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四国,丹麦、芬兰、挪威、瑞典(其实还有冰岛,不过本身地理环境更特殊,产业结构也不同,姑且不说),文化社会进程上都比较统一。欧洲大陆火车轰鸣轮船冒烟的时候,盎格鲁撒克逊人看着两个火车头相撞,也阻止不了他们对这种机器怪兽的渴望。但北欧呢,相对外界来说,是比较隔离的,工业化进程缓慢。法国人德国人看他们:乡野村夫;但人家自己,还觉得是世外桃源呢。
工业动力与流水线作业,向来是手工业的第一毒药。因此现代化进展温和的北欧,倒是手工艺工匠良好的温室。到了二十世纪,都没有太多机床或者蒸汽机,批量生产家具的公司少之又少。家具业的主力,还都是小型手工艺作坊为主。这些作坊的机械化程度很低的,而且新材料,什么板材、曾积木、钢管、塑料,统统不用。用什么?天然木材——北欧就不缺这个。
这样一个自然文明超越工业文明的区域,家具个性是非常爽朗而温情的。北欧人做不出太复杂华丽的东西,他们在这方面兴趣也不大。现代化后,他们的逻辑也很简单:让线条带有一丝微笑。这句话现在评论北欧设计用多了,第一次接触时,那可是如沐春风啊。自然的、传统的,一个都不会少。木材、皮革、藤、棉布织物,都是他们喜爱的材质。而用这些材质编制出的线条又很温暖,有家的舒适。其实你想,北欧在北极圈附近,正年天寒地冻的,冬天漫长,黑夜更漫长。这几个国家的人,宅在家里的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对“家”氛围的体会自然也深得多。线条简洁,但人情味浓厚。而这种家庭的情感,又是放之全球而皆准的。
当然还有刚才说的手工艺传统。中国说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匠人这身份,和商贾戏子一样,高不到哪去。北欧人民就很淳朴平等:技也可以载道嘛。本来工业进展就缓慢,又以天为幕以地为席,做做手艺是多么宅而幽静的活动啊。现在的北欧家具不少也是有手工加工成分的,和冷冰冰的机器不同,人手让家具承载着更多的灵性和独一性,温暖而有亲和力。这几个国家,手工艺行业没受过强烈冲击,悠远流长,技艺深湛,许多家具设计大师都是出身于工匠学徒。Arne Jacobsen,泥瓦匠;Hans Wegner,他父亲是鞋匠,自己是木匠;马松,也是木匠。这几位大师,除了马松从小在父亲的家具作坊当学徒,在那儿一待一辈子,剩下两位又都在皇家艺术学院、工艺美术学校这种专业学府进修,海纳百川。
Wegner的一些作品。老人家一生做了无数把经典椅子。北欧人人民现在也有这种意识:批量规模我就不放在第一位了,谁让咱们骨子里是个手工艺工匠呢。也许不适合快速的物质消费时代(当然很多企业也在改变),但味道确实绕梁不散。Wegner本人极为推崇明代的圈椅,造诣呢,也是相当精深。
现代的北欧设计,也是量不大,品类繁多,人文气息浓厚。北欧人还是比较怀旧的,人口密度低、福利优厚、社会文化的发展虽然也不可避免受到欧洲大环境的影响,但农业和手工业的传统很坚实(北欧的主要领导阶层是社会民主主义者,既开明又社会主义)。首先肯定还是简约的,摒弃繁琐、崇尚简约、强调精粹、重视功能。简约又不粗暴,而是让线条带有一丝微笑。其次是生态和自然。材料、能源、耐久、传统手工艺,这些都在生态环保范畴。然后是设计。北欧人比较传统,心想设计就是设计,抄能叫设计么?他们哟自己的传统风格,斯堪的纳维亚流派,坚持不动摇。那融入现代设计的时候,也是“我不能去抄别人的东西,同时也不能老重复自己做过的——不然这不还是抄么?”多朴素的价值观。
北欧引导的风尚,不会像意大利法国那样惊世骇俗、打破审美的结构、树立全新的形态体系。而是自然自由自如。连续几个大师,把有机主义的概念坚定了下来。形态朴素有机,色彩自然质感。它不像功能主义那样冰冷的理性,也不像后现代主义那样开放的癫狂。一个设计,整体中的各部分能根据结构、材料和使用目的很和谐地组织在一起,就可以称作是有机的。不存在徒劳无用的装饰,没问题;而美的部分仍然是要凸显——其实只要有了理想的材料选择、有视觉上的巧妙安排,这件东西理性上是优雅的、感性上是实用的,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