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由头和论据的不同要求(评论课日志)


    昨天上下午,新闻一、二两个班的评论课都讲的“新闻评论中的事实”。我习惯于将评论中所有涉及事实的问题放在一起来讲,教材中也是这样一种结构。这里面涉及到不同的问题:一、事实在评论中的不同作用;二、评论写作对事实的积累和运用;三,评论中对事实的处理,即叙事的原则、策略和技巧。

    这中间也涉及到实际写作中事实选择的合理性与接受效果的问题。这些问题,我以前有所意识, 也曾经引导同学讨论过一些例文。而同学们自己遇到的丰富文本现象和自己写作练习中的思考,则推动我更深地思考这些问题。

 比如,作为论据的事实与论点之间的关系,当然是必须满足“相关”的标准。但是,作为“由头”的事实与论点之间的相关性,是不是同样严格呢?这是我以前没有深想的问题。我宁可把它作为一个效果问题,交付读者来评价了。而在我的课堂里的读者,就是我的学生们。比如,对于下面这篇评论——

  ——课堂上,几位同学敏锐地注意到:作为由头出现的李俊秀案,是否符合论点中“习得暴力”这样一个特征,并不清楚。

   而在最近对下面这篇评论的分析作业中,一班的一位同学也意识到:文头出现的“钟南山力挺中医”的由头,与这篇文章的论题“现代中医药教育的发展困境”相关程度不高。

  他写道:

  作者前一部分是在叙述钟南山说方舟子的话“讲得太绝对了”,注意这里用的是“太绝对”而非“错误”。第三段,作者又说“中医得到了现代医学专家钟南山院士的力挺,是否意味着长期困扰着中医药发展的疑问就此尘埃落定?”很明显,作者在这里就把钟南山的“力挺”作为中医是否科学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作者看来,“科学”与否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第三段开始,作者笔锋一转,换成了“中医药要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最关键的是拥有大量优秀的中医药人才。”紧接着就分析了中医以及中医药教育的现状。显然,这就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以及不同的概念。

 我在作业评阅中回复:

  我觉得,你在中医“是否科学”和中医药(教育)的困境问题的相关性问题上,看得比较准确。这是两个问题。这位作者也许无意谈论前一个问题,而只是把钟南山讲话的新闻当作一个“借题”的由头,来谈论与中医药相关的另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这个由头与本文议论的主题有一定的距离。或者说,从由头,到主题,还有一个过渡的合理性问题。这样的效果如何呢?会不会对读者的理解产生干扰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实际效果的问题。而对于作者来说,则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作者可能由于没有写作经验,其实,它主要的思考是中医药教育问题,却给人的印象是谈论中医药的发展问题;而前面的由头,则又是从中医药的科学性问题谈起。

  对于评论中的由头与论点的相关度问题,我两年前我曾在课堂上与一位同学有过这样一番问答:

 高健同学问:

  是不是所有的新闻评论都要针对新闻事件呢?如果一个新闻出来,我并不是评论这件事本身,而是借这件事谈论其他的问题,可以吗?

  我答道:

   “可以。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那个新闻被看作是评论的‘由头’。但还要看我们的观点与那个新闻之间到底有多远。如果太远,那么,就等于无视受众的期待,把读者“闪”了。

高健又问:

   “如果一个新闻本身有多个侧面,我只评论其中的一个侧面,甚至是不太重要的一个侧面,这可以吗?”

我答道:

  当然可以。但也要看,那个不太重要的侧面到底有多不重要。如果这个侧面不是这件事的本质属性,不是这件事的特点。那么,我们以这件事为由头来提出我的的观点,恐怕也就不太合适,主要是在读者那里有不自然的感觉。读者对评论中的新闻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有合理的期待。当然,这个问题,还有讨论的空间。

   昨天在课堂上站了一整天,晚上回家就躺在床上看电视了——新上的谍战剧《黎明之前》。

  今天一早打开邮箱。看到一封同学的邮件,特别感动:在近0时,我已经入睡的深夜里,一位同学还在为昨天课上触及的思考,向我提问(他们也是上了一天的课啊!而且好像晚上还有课):

  您在今天的课上讲到新闻评论中的由头和论据问题,我很有兴趣。在练习写作新闻评论时,我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些可以作为论据的事例和我的观点切合度很高,但是这个例子可能已经较为陈旧或已被普遍认知,一如您在课上举的泰坦尼克号的例子;而另一些备选事件较为新颖,但是作为评论的由头或是论据时,又稍显片面或是与主要观点联系不甚紧密。这时我会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往往因此搁置选题。我想跟您请教:在切合度与新鲜感之间,我们应该如何取舍?希望得到您的点拨,谢谢您。

  因此,我今天上午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回复这位同学的问题——一个不太容易回答的问题。我思索了一会写道:

  你提出的问题很好。这的确是一个两难选择,我以前还没有考虑过。如果切合度高且新颖,那么,这样的事实无论是作为由头还是论据,都比较理想。但是,如果切合度高但陈旧,切合度不高但新颖,我们不得不在这两种事例之间进行选择的话,这就需要在两种不同的效果之间进行比较:

   第一种种效果:切合度高但陈旧——这里不谈它作为由头的情况(由于陈旧,它没有资格作为由头),只谈作为论据的情况。它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是使读者没有新鲜感。

  第二种效果:切合度不高但新颖——这里不谈它作为论据的情况(如果作为论据,就可能产生“不相干谬误”。因为论据对相关性的要求比由头更高),只谈它作为由头的情况:它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可能是使读者产生误读。即:如果以事实本身的本质特征来理解,它会支持或指向另一个论点,而不是作者的论点。

  由头对新鲜感(尤其是与此相关的时效性)要求更高

  论据对相关性的要求较高。

   没有新鲜感的事实,仍然有资格作为论据;

   切合度不高的事实,没有资格作为论据

  没有新鲜感的事实,没有资格作为由头;

  切合度不高的事实,作为由头会使读者产生对论点的误解。

  通过这样一番比较,我觉得:我们大致可以根据自己的遇到的情况做出选择,即:在切合与新颖这两个价值之间,更倾向于切合。

  你同意吗?

  这是同学的提问才促使我勉强完成的思考。它使我更明确地触及到评论中对论据和由头的不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