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车主是青春期的少年


我有个在无锡工作的、血缘远得不能再远的妹妹,打电话说要买某车,问问行情。我说,现在价格已经可以了。但你再撑两个月吧,会比现在便宜一些。

但我的妹妹已经等不了这两个月了。她迫不及待把十几万块钱,送到了4S店里。我当然不认为在无锡城区那个弹丸之地(和北京相比),提前两个月开车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但是,对于我妹妹这样的人来说,一旦决定买车,这种念头就溺在水里的人一样,早一秒钟跳上岸,都是好的。

 

我认为那些呼吁发展公共交通的人是智慧的,但指望用公共交通来遏制汽车消费的人是愚蠢的。因为后者有个最基本的假设,就是公共交通和买车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如果公共交通足够好,大家都可以不用开车。

但真实的消费者其实都是“我妹妹”那样的人。即使她是在平均单程上班时间只有30分钟的二三线城市,买车的欲望仍然如同干柴烈火。

在许多苏南的县城,一泡尿可以从北到南,多数人可以骑着自行车上班绰绰有余。但4S店仍然大兴土木,蓬勃兴起,证明了买车并不是因为公共交通的不发达。

 

这说明:

第一,对于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他们对于汽车的了解宛如青春期的少年,躁动不安,急切的需要启蒙性的体验。

第二,从0到1,这是多数购车人的状态。或者站在没有车的那一边,或者站在有车的这一边。在当代中国,汽车是社会心理族群划分的标志。

 

从这个意义上说,你必须悲观的承认,汽车会如同无法遏止的洪水一样,蔓延到全中国每个有公路或者没公路的地方。就像你不能要求一个少年还没有恋爱和结婚就去做绝育手术一样。

在之此前,任何的消费遏制措施都不会真正有效。

(新浪博客我爱墨水 blog.sina.com.cn/ilove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