鹭源条码分析:让条码技术成就物联网发展的必经之道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物联网,这也意味着物联网的发展进入了国家战略层面,众多代表委员及业界人士纷纷热议物联网,并将“物联网”作为部署和开展今后工作的重要关键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物联网的了解和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物联网”简单讲是物品通过传感设备与互联网链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管理的一种网络。

  在谈及物联网的实现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条码技术到底对物联网有什么作用?据鹭源条码科技网透露:条码技术是实现物品编码的手段,而物品编码是实现物联网的基础,也就是说条码技术是实现物联网发展的基石了。

  下面,鹭源条码科技网和大家一起来了解物品编码的系统过程。

  1、物品编码的概念

  物品编码是指按一定规则对物品赋予易于计算机和人识别、处理的代码。物品编码是人类认识事物、管理事务的一种重要手段。特别是计算机的产生和广泛应用,物品编码作为信息化的基础,其重要性更加突出。

  2、我国物品编码系统

  目前,由于不同编码系统分别在各自的领域中满足了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用户的不同需求,在各自的领域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多编码系统共存是必然的现象。

  深入分析目前我国不同编码系统的特点,可以将我国目前应用的编码系统分为通用编码系统与专用编码系统两部分。

  2.1 通用编码系统

  通用物品编码系统是指跨行业、跨部门、开放流通领域应用的物品编码系统,是开放流通领域物品的唯一身份标识系统。它包括商品条码编码系统和采用射频识别技术的商品电子编码系统等。例如:商品条码编码系统、商品电子编码系统、其它通用物品编码等。

  通用物品编码系统是全国各领域各种流通物品都可适用的物品编码系统,也是开放流通领域必须使用的编码标准。通用物品编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编码对象涵盖多行业、多领域的物品;

  2)代码全国惟一,结构固定;

  3)代码贯穿于物品流通的整个生命周期;

  4)代码实行全国统一赋码、统一管理;

  5)代码的自动识别采用全国统一的标准化自动识别数据载体(如条码、射频标签等)实现;

  6)代码可供供应链各参与方共同使用;

  7)代码通常与国际通用的物品编码相兼容。

  通用物品编码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编码系统。与其他编码不同,这些编码在采用条码、射频等自动识别数据载体进行承载时,一般采用标准规定的数据载体,或在数据载体中采用特殊规定的、确定的数据标识进行区分,因此,在国家物品识别网络体系中,通用物品编码的确定可以在数据载体层进行,不须在编码层添加另外特殊的标识。

  2.2 专用编码系统

  专用物品编码系统是指在特定领域、特定行业或企业使用的物品编码系统。专用物品编码一般由各个部门、行业、企业自行编制,只在本部门、本系统或本行业采用。专用物品编码系统都是针对特定的应用需求而产生建立的。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商品目录(HS)、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集装箱编码、其它专用物品编码、车辆识别代号(VIN)、动物编码等。

  3、物品编码系统的数据结构

  在国家物品识别网络体系中,编码采用统一的数据结构。我国物品编码结构由编码体系标识和主体代码构成。

  1)编码体系标识(NSI)

  编码体系标识为6位十进制全数字代码,是国家物品编码管理机构对某一物品编码系统分配的标准登记号。由国家物品编码管理机构统一分配管理,确保唯一。

  2)主体代码

  编码体系标识指示的物品编码系统中,编码标准确定的物品代码,编码长度与代码类型由该编码系统标准确定。该代码可以是通用物品编码,也可以是专用物品编码。

  例1:商品条码系统中,零售商品的编码为13位的十进制全数字代码:

  6901234567892

  例2:某企业按照其内部制定的物品编码企业标准对某一产品分配的数字字母混合代码:

  BXC80557E4600

  4、 物品编码的实施

  国家物品编码机构根据相关标准制定实施细则,确保物品编码的长度、结构等符合编码要求。在专用领域中,国家物品编码机构可以协助相关单位组织实施,建立专用领域的实施细则,推动物品编码体系的应用。

  5、物品编码应用模式

  根据各行业、各领域的需求,国家物品编码机构可以制定物品编码的应用指南,建立标准化的应用模型,指导相关企业的应用。一般来讲,物品编码在各行业、领域中有如下几种应用模式:

  模式一、企业内部管理应用模式

  企业的经营活动涉及原材料的采购、库存管理、产品的销售追踪,以及召回等,在这些环节中,物品编码都有着重要作用。例如,企事业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基于物品编码的信息系统,实时的监控库存情况,根据库存的变化决定采购的数量与频率。在内部管理的不同环节,物品编码的结构可能是不同的,一些企业在采购、库存等环节可能会使用企业内部码,不同于开放流通领域的编码,而一旦产品进入销售、流通环节,则使用通用的物品编码体系。

  模式二、国家统计分析应用模式

  国家统计分析是基于国家基础分类系统的。在这种应用模式下,物品的统计是通过各种物品的分类代码来实现。目前,我国存在多种分类系统,如SITC、ISIC、UNSPSC等。各种分类系统都是基于统计的需求建立的,因此,不同的分类编码系统适用于不同的应用环境。

  如现有的分类编码无法满足新的需求,则国家物品编码机构可以建立新的分类系统, 但同时也需考虑分类系统间的兼容。多种分类系统的共存,极易导致信息孤岛的存在,阻碍信息交换与共享。

  模式三、国家监管应用模式

  在食品药品领域,众多突发事件的出现要求国家加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提高监管的效率。在监管中,物品编码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通过对流通的食品药品各个环节进行基于物品编码的信息采集,搭建国家监管平台,实现国家对食品药品的监督管理。

  而RFID技术的发展,为国家实现对单个产品的监管建立了可行性。国家监管平台可通过标识单个产品的唯一识别码获得该单品的相关流通信息。一旦该产品出现异常情况,则可以立即通报国家管理机构和生产厂家,最大限度的避免损失。

  6、 物品编码的特性

  建立物联网的物品编码体系,需具备以下特性,才能满足物联网建设的要求。

  a) 科学性:

  物品编码体系的建立需遵循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规律,首先应对物品编码体系的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进行透彻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归纳和分析对象并且将二者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结构明确,易于使用、维护体系框架,体系之间的各要素的联系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物品编码体系客观反应了我国目前物品编码发展现实状况,可满足不同层次的信息化发展需求,是一个科学的编码体系。

  b) 兼容性:

  物联网是实现所有物与物之间信息交换的途径。这就必然要求物品编码体系实现内部各子系统的兼容。尤其是在开放流通领域中,各编码系统的兼容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的必然要求。

  c) 全面性:

  物品编码体系需面向各行各业的所有物品,如能源、化工、服装等各行业。它是一个全面的编码体系,可以在物品的贸易运输、商品结算、产品追溯等多个环节应用。

  d) 可扩展性

  按照实际发展情况和需求变化,物品编码体系需满足扩展性要求,保留一定的扩展位,为新的物品编码的需求提供发展空间和方向。

  e) 国际性:

  全球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各国之间对物联网的建设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在物品编码领域,由于需确保物品编码在全球的唯一性,要求各国协商一致,根据各国的市场与需求合理分配代码。这需要一个国际机构统一组织管理,推动物品编码实现国际化,积极引导物联网的建设。

  f) 无歧视性:

  不管采用全数字还是 字母结合的形式,物品编码都不受地方色彩、语言、经济水平、政治观点的限制,是无歧视性的编码。

  通过上述的分析,相信大家对物品编码的流程有一个大概的理解了,鹭源条码科技网也会不断研究物品编码的技术和做好条码技术的基础,为我国的物联网快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