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书》第六讲 幸第八


 《通书》第六讲  幸第八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第八章讲了一个幸字,幸者幸运也,运气好。周敦颐先生通过对幸的推演,提出了他的价值观。什么叫幸运,在这里,幸运叫知过。《通书》有四十章,但里面有三章都在谈过错。人这一生,不幸的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过错,最不幸的就叫无耻,为什么呢?“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这个立论是斩钉截铁的,非常的清楚,这里的因果也是非常清楚。

 

我们人的一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人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过错,真是大大的不幸。这个过错是什么呢?首先是自己性情上的偏私,刚柔善恶不能居中。偏执越位,过刚过柔,这个是性格上带来的麻烦。另外,因为自己的贪嗔痴,与骄傲愚蠢这一系列的,使自己的性格,使自己在社会上的关系相处,都有所失误。所以,我们在生活上,工作中的种种过错,严格来说,根子是在性格上、性情上,是喜怒哀乐不能居中,刚柔善恶不能居中,如是乎引起的在工作上,在社交的圈子里产生种种的麻烦。怎样才能避免这些麻烦呢?那就需要有高明的人来提醒自己,并纠正自己的过错。

 

古代的,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家都知道张榜纳谏的事,大家都看过《邹忌讽谏齐王》,齐国的一个大夫呌邹忌,拿着镜子,觉得自己很帅气,问自己的老婆说:“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徐公是齐国著名的美男,第一帅哥。老婆说:“徐公不如君美。”又问小老婆:“吾与徐公谁美?”小老婆也说:“徐公不如相公美”,他自己对着镜子反复看,得不出最后的结论。后来,他去徐公那里拜访,一看,言语相貌各个方面都比徐公差得多。于自己反省:“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为什么老婆和小老婆都说我比徐公美?本来我的确不如徐公美。太太美我是爱我,姨太太美我是怕我,而宾客们则是有求于我。于是把这个道理告诉齐王——向齐王进,我背原文,那是读中学时背住的:

 

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期年之后, 虽欲言, 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春秋战国的时候,经常有这样的事情,现在,谁敢给最高领袖提意见?那个是不要命。别说最高领导人,就是领头上司,也不敢给他提意见,大家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领导永远正确永远高明,这个弄得就麻烦。还不仅仅这样,就是朋友之间也这样,我这个人当年时不时得罪人,得罪朋友。有时见到别人缺点老是忍不住要说,说得别人不舒服,不高兴。后来知道提意见要采取一定的策略,不能无策略地给别人提意见,那样效果就不好。不可言而言之谓之愚所以,一定要把握火候,在适合的场所,适合的氛围,给别人提意见,善于让别人接受,但是关键是自己要有知过改过之心。

 

所以,我们人与人之间打交道,很可怜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过错。我出了这么多书,很想听一些反面意见,但是,在网上基本上看不见。可能是我平常不多惹事,也不去得罪别人,别人也就不来敲打我。小贵,听到批评我的话没有?若有,请转告一二,我还是很想听,人与人之间一定要听批评意见,不听就麻烦。“人之生,不幸不闻过”,犯了错误,现在能纠正的时候就纠正,如果到了关键的时候,犯这些毛病,那怎么办?当然,好直人言的人未必有好果子吃,关龙逢之于夏桀,比干之于商纣,伍子胥之于夫差,都惹来杀身之祸。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上看,也很多这样的案列,很多这样的现象,所以,一定要心中有数。就象我们看武侠小说一样,你的厉害在什么地方?你的破绽在什么地方?如果知道了,就要护住自己的破绽,收藏住自己的厉害,才不会被别人所击败。现在,不管是在市场竞争之中,还是在机关单位里,各种各样的竞争非常残酷,怎样不被别人所击倒?那么一定要善于补过。善于补过的前提就要知道自己的过错,人有一个天生的毛病,就是文过饰非。我有这样的毛病,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个毛病,老是找一万条理由,来掩饰自己的毛病,掩饰自己的过错,为自己的错误找理由,这个不好,这个就是姑息养奸。所以,一定要自己善于知过,自己不知过,通过一些朋友,大家面对面在一起谈心,“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是古人留下的至理名言,但要如实去实施,而不能仅放在嘴上作标榜,去忽悠别人。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挽救我们的过错,达到进步,这样才能真正地把人做好。在后边讲损益二卦,损,就是不知过,益,就是知过。知道你的过错,迁善改过,就叫益,收益了,发财了,升官了。如果不知过,那么对不住,发不了财, 升不了官,还要麻烦不断。

 

“人之生,不幸不知过”,但比起无耻,这个不幸还是好的,“大不幸无耻”啊。如果一个人到了无耻的地步,那就无药可救,这个人就算废掉了。我们想想,到社会上看看,有的人就叫无耻之人,无耻之人,他就是护短护过,以过为荣,自己本身有麻烦,不认为这个是麻烦还沾沾自喜得意洋洋。现在社会上有些人的价值观念已经进入了无耻的状态,很多地方进入了无耻的状态,所以,这个非常可怕。

 

腐朽不可怕,滋生腐朽的土壤更可怕。腐朽可以把它制住,把它放到监狱里去就完了,但是,这个腐朽的土壤,无限地滋生这些腐败分子,怎么办?关键是这些腐败分子非常无耻。尽管这些年,社会也开始提“八荣八耻”,好像现在也不怎么提了,那样提,别人也没什么雅兴,会上宣传一通,大家睡大觉,根本听不进去。上一次,我的一个学生在一个基地做辅导,每次政治培训,政工培训,大家都睡觉,后来,我那个学生就把我讲的《论语》《中庸》包括《通书》的这些东西交给他们政委,政委觉得这个好啊,就把这些东西融到他们的政工教育中去了,后两届他们就很精神,觉得这个好听,这个有用,这个对自己有益。

 

怎样把这个知耻之心恢复起来?知耻近乎勇,无耻的人就没有勇了,无耻就成了无赖了,就成了癌症晚期,无药可救。所以,“必有耻,则可教。”一个人如果知耻明耻,这个人就可以教育。知耻,害怕,知耻还有荣誉心,用佛教的话就是善根未断,还有善根,就有药可救。而不知耻呢?在唯识学里,在百法门里,它有几个心所法,一个叫惭,一个叫愧,叫善心所法;无惭无愧叫恶心所法。无惭无愧就叫无耻,有惭有愧,有惭愧的心,还可以向上。无惭无愧,就叫无耻,封闭了向上的路,封闭了向上的因缘,所以说,“必有耻,则可教。”

 

“闻过,则可贤。”闻过,知错就改,知过就改,这样的人,绝对可以称为一个贤人,所以,我们在生活之中,一定要善于知过改过,人非圣贤,不是每一个人都很强大,不是每一个人都很圆满,我们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面对自己的毛病,要敢于对症下药,要接受朋友们的规劝和帮助,使自己能够焕然一新?所以,幸,就是:知耻,闻过。周敦颐先生把它作为一章,而且放在前面的第八章,由此可见知耻闻过的重要。

 

一个人能不能够向善,关键就是知过。学佛学道的离不开修行,修行就是知过而修嘛,如果我们都圆满如菩萨了,还修什么行?都成佛了,还修什么行?正是因为我们是五浊世界的众生,很可怜,很可悲,一身都是病,所以,我们要学修佛法,要学修圣人的言教,改正我们的种种过错,改正了,就成圣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