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谁看我?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这是文人墨客描绘当下这一时期季节特点的惯用辞藻。这个季节,是金银色的桂花,金黄色的菊花盛开的季节,也是大红苹果、火红柿子、橘子丰收的季节。在这个季节,秋高气爽,晴空万里,丰盈而充实,给人以成熟、沉稳,又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

  时间过得真快,转瞬之间,又是农历九月九日,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向来将单数视为“阳数”,偶数视为“阴数”。九为“阳数”中的“老大”。九月九,九加九,也就是“阳中之阳”。两九相重,也就是两“阳”相重,故称“重阳”。在一年一度中,“阳”中老大相重的这一天,值得珍惜,值得庆祝,值得纪念,所以有了“重阳节”。

  关于重阳节的传说,可以追述到东汉时期。但人们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正儿八经”过重阳节却众说纷纭,不得一致。重阳节如何过?各地习俗有所不同,但内容均十分丰富,多以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为主。重阳节,亦称登高节、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九与久同音,九九蕴含长长久久之意,由此引伸出“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故此,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以此呼唤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从这个意义说,“重阳节”是一个“古老的节日”,而“老人节”则是一个“年轻的节日”。人们与时俱进,赋予“古老的节日”以新时代的丰富内涵。

  按照惯例,每年“老人节”之前,各级老干部管理局就会安排现任的党政官员慰问已经离退休的党政老官员,以示“尊老敬老”。我在宝鸡的最后一年,就曾我慰问过两位“老领导”,一位是1980年代的人大副主任,一位是1980年代的副市长,两位都是80多岁的老人。向“老领导”送上了四样节日“礼品”:(1)500元的慰问金;(2)一本养生保健“宝典”;(3)当前宝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介绍资料;以及(4)来自组织的有关长寿健康、延年益寿的美好祝愿!中国人好“面子”。但“面子”从来都是双向的、相互的。你来看望老领导,等于是给老领导“面子”,老领导也一定会给你“面子”。虽然离开工作岗位多年,但“老领导”依然随和客气:你们干得很好!现在事情多,整天忙忙碌碌,就不用为我们这些老人费心了。其实,在他们内心还是希望在过节日的时候能够有人过来看看,哪怕是个“形式”,不仅可以驱散老人寂寞,同时也赢得了老领导的尊严。

  按照惯例,在重阳节这一天,后生晚辈们一定要回家探望自家的长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即就是平常难以做到“常回家看看”,在重阳节这一天也必须“回家看看”。这是文化礼教,人之常情,祖传古训,也是应尽之孝道。记得每年年重阳节的前一天,我媳妇都要早早准备回家看父母的事情。我的老父亲在乡下,离得远一些。父亲上个星期刚回去,今年我不去了,打个电话,问一声节日好,祝愿身体健康,让老人家有个好心情!每次回家探望,老父亲总是喜笑颜开,临别之时总要送到门口,看着我们上车离开,依依不舍,让人记忆深刻。人上了年纪之后,最怕的就是孤独寂寞,如果有人陪着,特别是亲近的人陪着,有问候,有话说,心里就有满足感。这不由我想起唐代诗人王维在重阳节写下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世事更迭,人际轮回,恒古不变。今天,我们在看望老人,但要不了多久,最多也不过三个“五年计划”,我们也就自然演变成老人。年青的日子还没有过够,很快就要变为老人,这让人多少有点感伤,但却自然而然,难以更改,无法抗拒,毫无例外。不少过来人童心依旧但却容颜已衰,壮志雄心不曾减,心神体魄却难支。唐代大诗人杜甫,有一首诗《登高》,是描写重阳节(登高节)的“旷代之作”,读后真让人感觉雄壮高爽,如临其境:“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当然,这些话最好不要说与老人,免得老人家伤悲,全家都不自在。其实,仔细回想起来,今天的老人们也许是幸福的,我们得为老人们庆幸!现在的老人们,大多养育了多个子女。我姊妹6人,媳妇姊妹3人,我慰问的两个老领导也有4-5个子女。子女多,拖累大。相信老人们在抚养孩子时,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加上那个时代物质匮乏,可谓为子女历尽了“千辛万苦”。值得庆幸,后来,改革开放了,财富迅猛增长,子女快速成长。如今,大部分老人不再遭受物质短缺的痛苦,而且子女多,“两个家庭,八九个孩子”,总有在身边的。在年迈之时,尚可与子女一起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壮哉美哉!

  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但也是不幸的。在物质上,我们赶上了“中国崛起”的时代,一生的物质欲望基本得到满足,这比老一代要强出许多。但当我们这一代人成为老人时,就没有现在老人的这个状况了。我相信,在物质上,肯定比现在的老人强,但免不了“人伦短缺”,“天伦之乐”也许只是幻想。我们只养育了一个孩子,在养育子女上的付出,比起我们父辈要少了许多。我们不得不面对“四个老人,两个孩子”的局面。在农村的那些同辈虽然养育了两个孩子,但都进了城。工业化、城镇化使人口在更大范围流动迁徙,十有八九,在老人节那一天,没有孩子来看望我们。在我们“垂垂老矣”之时,完全可能是身边没有子女,甚至没有亲人。

  这不能怪孩子。“人伦短缺”是因为我们的孩子太少。要怪只能怪我们自己,我们在养育子女上付出的不够多!但是,生养一个孩子是“制度安排”,不是“自我选择”,生养多个孩子在制度“不准”,而不是我们“不愿”。木已成舟,多说无用。现在,我们(1)寄希望于我们的孩子,不光知道GDP,知道如何赚钱,也知道孝敬老人。我们这一代,曾经“两大养一小”,把本来属于多个子女的关爱集中给了一个人。反过来,我们也有理由要求“一小孝二老”,要求子女比我们更有孝心,更能恪尽“孝道”;(2)我们盼望我们的社会能够承担起更多的养老责任,物质的、精神的,尤其是尽可能照顾“人伦短缺”的老年人的精神需要。我们能够给社会持续发展所做的我们尽力了。我们有理由要求社会安排好我们的老年生活。

  “养儿防老”正在成为“远去的历史”。21世纪,中国必将加速步入老年社会。未来中国,注定是“人口失衡”的中国。中国面临“未富先老”、“人伦短缺”的尴尬局面。当前,农村已经率先进入老年社会。未来中国养老,现在需要做好物质准备,“存钱”必不可少;“人伦短缺”必将导致养老的精神准备显得更为紧迫。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已经创造了经济奇迹,GDP神话,也应直面人文危机”,创造精神神话。在未来中国,也许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更重要。相信我们也有能力创造出属于中国人的“精神神话”!