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范式宏观经济学(上课录音整理之二)


这是我把交流的方式给大家做个交代,言归正传,在座的各位可能在很多学校都会看到这样一幅标语“只是就是力量”,那么着句话大概已经流传了400年之久,到处可以看到。它是由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所讲,当然他不仅仅是哲学家。那么我现在要说的是流传了很久的东西,没有人队它提出任何怀疑,它是不是就没有改变的可能,它是不是一种恰当的表达呢?我可以跟大家这样交流,一直到21世纪之前,我从来没有怀疑培根的这句话“知识就是力量”,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我多少有一点怀疑了。我怀疑的结论是什么呢?我认为这是一句正确的空话,我们类似于这样的空话太多太多,我们没有去怀疑它,其实它什么也没告诉我们,知识就是力量,其实什么也没告诉,那么有人会说,你怀疑之后会有什么判断替换它?经过多年的思考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判断,供在座的各位思考,这也是在研究生阶段应该把握的,我提出“知识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力量”,如果你仅仅停留在“知识就是力量”第一层面上,那你太浅薄,太表面,太现象。人和人在表面上,在现象上,在浅层次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比如就讲体力能有多大的区别,没有太大的区别,真正的区别是深入一层,由表到里,到本质,到内在,这是人和人之间的主要区别,表面的区别占的比重很小。类似于这样的话还有很多,新的提法,比如说学习的学习比学习更重要,管理的管理比管理更重要,制度的制度比制度更重要,以此类推,又这样的认识立马就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显现出来,尤其是到了研究生阶段,你对什么东西都得研究研究,如果你仅仅是拿来,仅仅是搬来,仅仅是复制,那你离我们的目的相差太远,所以我提出知识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力量。那么按照这一句话进一步分析,这些年来不断地思考,不断地积累,我又进一步把这句话分解为五句话,第一句话是“知识背后的知识是根本的力量”,第二句话是“知识里面的知识是巨大的力量”,第三句话是“生产知识的知识是决定的力量”,第四句话是“知识产权化之后的知识是现实的知识”,第五句话是“知识实践化以后的知识才是绝对的力量”。那么我们前两次课主要是围绕着五句话展开,主要是前两三句话做一下分析,有些内容放到后续。那么我先跟大家交流第一句话,知识背后的知识是根本的力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时低层面的,那么隐藏在一个人言行背后的东西时什么呢,是什么样的东西决定着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是一个人的特点,以及一个人在其特点之后能够发挥出来的特长和特色。说老实话,我们这个社会有特点的人比较少,有特长的人更少,而有特色的人就少之又少。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我们的人几乎都没什么区别,在座的各位可能不知道,30年前中国的人几乎没区别,所有的男人女人都穿一种颜色的衣服你甚至都分不清楚谁是男人谁是女人,大家穿的都一样,所以这个社会没有任何特点可言,没有个性可言,完全统一,完全同一,完全同质。你不认为一个没有特点的社会多么单调吗?一个有活力的社会一定是建立在每一个人的特点都得到张扬,每一个人的特长都得到发挥,每一个人的特色都得到展现。一个单调的社会是很难往前发展的,它只能倒退,因为它遏制了人的价值,遏制了人的生命,因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很短暂,在短暂的生命里如何体现自己的价值,靠的就是你的特殊性。我相信每一个人的能力都是建立在你的特殊性之上的,这种特殊性决定着你的稀缺性,决定着别人对你的不可替代性,不可复制性。我们这个社会就是相同,相近,相似的人太多了,所以很不精彩,没有青春可言,没有活力可言,我相信美国也好,珠三角也好,在这种充分发展之上一定是其特点的充分发展。我们人民大学要想发展也一定要在人大的特点之上,但是人民大学有什么特点,可能在座的各位还需要去思考一下。面对着北大清华的竞争,我们人民大学有什么特点可言,这里面有太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我们这个社会如果能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张扬的话,我相信它活力四射。所以我们需要特点。这些年我一直给我的弟子们说,如果这个岗位两个人都可以做,那么你的价值就下降一半,如果有十个人可以做,那么你的价值下降百分之九十,如果有一百个人都可以做,那么你基本上可以不存在了。所以一定要搞清楚你究竟有什么特点,你究竟有什么特长,你不要责备这个社会没有认识你,你首先要认识你自己有没有特别的地方,让人感觉到你的稀缺,这种稀缺决定着你的价值。所以我们需要特点,当我们每个人都有特点的时候,当我们每个专业都有特点的时候,当我们的大学都各有特点的时候,我相信我们这个社会的春天才真正到来。当然这个特点决定着你的言论,决定着你的行为,决定着你的命运,所以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有特点。在当今这个社会只有有特点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所以需要有特点。这个特点就是隐藏在背后的东西。我们人民大学有1800名教师,如果每一个教师都各有特点的话,那么我们的同学就能吸取到更多的养分。既然已经提出特点了,那么我们对一个人,一个机构,一个地区,我们如何观察它的特点呢?从哪些角度去观察呢?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观察,一个就是它的自然特点,一个就是它的社会特点。特点嘛不外乎就是自然特点、社会特点两个方面,当然你也可以提出更多的方面。好,那么我们先从自然特点上做一点观察吧。我想结合我本人吧,我们不想做更多的自然特点,就我本人来讲,有这样几个自然特点,使得我与其他老师有所区别因为自然特点大家尽可能地去想像,你的身高,你的长相,你的框架,你的肤色等等,是吧,都属于自然特点。这么多的自然特点就我来说,我想大概有三个自然特点,愿意和在座的各位交流。

第一个自然特点就是我的名字。我的名字没什么特别的,照顾的顾,大海的海,当兵的兵。有一次有收到一个短信,它说你想检索一下全国有多少人和你同名吗?然后我就给发了一个邮件过去~哦,短信过去,对方立马就给我来了结果:全国有566个人和你的名字是同名的。500多人,它说全国500多人。我不知道这个数据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是肯定有同名的,是吧?但这是我的特点,自然特点之一。那么对这个名字稍微做一点说明吧,在人民大学肯定没有同名的啦,是吧。北大清华有没有跟我同名的,估计也没有。但是不排除北京市有同名的。北京市1800万人口,对吧,极有可能。这个名字有什么好说的呢?有一点值得说,就是有一些人虽然跟我不同名,但是跟我的名字特别相近,那就容易搞混。国内有一个学者他的名字叫什么呢?跟我太近了,他的名字叫顾海良,良好的良。那我的名字和他的名字相近之后,最主要的是给顾海良先生带来了副作用。也许在座的各位知道,顾海良先生现在是武汉大学的校长。从2002年开始,啊,从2007年开始,是校长。在2007年之前他是武汉大学的党委书记。在2001年年底才调到武汉大学做党委书记,在2001年之前他是教育部社科司的司长。社科司司长,在1996年之前,他是我们人民大学的教授,你看看这就拐到这儿来了。而且更加有意义的是,海良先生和我是同班同学。那是在社会科学研究生院,我们同学三年,顾海良,然后1985年年初我们两人一起分配到人民大学工作。他当时的单位,我是在系所,他是在研究所。那个研究所叫什么名字呢?全称叫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所,十一个字,你不觉得很累吗?所以很多人就把它简化了,简称马史所。他在人民大学前后工作了12年,1996年到1997年离开人大回到教育部任职,而且他的夫人今天还仍然在人民大学工作,是我们马院的党委书记,起了一个男同志的名字,叫张雷声。打雷,声音,张雷声。所以他们全家都是搞马克思主义的。所以我的名字和海良非常相近,甚至常常把我发表的文章,别人跟海良讲,说顾校长,看到您发表的文章了,但是紧接的那句话是,顾校长,这个文章不太像您写的文章,啊真不是他写的,是我写的。所以经常把我发表的文章,当成是顾海良发表的文章,所以给海良先生带来了巨大的副作用。这就是我的名字,和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交流。全国有500多人起这样的名字,单单这一个自然特点还不足以表明我的特点。

我紧接着要说第二个自然特点,使得我和人民大学的很多教授有所区分。要区分,这个特点就是:我很人民大学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我不是人民大学培养的弟子,留下来做人民大学的老师。我是人民大学之外的人,到人民大学来工作。大家想一想,在人大的教师构成里面,有很多老师,是本大学培养的立马留下来做本大学的老师。这样的现象在生物学上叫什么呢,近亲繁殖。近亲繁殖。那么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中国的大学里,近亲繁殖的程度怎么样?你不可能有答案,因为你没去做研究。而对于这个问题,在六年之前,我带着一个弟子,做了一个定量的测定。对中国大学的近亲繁殖程度做了个研究,我们研究的样本是,中国国内17所大学,都是所谓的重点大学。我们选择了财金类的院系,经济系或者财政金融系,大概有2000个教师,这数千个教师我们全部调查他的简历,他在哪儿上的本科硕士博士,然后留在哪儿做老师,我们全部做了调查。数千个。同时我们也调查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在内的海外大概是6到8所吧,6到8所著名大学,经济系的教师的简历。我们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中国大学的近亲繁殖程度,多高,跟海外比起来,告诉大家,5倍。我们的近亲繁殖程度,是海外大学的5倍。如果把近亲繁殖的最大值叫百分之百,最小值叫百分之零的话,我们的统计结论是,中国大学的近亲繁殖程度在百分之六十二以上。百分之六十二以上。海外的大学是多少呢?13%左右。所以,我们的近亲繁殖程度是海外大学的5倍。那么在这样一个近亲繁殖的氛围之下,你认为中国的大学还可能出大师吗?所谓钱学森之问,所为温家宝之问,它还可能有创造和创新吗?在我们近亲繁殖的氛围之下,大家可以看到,在一所所大学,会形成一座座的金字塔。在这个金字塔的最顶端是90多岁的祖师爷,然后下面是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一直到第N代弟子,看到了吗?这样一座金字塔,大家想一想,在这样的一座一座的金字塔环境之下,处在金字塔最底端的中青年学者,还可能和他的导师的看法不一样吗?他敢批评他的导师吗?他敢怀疑他的导师吗?更不用说挑战他的导师了。所以在这样的金字塔之下,还可能有创新吗?而且我们中国又是一个特别讲究人情的社会,特别尊重老同志,是,敢吗?如果他不能超越他的导师,不能挑战他的导师,我们的学术还可能进步吗?除非这个90多岁的祖师爷,有特别宽阔的胸怀。但是这个大概可遇不可求。所以在中国的大学里,一座一座的金字塔,他已经不可能有创新和创造了,断不可能,几乎不可能。所以在这样的金字塔氛围之中,中国的教师,大学教师,我基本上可以下这样的结论:那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一代不如一代。虽然在座的各位不一定同意我的观点,但是我在任何地方讲座讲课,不要求听课的对象一定同意我的观点。但是这里有一句话我愿意送给大家,我希望在你接受的所有观点之外,能不能增加一种观点,我相信你听取的观点论点越多,可能对于你的成长越有利。我们这个社会恰恰就是听得不同的观点太少了,所以他就很难有创新的潜力。所以中国的大学有这样一座一座的金字塔,有一次我在学校开一次会,一个70来岁的前任校长,他一上来就说在做的出席的人当中有我的老师的老师,他已经70多了,大家想一想这个会往下开怎么开呢?是吧,祖师爷往那儿一坐,别人还敢说什么吗?他只有尊重,他只有服从,他不可能有批评。所以近亲繁殖这样一个现象使得中国的大学已经很难说是真正的大学。当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我多多少少已经得罪了人民大学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的教师,中国大学的这样一个尽情繁殖的格局,如果要想有一个比较大的根本的改观,比如说他要降低到30%以下的话,我估计,还需要十年的时间。人民大学现在已经有一些学院明文规定本学院培养的弟子不再留下来做本学院的老师。据我了解统计学院就是如此。但似乎经济学院大概没做到这一条。在座的各位都知道我们有一句话,叫忍痛割爱。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你不可能全都是得,而不可能失去什么。所以有的时候你需要忍痛割爱,你需要装饰到来。没有这一条,你不可能有创新的学术氛围,因为你全部沾亲带故,一座一座的金字塔,人情的关系已经把科学的关系给完全遮蔽了。他没办法。所以,要想改变中国大学的基本格局,我看至少还在十年之后再改。这就是中国大学的现状,那么恰恰越是重点的大学近亲繁殖程度越高。越是不那么重点的大学恰恰近亲繁殖很低。我们有很多高校常常说,我培养的弟子这么优秀怎么能不留下来呢。可是,留下来当然有他的某种好处,但是我们需要权衡的是,他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其实最后的结局一定是弊大于利。所以在中国的大学最近一二十年没有重大的发明,没有重大科技进步。你根本不必怀疑,它非常正常,非常自然,甚至可以说非常的必然。所以在近亲繁殖和大家做这样一个交流。我们有些机构比较喜欢这种近亲繁殖,我曾经见到有一个大学的研究中心,对外搞招聘广告,说本大学所聘请的人员,必须全部都是海归。留学回来的,其实你干嘛做得这么绝对呢,我相信在一个研究机构里面,百分之百的海归,一定会比百分之七十是海归百分之三十是土鳖怎么样。要更差一些。为什么不能既有海归又有土鳖呢,啊全部是海归,干嘛,成分太单调了,他不能做到优势互补了,他最后的结局可能是缺点的互补,所以我相信一个机构一个地区一个组织它越是充满活力,它越是建立在多样化的基础之上。来自五湖四海,所以在坐的各位去研究一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只要它经济有足够内涵式的发展,它一定是建立在外来人口占有一定比例的基础之上的。看一看美国这个社会,不管你在政治上如何看,但是他就是强,没办法。现在美国的外来人口你去研究一下,现在美国的外来人口已经超过三亿啦。而在二百多年前它只有几百万人,是吧,刚建国的时候没有多少人,现在三个亿啦,还在增长啊。都是外来人口,想想深圳的发展怎么起来的,当年只不过是几十万的一个小县城,现在是上千万人口。都什么人,外来人口,他不需要生活在熟人社会里面,熟人社会是不可能往前走的。是吧,所以你可以研究一下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区别。一定有个明显的标志,那就是它接纳外来人口的比重。我相信对这个比重的分地区研究,一定会是很好的一篇文章。去研究一下,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可以观察的宏观经济问题。一个地方越是封闭,越是有熟人的圈子,它越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所以珠三角的发展长三角的发展,你去看一看,它一定是这样的。五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