也同样存在?回答当然肯定。
比如对于企业来说,产品就类似于原子的电子,笔者把它叫做“资子”,而企业生产出来的时候就如同是原子捕获了电子,因此企业这个“原子”便呈现为“负离子”状态;而企业一旦把产品销售了出去,又如同是企业这个“原子”失去了电子,因此在这个时候企业呈现为“正离子”状态。如此也就说明,企业生产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它销售出去。这种情形被扩大化,同样能说明地区经济状态。
那么,质量场与性量场又是怎样来转化的呢?笔者以为,质量场与性量场的转化一定离不开将两者统一起来的物质形式,它就是能量。我们知道,不管是质能还是性能其中都有一个“能”字,能从物理学的角度上看就是“物质所能做的功”。而从这个意义上说,物质能量与物力还不能说是同一个概念,因为力是能量物质释放的结果。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能量消失了的时候,它就转化为“力”了。
有的时候,人们也会把能量与力合并起来使用,那就是“能力”。由此可见,能量与能力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各事物,或者说是两种物质形式。那么,究竟什么是性能?笔者以为就是由性别差异的积累和负积累而形成的一种能量。当然,它与质能是有区别的,否则笔者也就没有分别论述的必要了。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质能与性能就没有联系,如果问它们的联系在哪?就在于都与能量有关系。
第10节
经济运动机制的形成
不管它们是物质,只要是物质就应该存在一定的结构中,世界上就找不到一种无结构的物质。如果找到了,那是由于人类的认识出现了问题,如果更换一下认识的角度,那么这个所谓孤立的物质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系统,于是,物质结构也就被发现了。另外,还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结构是由不同物质构成,而物质又存在属于自己的本质、性别,于是在这个由具有本质、性别的物质组成的结构中便形成了一定的存在与运动机制。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揭示这种机制的存在。
一、什么是经济结构?为何有内外之分?区别其意义如何?
科学证明,不管是多么大的物质,也不管是多么小的物质,只要是物质就一定存在属于自己的物质结构,而它也一定会组成更大的物质结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宇宙、星云、星系和分子、原子、粒子的存在与运动状态中和它们的相互构成关系中得到证实。由于经济事物也是由经济物质构成的,所以,经济事物也就必然会存在自己的结构。于是,我们有理由说,结构就是事物、就是世界。
(一)什么是经济结构?有什么本质特征?
谈到经济,人们自然会想到资本,因为资本是经济物质的主体。其实,这是一种非常简单的认识。为什么?因为资本也有其产生、成长的母体与父本,或者说资本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过去我们一直认为资本是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可是,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或者说存在不少问题。
1、什么是经济结构?是怎样构成的?
结构是客观物质普遍存在的,到目前为止,科学界依然没有找到一种没有结构的物质。过去,人们认为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后来很快便发现了电子、质子、中子、光子的存在,并把它们称为“基本粒子”。又没有经过多久,人们又发现了“基本粒子”不“基本”的基本事实;又到后来,人们又发现了大量的反物质形式的存在,而且还发现正物质与反物质是对称性的,使基本粒子的家族兴旺起来。
后来证明,不仅物质是对称的,物质的结构同样是对称的,比如反物质,就是与原子的质量相等而结构相反的物质。于是,人们便在这些物质的前面加上了个“反”或“正”字。比如正电子、反中子和反质子什么的,但就是没有“反光子”。为什么?因为光子是以能量的形式存在的,它是能量的“基本单位”,有时候,人们也把它称为“光量子”或“能量子”,简称为“量子”。但它们依然也不“基本”。
经济事物也是由经济物质构成的了,就像是原子是有电子、中子、质子组成的道理一样。什么叫事物?事物讲的就是具有结构性质的东西,物质没有结构就不能称其为物质。既然经济事物是有结构的,那么经济事物为什么不是由物质构成的?这岂不怪哉?如此就再一次证明,经济确实具有物质性。
经济结构不是由经济物质构成,难道是由非经济物质构成?简直就不敢想象。那么,经济结构又是由什么经济物质构成的呢?当然是由那些凡是与经济事物的产生、发展、转化有关联的物质构成的,比如存在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中那些与经济事物有关联的物质都应该被认定为是经济物质。当然,它包括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是个十分宽泛的范畴,也可以说是无所不能企及的范畴,只要与经济事物的产生、发展、转化有关,都可以认定为是经济物质——除非与经济事物产生、发展、转化联系不上。
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物质同样也是个相对的概念。比如,在人类还没有诞生之前,世界上就没有经济物质而只有自然物质;假如,人类有一天会灭亡的话,那么经济物质也就统统会转化为自然物质。于是,再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物质的存在形式都不具有经济物质的性质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不管是什么物质、什么结构都一定的暂时的,因而也就必然有自己的生命史。
2、经济结构的本质?为何体现物质本质?
对事物的认识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现象上而应该深入到结构里,否则我们就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因为不同本质的物质有不同的结构或者说结构体现的正是物质的本质。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认识结构的本质也就是在认识事物的本质。试问,结构事物为何能够体现事物、物质的本质特征呢?这是因为结构事物是有不同的物质构成,或者说结构是按照物质的本质差异、性别差异组织起来的东西。
什么是本质?本质是指它们究竟“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当然是比较的产物。本质相同的物质常常会聚集在一起,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道理。比如,相同的矿产资源会成规模地聚集在一起,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和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也会聚集到一起。比如美国的底特律市、中国的石堰市被称为“汽车城”;比如,河北的张家口市、蠡县被称为“皮都”,浙江的义乌、温州被称为“小商品城”,辽宁的大连和福建的石师又被称为“服装城”,而山西的大同和辽宁抚顺又被称为“煤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以为,一个根本原因是因为,这些地方生产出相同本质的产品,复合“物以类聚”的原则。这,难道不也是经济物质组成经济结构事物的原则吗?当然,组成经济结构的原则不仅仅根据本质,还有性别差异,因为本质相同且性别相反的物质是相互吸引的。反之,本质相同且性别也相同的经济事物、物质是相互排斥的。比如,在石堰市的旁边矗立起了一座“汽车配件城”——襄樊市,在大同的周边也矗立起了许多洗煤厂、热电厂和焦碳厂,在大庆建立了不少化工厂。
这又说明什么?这说明经济结构的组成不仅与本质有关,更与其性别差异有关。也就是说,所谓“物以类聚”是有原则的、有规律的,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如果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不存在本质、性别差异——生产同类产品而这种产品又出现了供过于求,那么,它们之间不仅不会相互吸引,还会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比如市场竞争就是在生产、销售同类产品的企业之间进行的,因为其性别相同。
也就是说,包括经济事物在内,任何结构的组合都是有原则的,而这个原则或者说依据正是物质是否存在的本质、性别差异。如果存在,那么它们就会组成一定的物质结构,甚至还有可能形成核结构;如果不存在,不要说核结构的形成,就连一般意义上的物质结构都有可能存在不下去,就算能够存在下去,那也是一种松散的、有缺陷的结构,缺乏能量来维持的结构或者说是个特别容易造成物质质量、能量丢失的结构。反映到经济运行过程中,不是企业的亏损、持续亏损,便是经济物质的衰退。
(二)经济结构为何有内外之分?区分其意义如何?
结构永远是相对的概念,就如同事物、物质、运动永远都是一个相对概念一样。笔者以为不仅运动是相对的,事物、物质、结构也都是相对的。不知道传统哲学为什么会缺乏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或许有人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所以不需要对结构进行认识,因为结构是物质具体表现形式。
1、经济结构为何有内外之分?
除非不是经济物质,否则就会自然形成一定的结构,虽然经济结构的形成并不一定按照我们的逻辑构架。但是,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结构一定的具体的和有所指的,不管是多大的物质,也不管它是多小的物质。比如宇宙、星云、星系,生物、人类、社会,市场、企业、产品,分子、原子和粒子等都是具体的和有所指的。当然,这绝不是说相互间不存在联系,彼此就不能组成更大的结构。
事物、物质、运动的存在都是相对的,因为世界上就没有永恒的事物、物质、运动。有人说运动是绝对的,我看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为什么?因为我们不能把一个抽象的运动强加于一个具体的事物、物质上,因为不同的、具体的事物、物质会表现出不同的运动方式,虽然它们的运动状态相似。
为搞清楚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作为观察者或者说管理者就需要首先把自己的立场或者说所站的角度确定下来,否则,离开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那么谁都无法保证自己不犯错误。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首先把自己的立场确立下来是一件比什么都重要的问题。当然,对经济事物结构的认识同样也不例外。那么,什么又是立场呢?立场就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去看问题、去认识问题。
由于人们立场的不同,因此,对经济结构的认识角度也就会不同,于是,经济结构便有了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的区分。也就是说,如果说经济事物的内在结构是由经济物质构成的话,那么,经济事物的外在结构就不一定完全是由经济物质构成的了。比如,在经济事物的外在结构中就应该包括自然界中的非经济物质与人类社会中的非经济物质。比如,我们就不能把自然与社会物质理解为内在结构。
这不能说自然、社会与经济事物、物质的存在没有关系而只是说经济事物、物质不仅有内在结构,也有外在结构。那么,什么是内在经济结构与外在经济结构?所谓内在经济结构,讲的是单独由经济物质构成的经济结构;所谓外在经济结构,讲的是不单纯是由经济物质构成的经济结构。比如我们可以把由经济资源、市场资源、商品资源、资本资源等组成的结构理解为经济的内在结构而把由包括经济物质在内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政治资源、文化资源等组成的结构理解为经济物质的外在结构。
2、区分内外经济结构的意义如何?
那么,我们区分内外在结构的意义又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意义就在于对于内在结构来说,外在结构是内在结构存在的条件,必然对内在结构的存在与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力、反作用力。也就是说我们绝不能仅从经济事物的内在结构去看问题而不从经济事物的外在结构上去看问题,因为外在结构是内在结构得以存在、运动、发展、转化的条件。换句话说就是,内在结构统一于外在结构的系统里。
长期以来,我们一些哲学家总强调内因而忽视外因,误以为“内因是事物转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转化的条件”,而不能将内因、外因对等起来认识,结果走上了一条作茧自缚的道路,殊不知蚕之所以要作茧也正是为了能够适应客观环境事物。这种思想反映在经济工作中,就是“以我为中心”论的产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如果把它当作一种经济国策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尤其是当我们引入了“经济场”的概念以后,其错误的严重就显得愈发地突出了。这是因为只要是物质都是以场的形式存在,并在场的作用、制约下运动。也就是说,不管是组成结构的物质还是结构物质本身都是一种场,因此,由于场的存在,场与场之间势必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制约,这显然是不能用一个简单的“联系”或“关系”就能说清楚的问题。换句话说,这是场相互作用的结果。
运动既然是场与场相互作用、制约的结果,那为何要说谁决定谁的问题?为何要谈谁是根据,谁是条件的问题?试问,没有外在结构的存在,又怎么会又内在结构的决定权?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啊!
谁能说生命个体对生物圈的影响要大于或者说决定了生物圈,而生物圈就不能对生物个体产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生物圈是什么?难道不是生物个体产生、存在、运动的摇篮?当然,生物圈也必将是作为生物体的人类赖以产生、存在、发展的摇篮。如此,谁又能告诉我生物圈与人类谁更重要?如此,谁又能告诉我作为内因的企业和作为外因的市场谁更重要?两者难道不是同等重要的东西吗?
二、什么是经济机制?为何有内外在之分?区分的意义如何?
我们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经常提到“经济机制”这个词组,如果要问它是什么和怎样产生的,能够准确讲出来的人就不那么多了。为什么?因为人们并不晓得经济机制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或者说人们隐约感觉到在经济事物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机制,但却并不晓得这种机制究竟是什么。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问题在于,人们不了解经济物质的本质、性别差异与经济物质的本质、性别矛盾的关系。
(一)什么是经济机制?又什么本质特征?
不仅经济结构的形成与经济物质本质、性别差异有关,而且经济机制的产生与经济物质的本质、性别差异也有关。为什么?因为经济机制就产生于经济结构中,是一定经济结构物质本质、性别差异的客观反映。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经济结构就有什么样的经济机制,经济结构与经济机制同时存在。
1、什么是经济机制?是怎样产生的?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从存在开始,只有存在的物质才能产生运动。如果说结构体现的就是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的话,那么,机制便是这种存在的可运动状态。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事物机制的研究比对事物结构的研究又加深了一步,或者说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把机制当作事物的运动来看待。为什么?因为机制仅仅是事物的一种“可运动状态”,是相对意义上的静止。
事物的运动与事物自身的代谢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如同是人体的运动与人体新陈代谢的运动的区别一样,当然是不能划等号的,虽然两者常常是有内在联系,但却未必有必然联系。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完全有必要将事物的运动与事物自身的运动区别开来,因为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否则,我们就会犯“绝对运动”的实质性的错误,结果必然把物质与物质的运动看成一回事。
传统哲学所以会把物质视同运动,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没能够将物质、结构、机制、运动等微妙区别区分出来,从而得出了“物质就是运动”或“运动就是物质”的错误结论。这当然是十分危险的,它也就自然会得出另一个结论,即“哲学上的物质不等于是物理学上的物质”。言外之义,说,哲学上所讲的物质是绝对的物质,抽象的物质。其实,这种观点更具危险性,因为它已经把物质给神化。
世界上的物质都是具体的,压根不存在什么“绝对”的物质形态。人们为什么总在探讨“宇宙是否有边”的问题?原因就是人类无法看清楚宇宙的真面貌,但这并不大等于说宇宙就是个无限的概念。世界上压根就不存在什么“无限”的事物,当然,除了人类的认识。既然事物、物质是具体的,那我们为什么不能事物的结构、机制上去认识物质和物质的运动呢?因为事物的运动都离不开结构、机制。
究竟什么又是经济机制的概念?笔者以为,所谓经济机制就是指经济物质的“可运动状态”,表现为一种运动状态上的“排他性”。换句话说,经济事物、物质所以会这样运动而不会那样运动,就是因为在经济事物的结构里存在着某种不可逆转的运动机制,就像是存在于发动机里边的“四行程”可以决定曲轴、连杆的运动状态一样,是不可逆转的。如果非要逆转,那么,这种固有的运动机制也就不复存在了。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某种事物的运动机制是存在于特定结构事物之中的,具有必然性。
2、经济机制的本质?为何是质能、性能关系?
经济物质为何会形成一定结构?因为组成经济结构的物质存在本质、性别差异,否则,它们就不会按照一定的次序有机地组合起来,尽管这种组合未必是尽善尽美的,是存在缺陷的。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事物、物质的存在状态与运动机制的形成。这就像一个家庭的组成,尽管不同家庭成员之间势必会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只要是一个家庭,那么,在这个家庭中就一定会产生出运动机制来。
但凡称为家庭就不是由一个性别组成的,家庭成员间势必存在本质、性别差异。于是,存在本质、性别差异的家庭就一定会形成一定的运动机制,结果不是成家立业,便是生儿育女。试问,经济物质的有机组合难道就不能形成某种运动机制了吗?比如,供需双方的有机组合形成了市场机制;生产、销售企业的有机组合形成商品的供给机制,而与供给机制对应的另一方的有机组合又形成了消费机制。
需求与供给本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但却存在本质、性别上的差异,当然是对称的。如果出现了不对称,那么另一方就会迅速崛起,直至达到平衡为止。而在客观上却是,绝对意义上的供需对称或者说平衡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某种平衡达到以后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那么,又是由谁来对这种平衡与不平衡进行调整呢?笔者以为,并不是什么别的东西,正是各种各样的经济事物的运动机制。
首先是市场机制,然后是为了满足这一机制的要求而派生出来的其他形式的运动机制。比如,企业的生产机制、销售机制;比如,企业集团、国家和国家集团建立起来的具有计划性质的经济机制等。总之,一切经济机制的建立都应当与市场经济机制相得益彰,至于说商品的价格机制那更是一种辅助手段,因为它完全是建筑在各种经济机制之上的一种机制,并且是寄生于具体经济物质身上的东西。
这也不是说,我们讨论产品的价格机制就不重要,只是说价格机制的产生与产品的供求关系有直接的关系,有一个谁决定谁的问题,或者说谁先谁后的问题。换句话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事先存在着因产品的供求关系而形成的市场经济机制。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供求机制是一切经济机制中的最基本的机制,而供应和需求所体现的,并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正是经济事物的本质、性别差异。
(二)经济机制为何有内外之分?区分的意义如何?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了解到,结构事物之所以能够存续,是因为在物质结构中存在着或者说蕴藏着存在机制。有时候,为了连续地说明问题和发展地去看问题,笔者也把这种存在机制成为结构机制、运动机制。那么认识存在于结构种的这种存在与运动机制的意义又在哪?诚然,在于它是转化的依据。
1、经济机制为何有内外之分?
世上的事情说复杂就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这是因为世界上的物质不管有千种万种,但都有一种共性特征,那就是,在一个事物里,本质相同且性别相反的物质之间是相互吸引的;本质相同且性别亦相同的物质之间是相互排斥的。用化学上的语言去说,就是“同性相斥,异性相吸”。显然,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已经提过多次,而且可以肯定,以后还将多次提到,因为它是我们认识事物、物质的前提。
“同性相斥,异性相吸”难道不就是物质存在与运动的总的依据吗?当然,不管它们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还是人类社会中的物质都需要尊重这一个原则。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原则理解为是物质存在与运动的“大模型”。那么,如此是否可以说,就连“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都需要尊重它?是的,除非有敢冒天下之大不讳者。
但是,如果要想把里面的情况彻底地搞清楚又不那么容易了,因为客观物质的存在状态是十分复杂的,而且有许多具有规律性的东西是交替发挥作用的,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类认识上的错觉。可如果我们能够紧紧把握住“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个“大模型”不放松的话,那么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比如,结构事物的形成和分解就需要尊重这一原则,那么,结构机制是否也在遵循这一原则呢?
是的,回答是肯定的。比如,我们知道,星云、星系、分析、原子等结构的存续是需要保持平衡的。什么叫平衡?如何才能保持平衡?如果引力与斥力不能在一个相对长的一段时间里相互作用,它们能够保持这种平衡吗?为什么会有一些不稳定的物质结构?难道不是因为这种稳定难以维持下去了吗?为什么又会有一些比较稳定的物质结构?同样是因为引力和斥力正处在一种相对守恒的状态啊!
那么,什么又是机制或者说结构机制、运动机制呢?笔者以为,所谓机制就是能够产生引力、斥力的种种物质存在与运动状态。这种状态当然具有规律性质了,也可以把它理解为是物质运动规律的体现。什么叫做规律?如果没有客观性、必然性怎么会被称为规律?当然,规律的形成也是需要条件的,如果没有具有本质、性别差异和质量、能量关系的客观事物、物质的存在,规律也不能发挥作用。
2、区分内外经济机制的意义如何?
区别内外在经济机制的意义是什么?笔者以为,意义就在于人们能够将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的客观依据。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只有主观能够基本符合客观要求时,我们的事业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尽管如此,我们依然不能说就有十拿九稳的把握,因为客观事物、物质的运动状态常常会使人目瞪口呆的。因此,要想避免不利于我们的事物的发生,我们就需要正确区分内外经济机制和两者的辨证关系。
我们知道,本质相同且性别相反的物质之间是相互吸引的;本质相同且性别亦相同的物质之间是相互排斥的。请问,这种状态是怎样形成的?显然是因为存在着存在机制和运动机制,因为不管是存在还是运动都需要一定机制事物的客观存在。比如,当引力和斥力能够达到平衡状态时,物质的固有结构就会保持,体现的是存在状态;当引力和斥力不能够达到平衡状态时,固有物质结构就无法保持下去,体现的是运动状态。总之,机制的本质就是使某种存在与运动状态得以存在的原因或者说条件。
当然,像矛盾事物一样,机制也分为内在机制与外在机制而一种状态之所以能够保持下去,是因为它能够符合客观环境、规律的要求,否则就会失去存在与运动的条件。或许有读者会问,为什么不用哲学上的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来阐述机制这种东西?是否有意要和传统哲学唱“对台戏”?如果您有这样的认识那就错了,因为哲学也是一门科学,而科学的本质就是追求真理,真理的本质是否定。
所以,笔者在这里引入了“机制”这个概念。当然,也可以把机制、矛盾理解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如果要问机制、矛盾究竟有什么不同,我的回答是,机制是有条件的,矛盾是无条件的。条件是什么?条件就是存在,条件是状态的保持,除了条件本身不要条件。而矛盾就不同了,因为矛盾在传统哲学中讲的是一个无条件的事物。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矛盾事物在传统哲学中是不讲条件的。
比如,物质间的相互吸引和物质间的相互排斥就是有条件的,这与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的提法显然存在着差别。由于在传统哲学上所讲的矛盾是无条件的,而且它把物质间的吸引和排斥都看作是矛盾,所以,它也就不可能把物质间的吸引、排斥看作是一种机制。显然,这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这难道不是我们引入机制和认识机制这个事物、概念的实际意义吗?
存在是一个哲学范畴,它包括的范畴可以说是十分广泛的。是否可以这样说,凡是能感知和不能感知的都可以把它理解为存在。有时候,为了说明问题,有人在存在的前面又加了“客观”而把它称之为客观存在或客观实在。总之,只要是有的、没有的,我们都可以理解为存在。存在往往是与物质联系到一起的,是专门在描述存在与运动关系的,但如果把存在与物质混淆起来,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经济结构与经济机制的形成(《经济场论》第05章)——调整经济结构须知
评论
编辑推荐
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