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终于有人带头了


对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来说,新加坡央行可能在无形中帮了一个忙。他正致力于推动达成一项亚洲汇率协议,其目标是先推动亚洲其他国家允许本国货币升值,进而带动北京允许人民币“跟随升值”。之前,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经济学家已经证明:韩圆、泰铢和新加坡元的走势与人民币存在一定关联。

 

昨天,新加坡央行突然收紧货币政策,受此政策影响,新加坡元兑美元大幅上扬。该国央行表示,将小幅提高新加坡元兑一篮子货币交易区间的斜率,区间的中点水平不变,还将小幅扩大汇率的政策区间。以上动作表明,资本流入亚洲已经导致新加坡通货膨胀压力加剧,该国政府不得不以加紧通过货币政策遏制物价上涨趋势。

 

而对中国来说,重点不在于是不是可以允许人民币进一步升值,而在于判断外部通货膨胀压力已经到了什么程度,以及如何及早应对。新加坡央行出手的同一天,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预计年内人民币升幅可能达到5%。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令热钱加速涌入,导致流动性过剩。王认为,加息难以遏制通胀,但他不排除存款准备金率继续上调的可能性。这是一个重要信息。

 

此前不久,中国央行已经临时上调了六家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回笼资金。这是中央央行自5月份以来首次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也是今年以来第四次。当时,中国央行决定把六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上调50个基点,至17.5%,为期两个月。这些银行包括四大国有银行和两家中等规模的银行,即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

 

最近一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似乎是中国央行有意惩罚那些在9月份放贷规模过大的商业银行,力图保证实现北京设定的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目标(人民币7.5万亿元)。东方汇理银行在此后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最近一次上调之后,中国各大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将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除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作为适度收紧流动性的措施,北京的监管机构还严格控制了银行的信贷投放。近期,配合房地产市场调控,中央政府已经要求各地的商业银行暂停发放居民家庭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贷款,提高了首付比例。

 

其实,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防止通货膨胀率进一步上升的基本量化工具,是加息的替代方法。如果国内通货膨胀确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货膨胀,单纯加息并不是好办法。现在看来,中国央行将继续利用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控制通货膨胀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上周,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华盛顿召开的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上表示,尚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在内的量化工具难以完成央行控制通胀预期的目标。显然,他在暗示目前的工具还管用,无需采取新手段。

 

不论用何种工具,公众惟一关心的,是其银行存款会不会受到更多侵蚀?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仅为2.25%,中国8月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却上升了3.5%。短期现实如此,中期趋势如何?相信包括中国央行在内,政府、市场和投资者都在密切关注。不过,关注归关注,该行动时应毫不犹豫——就像新加坡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