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金融衍生产品


        华尔街巨头高盛集团前一阵爆出的“欺诈门”事件在全球资产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波浪的涟漪也触及到了远在地球彼岸的中国投资者,而“衍生品”这三个字更是由于此次事件而开始占领各大财经报刊的头条。
 
  华尔街巨头高盛集团前一阵爆出的“欺诈门”事件在全球资产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波浪的涟漪也触及到了远在地球彼岸的中国投资者,而“衍生品”这三个字更是由于此次事件而开始占领各大财经报刊的头条。

  不可否认,衍生品的出现令投资者有机会将传统的收益模式作出调整,为各种持有不同市场观点的投资者提供获益机会。然而,在国际市场上衍生品这一特征也得到投机者广泛地运用,以博取短期内的超额收益。但对于大多数机构来说,衍生品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不可忽视的作用,那就是合理运用衍生品可以帮助控制投资风险。

  国内金融行业,目前仍然实施严格的分业经营模式,各个金融机构所能涉及的经营范围泾渭分明。监管机构对于商业银行所能涉及的业务有明确界定,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业务中扮演的角色决定了其简单的业务关系及中立立场。对于目前争议较多的代客境外理财产品,商业银行一般仅作为理财计划的境内产品发行人,将其所募集的资金投资于其认可的相关境外产品,而不会持有产品净头寸,亦不会参与境外票据的运作。也就是说,商业银行不是客户直接的交易对手,不可能通过产品盈亏和与客户博弈而获得任何收益,这是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及国内监管规定所限定的。因此,对于国内理财产品发行人来说,并没有如高盛这般为自身利益而隐藏产品潜在风险的动机。同时,国内也有严格的规管条例,要求理财产品发行人全面披露产品的风险。

  综上所述,盲目将衍生品视作洪水猛兽,将结构性产品简单等同于金融衍生品甚至是蒙骗投资者的毒药,将商业银行类比为中国的高盛都显得有失偏颇。实际上,包含衍生品的理财产品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明就里地参与,在没有真正了解产品收益风险特征的时候盲目投资。投资银行理财产品的真正秘诀就在于,在复杂的产品条例中,抽丝剥茧整理出产品真正的、经过衍生品调整之后的收益结构,一看风险能否承受,二看收益结构是否符合自己对于市场的预期,三看收益风险是否匹配。  (作者系渣打中国个人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兼首席投资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